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渐物化的精神
可以说,席勒的《强盗》是继莎士比亚《李尔王》和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之后,最喜欢的悲剧了。
那种宏伟的基调和绝望的悲剧色彩无疑是迷人的。想必在席勒的年代,这部作品是极具革命性色彩的,如同大革命的新思潮一样。
首先,“强盗”在文中面上指卡尔的身份,而也可指代弟弟弗朗茨的行径,更可以指代讽刺的教堂和掌权者。或者更浪漫地说,也可指代可悲的命运,命运(抑或“上帝”)抢走了佛朗茨的先天条件,抢走了卡尔正当生活的权利,间接促成了这一悲剧。而,在故事中的命运总是相对公正的“强盗”,恶而有报,善亦有果。只是,现实并不总是如此。(回想回想,我们走过的日子,“公平”二字总是羞于说出口的)
其次,卡尔和众强盗的行径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充满义气、豪爽、直来直去。卡尔对科辛斯基谈到了罗宾汉,也正和之前他的手下做尽“恶事”形成思考。任何事情,其实都是以牺牲为目的,尤其是革命、战争,更是以无数无辜作为牺牲的代换。
虽然,课本总是将革命说成伟岸的。但,稍加考证就能知道,法国大革命为例,那是血腥而野蛮的,充满无辜的牺牲(无序的牺牲品)。革命总是如此,为了光明的目的,手往往无法保持洁净,这是必要的代价,是必须直面的东西。
最后,是我个人很感兴趣的,在最后,众强盗听闻了老莫尔的经历,高喊“这样伤天害理的事,我们从未做过。”,可以说这里的复仇,不仅仅是卡尔的意志,也掺杂了些许众强盗自己的道德标准。
席勒的本意,应该是表达不孝、不敬的弗朗兹是为强盗都不齿的。但反过来想,道德二字从强盗口中说出未免可笑,这算是未泯的道德?还是有别于常人的道德标准?而且,我们也常常说这个事情比另一件更不道德,这样的意识潜在地将道德数字化。比如,不和老人问好是一级道德,杀死无辜的老人是负十级道德。
但,很可惜,不是所有事物都能数值化的,尤其是这类模糊的概念。你的道德,我的道德,强盗的道德,显然不是一个道德。十年前的道德,十年后的道德,也不是。
一来,用之前一位老师的话,如今的我们太过器械,喜欢量化所有东西,值得警惕;二来,每个人都处在不同的“道德”中,时刻苛求每个路人与你相同,何其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