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医药躺平断供,被集采拉黑,医药集中采购再起争议?
近来医药行业集中采购受到很多质疑和批评,医药企业在集中采购后利润大幅降低,有的企业开始裁员降薪,更有中标集中采购的医药企业供货不积极,甚至断供。
集采本来是为了解决老百姓买不起药的问题,却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药厂不赚钱不愿意生产的问题,以前一些药品价格较高,病人随时都能买到,而现在价格低了反而买不到了。
因为在山东等地断供其中标的集采药品,我国最大的化学制药企业之一,A股上市公司华北制药收到国家药品集采首张“断供罚单”,被列入“违规名单”:未来9个月不能参与国家药品集中采购活动。
现在的问题是,连华北制药这样的国企都断供集采,其他民营企业会不会更加过分。集采这种方式是不是适合医药行业。另一方面厂家招标时竞相报低价,中标后却以价格低为由不愿意生产供应,是不是也应该受到惩罚?
华北制药8月22日晚间发布公告,针对因集采断供,公司被列入违规名单的事项进行了说明。
公告称,公司布洛芬缓释胶囊中选后,由于公司现有产能不足,责任单位重视程度不够,相关注册和变更政策调整,加之疫情影响,导致公司无法保障正常供应。
公司为了尽量降低对山东省集采供应的影响,经与山东省医疗保障局沟通,由公司提出放弃中选资格,山东省邀请其他企业对该产品补标。
华北医药断供集采事件引发了较大关注。网友们的讨论集中在以下几点:
1、应该考虑集采在医药行业的合理性,是否最低价中标的标准,带的量比例是否太大,应该兼顾医药企业的合理利润。
集采要科学地考量各种药品竞价的合理性,不能一味追求低价。患者药费支出是减少了,但治疗效果却变差了,这跟低价药的原材料成分有很大关系。低价药的性质类似低价旅游团,成本太低,质量就必然无法兼顾。
应该设立最低价格制度,达到最低价格后拼质量拼标准,多家中标合理分配数量。
2、集采是正确的方向,要常态化,这有助于提高药企原创积极性,促进高质量发展,压缩回扣空间,减少浪费国家资金,有利于医疗提质,杜绝天价处方。短期内影响了原有垄断企业的利益,受到了很大压力。
3、现在集采的药很多医院买不到,还是进口合资的,病人支出还不减反增。因为没有硬性规定公立医院只能用集采的药品。集采后的药很多被逐出医院,销量增加不足以弥补价格下降带来的损失。
有些企业低价甚至亏钱进入集采,另外再铺开零售药店或者网上零售渠道,指望零售渠道来赚钱。如果是注射剂或者特殊用药只能在医疗机构使用的药品,生产企业就不敢报太低的价格。
4、对于华北制药这些中标企业,放弃集采可能死,但继续亏本供应就一定死。集采价格不应该一次中标就定死,每年要来一次重新报价招标,或者有退出机制,原料涨价了可以申请退出或重新协商价格。
5、企业中标时利润比较薄,量大还有利润就投标了。但中标后特别是今年以来化工原料价格暴涨翻了一倍甚至两倍,药厂如果按原来报价供应,意味着巨亏。
这在化学药和中药中特别明显,谁也无法预料原料价格走势。尤其中药,有些药材一旦减产就几倍十几倍的涨价。
6、集中采购发力过猛,很多药企一下子营业收入就断崖式下跌,根本没法做新药的研发投入。国家集采,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否符合规律还有待观察。
7、低价竞标,中标后又断供属于恶意竞争。华北制药在中标集采后,股价涨了几倍,现在又宣布断供,这是无论如何说不过去的。
药品生产线投资很大,一家企业中标后其他企业就只能退出,在华北制药断供后也很难在短期内找到替代厂家。断供的行为类似低价投标,中标后又要挟涨价,这种行为必须严惩,否则后患无穷。
8、药品价格太低也是有问题的。比如现在一瓶矿泉水等于四盒降压药,做药不如做矿泉水。而且集采推出后,资本市场的医药概念股,医药类上市公司,基本上风声鹤唳,全线下跌,这里面肯定有不合理的地方。
------------------
上林院:杨飞,经济学博士,高校教师,深度观察产业经济与财经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