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卫青的封神之战:长途奔袭600里,一战奠定汉朝对匈奴的胜势


本期话题
公元前124年,卫青又一次取得了对匈奴作战的大捷。喜出望外的汉武帝命使节赴军中封卫青为大将军,赐其三子为侯。
究竟是什么样的胜利能让汉武帝颁下如此丰厚的赏赐?卫青的封神之战究竟对汉匈百年战争又会造成什么影响呢?


公元前127年成功收复河南地,对汉匈战争中一直深陷被动的西汉王朝来说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胜利。西汉不仅收获了近80年来(自公元前200年白登之围算起)出击匈奴的首次重大胜利,恢复了旧时蒙恬对匈作战的有利态势,而且还几乎得到了一个意外的惊喜:
就在收复河南地的次年冬天,军臣单于带着战败失地的耻辱永远地闭上了双眼。他刚去世,弟弟左谷蠡王伊稚斜便起兵篡位,驱逐了军臣单于的太子于单。于单走投无路,被迫归降了汉朝,被封为陟安侯。
对汉朝来说,于单是天上掉下来的礼物。根据故秦朝抗击匈奴的历史经验,嬴秦所以能够占据优势,除了奄有河南地,建立起宽阔的战略纵深之外,北方草原上与匈奴鼎足的东胡和大月氏也客观上帮助秦人,造成了对匈奴的掣肘。
可是自冒顿单于以后,匈奴破东胡,逐月氏,独霸了北方草原。解除了后顾之忧,匈奴全力南向,自然会让新兴的西汉王朝感受到比故秦时沉重得多的军事压力。
眼下孝武帝甫一夺回河南地,匈奴便因为嗣君之争而爆发高层内讧,设使汉廷能够扶植于单,利用他的身份另立王庭,造成匈奴帝国的分裂,那么汉朝接下来的对匈作战行动很可能会因为北方政治版图的碎片化而变得容易许多。
令人惋惜的是,降汉仅仅数月之后,于单便死去了。至于死因,《史记》、《汉书》均未说明,或许是南来之后,水土不服所致。


于单的意外死亡除去了伊稚斜单于的一块心病,但丢掉了水草丰美的河南地却着实让匈奴右贤王损失不小,因而耿耿于怀的右贤王此后频繁兴兵盗边,试图破坏西汉王朝在河南地创建朔方郡的巩固占领计划。
为了解除右贤王对朔方郡的威胁,公元前124年,孝武帝终于决定向北方派迁一支规模庞大的远征军。《中国历代战争史》载:
元朔五年春,汉亦大举反击,使大行李息、岸头侯张次公将军出右北平,攻匈奴之左部;而主力以卫青为统帅,进袭右贤王。此主力军之编组如次:
卫尉苏建为游击将军。
左内史李沮为强弩将军。
太仆公孙贺为骑将军。
代相李蔡为轻车将军。
以上连李息、张次公共为六将军,皆统属于卫青。而卫青本部三万骑,合六将军所统帅者,共十余万骑,以击匈奴。此役汉军大概以朔方为策源,李息、张次公之任务,似为牵制作战。
——《中国历代战争史》
《中国历代战争史》对此次汉军兵团编组及领导体制的分析应该是基于《史记·匈奴列传》的这段记载:
其明年春,汉以卫青为大将军,将六将军,十余万人,出朔方高阙击胡。
——《史记·匈奴列传》
但《史记》的上述记载其实并不准确,因为司马迁在《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又写道:
其明年,元朔之五年春,汉令车骑将军青将三万骑,出高阙;卫尉苏建为游击将军,左内史李沮为强弩将军,太仆公孙贺为骑将军,代相李蔡为轻车将军,皆领属车骑将军,俱出朔方;大行李息、岸头侯张次公为将军,出右北平:咸击匈奴。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从这里可以看出,卫青作为此次出征的主帅,他的指挥权仅限于节制主力兵团中的四位将军——苏建、李沮、公孙贺和李蔡。
至于出击右北平的李息和张次公,因为距离太远,遥制不便,其实是独立行动的,决不能如《中国历代战争史》所说“是役卫青竟能指导远东方之作战,是为中国史上战略指导之又一大跃进”。
至于李、张二将军发动东方攻势的作用,我私意以为倒不一定意在牵制作战,因为《史记》、《汉书》均未提到单于本部或者左贤王部有增援右方的动向。那李、张二将的作用又该是什么呢?
三年前卫青夺取河南地其实已经是狠狠地揍了右贤王一拳,如果这回再像上次那样由西方孤军独进,那么吃过一次亏的右贤王将会很快警觉起来,卫青便无法达成奇袭的效果。所以孝武帝在东方另起一军,该是要迷惑敌人,掩盖汉军真正的攻击方向。
为了尽可能让卫青的这一次突袭出敌不意,孝武帝遴选佯攻东方的将领也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早在公元前128年汉朝对匈奴的反击作战中,李息就曾与卫青做过类似的东西两路配合。当时他兵出代郡,与自云中出征的卫青遥相呼应。因此这回孝武帝再次找来了李息这个老搭档,安排他与卫青唱出双簧。
考虑到上一回两人分军出征,卫青捕获首虏数千,而李息则寸功未立,这位景帝朝遗下的老将军可能存在对匈作战的某些不足,因此孝武帝这次特别为他安排了经验丰富的张次公作副手——张次公正是公元前127年收复河南地战役中立功封侯的三位将领之一。


