坤坤的梗应该如何看待?
今晚看到人民日报发了 很努力的班主任 发的教育学生识别与反思坤坤烂梗的视频,觉得讲的不错。虽然我自己很喜欢这个梗,但是老师说的很好啊。 但是,尽管如此,再转折一下,我还是很喜欢这个梗。 同时从反面补充一下,用老师说的第一点来作为引子回答一下自己的想法。 首先说明,老师讲的是对的,我是赞同的,只是当起到制止“小学生玩烂梗”的目的之后,觉得可以安慰一下坤坤黑粉,我们也是没有什么“罪”的。甚至如果有小学生看得到,我觉得他们也可以反过来从我这个角度思考一遍,可能能在“玩烂梗”与“玩梗”中再多思考一点,有多一点的收获。 这个句子从哪里来?我为什么笑? 答:坤坤的梗我之所以觉得好笑,第一是因为他的原型作品日看日新,的确有非常好笑的点。当然,由于我是成年人,而且坤作为一个明星跟我的生活与爱好完全无关,所以我自己不会真的借由那个视频的好笑来上升到攻击坤坤,有点类似于看朋友的社死视频,类似于看到徐佳莹跳那一段舞的感觉,会不太恶意地在跟朋友观看时捂着肚子边笑边说“哈哈哈哈哈哈她这是在干嘛”。 然后除了原型作品,第二点,我更喜欢的是借由这一个被广为人知的视频引发的网友的脑洞,我会欣赏很多可能略微有些“无良”的网友的幽默、创意与才华(比如什么铁山靠、垂直握把等词语的使用,真是让我笑到不行)——说到幽默、创意与才华时,应该说它们有时候和素质与道德不太相关,也就是说可能很多幽默的、有创意有才华的作品,从道德上审视它时它可能就是不太好的;但换一个角度,如果大家都从道德上审视大多数作品,那也是很无趣的。千金难买我乐意,我觉得从社会危害性的角度上审视一个梗,一个梗如果不会实质性地造成太大的社会危害,就不要太过于限制它。上升到另一个层面打比方,我们不要像计划经济一样,只对看得懂的、“我们”认为有价值的东西赋予价值,“我们”认为没价值或有危害的商业就一棒子打成“投机倒把”,市场规律应该得到尊重,既然存在,既然有需求,那都是真实的需求,都是可以存在的需求,除非太过于严重的逾越底线的事,否则就不应该太过干预。 用老师打的比方来说一下我的观点,小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对烂梗的追捧和不分场合的应用其实本身就表明了,小学生就是气球,大多数小学生本身就不是蝴蝶,也无法成为蝴蝶。当老师讲了气球、蝴蝶与风的故事,很多学生拿着这个就去教育其他同学时,我的观感其实是很糟糕的——你这样的行为不就说明你是气球吗?你不仅是气球,还认识不清自己,还以为自己这样就能做风,如果我是小学生,我会看不起这样爹味太重的同学的。我们在这个故事中学到的,是认识自己,可以反省自己,但不要轻易改变自己,何况真正进入社会的成年人知道,蝴蝶难道一定就比气球更好吗?风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的吗? 说回上面没说完的我喜欢这个梗的第三个原因,那就是它的广为传播所带来的“笑点被分享”给我的进一步的快乐,的确是老师说的群体性狂欢,感觉在融入大家。但是,我不觉得这种融入是多大的糟糕的事(当然这也是因为我玩这个梗是很分场合、很有限度的,我不会真的“攻击”坤坤这个人),我喜欢的就是这种分享,大家有一个点能共同狂欢,我觉得也挺好啊,只要不是羊群效应走向实质性伤害的,那我觉得都不应该被太过严肃地批判。然后再说回那些一听完老师讲就去给别的小学生当爹,问其他玩梗的小学生是气球还是蝴蝶的小学生,他们自己并没有因为老师的话而完全学会思考,他们只是被规训了(但是能做到规训也不错了,毕竟小学生实在不好管,玩烂梗影响学习风气甚至学习效果也很不好),但他们不知道自己的那份错误应该如何看待,需不需要过度反思或者上纲上线,就像网络游戏带给人们的负面影响应该辩证看待一样,他们不知道自己在融入狂欢中感受到的快乐也是无罪的、可以接受的,而不是试图融入狂欢就是低级的。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过程,至少老师说的内容都是没问题的,老师说的话的确可以提醒小学生,让小学生分清场合是最大的收获,另外也的确可以防止小学生在不分场合的情况下把一个梗用到太“烂”(打比方,成年人的坤坤黑粉是绝对不会在生活中只听到一个“鸡”字、“坤”字就尖叫高潮起来的,这种程度问题就是判断究竟是否用烂了的分寸)。说到最后到底老师对不对,坤坤的黑粉对不对,的确是一个程度与分寸的问题,在老师已经从正面讲了分寸的同时,如果是我给这些小学生讲,我还反而希望讲一下如何正视自己的一些“低级”乐趣,只要讲分寸,不要太过于害怕“低级”,和朋友分享的快乐、对一些创意的拍案叫绝,这些也都是很真实很美好的,不要忘记自己快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