从战争的后续发展看,汉军的战术设计是成功的。匈奴右贤王确实没有对汉军的远程奔袭做足准备。
除开李息、张次公的佯攻之外,另一个影响右贤王判断的重要因素是:
他没能料到汉军的远程作战能力会增长得如此迅速——匈奴帝国高层对汉军作战能力的判断总是滞后于汉军的实际成长速度,右贤王犯下的这个致命的错误5年后将会再次重演在伊稚斜单于的身上——一直将远程奔袭视作匈奴看家本领的右贤王,这一回他的想象力的天花板完全被卫青击碎了。卫青的军队居然能够出塞六百里之遥,在右贤王搂着爱姬喝酒寻欢的晚上拍马杀到。
乱军中,惊慌失措的右贤王只带了一个女人和数百精兵溃围北逃,而他麾下的十多个裨王和一万五千部众则扫数沦为了卫青的俘虏。
从西汉方面来说,首先击溃右贤王部几乎是势所必然的选择。因为右贤王部深入河南地,对汉都长安的威胁太大。它就像一颗在汉朝脊背上闪着寒光的獠牙,孝武帝不得不首先把它拔除。
可是击溃右贤王部却在不经意间对接下来的汉匈战争造成了重要的影响:右贤王被击溃后,匈奴的右方势力损失惨重,无力反攻,接下来对汉朝的报复行动就只能由单于本部或者左贤王来承担。这就好比两个拳手之间的缠斗:汉朝的进攻总是死死盯住匈奴已经受伤流血的右臂,而匈奴则用它尚属完好的左臂回击对手,于是乎我们看到汉军后续的重大军事行动往往会在西方展开,而遭到打击后的匈奴则紧跟着在东方发起报复。
这种战略态势对匈奴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它在东方的报复行动无法对汉朝构成致命的伤害,可汉朝在西方的攻势则将动摇匈奴帝国的基石——这个称霸北方几十年的草原帝国,它的强大不仅依靠其自身的力量,同时也有赖于对西域诸国的控制与盘剥。
一旦匈奴的右方势力趋于崩溃,它在西域的影响力就将削弱,控制体系就将瓦解,到那时,曾经号令诸侯的霸主将无奈地退化为一个偏安而平庸的草原政权。

参考文献:
杜佑《通典》;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王先谦《汉书补注》;《中国历代军事战略》;《中国历代战争史》。
本文系晋公子原创。已签约维权骑士,对原创版权进行保护,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欢迎分享转发,您的分享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