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的东西很关键
网上各种平台有很多教学乒乓球的视频,教练有世界冠军,国家队退役队员、业余教练、乒乓爱好者等等,大家从不同的角度、理念向广大的爱好者提供技术的指导和经验。真是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正如面对街道上一排排的美食馆,你竟不知道要走到哪家去品尝。此所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那些知名的视频主旗下都聚集了很多的粉丝。
乒乓球是个技巧性的运动,这种运动技术如我们一些手工的技艺一样,理论很重要,但实践和说不清的感觉,以至于个人的天赋更重要。
这些技能型的东西全凭手上细微的感觉,有时候能做到但描述出来却很难,而要把别人说的学会并用上更难,这正是难点所在,也是此类运动的神秘魅力所在。
发球,步法,进攻,摩擦部位,打摩比例各人都有不同的经验与体会。我也是个乒乓业余爱好者,跟着各位高手的视频讲解学到了不少东西,真的很感谢这些无私的分享。
看的多了,反倒有了许多困惑。
因为业余的爱好者不可能系统的进行从零基础的学习开始,或者从年龄最小时开始学,或者从成人的一点都不会白纸一张的开始系统学习,一旦身体动作定型,要改变是很难的。
乒乓球的运动又是一个系统性的整体,全身的动作最终都集中到接触球的一瞬间发生效果。所以开始的时候我是想对于成人的学习能不能分成模块学习训练,比如学习发球,学习正手攻,反手攻,搓球专项训练等等,后来发现效果不是太好。
最终我慢慢找到了原因,还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整体框架有问题,或不规范,如果只是想提高某一部分,花费了很大精力,效果也是不可能达到理想的。
那么作为业余的爱好者想要提高水平有什么好的方法呢?我个人认为是学习的顺序问题很关键。基础在于步法,其次是接发球,要把更多的精力优先花在这两方面。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为什么说首先的基础是步法呢?因为乒乓球(其它运动也同理)运动过程是移动的,步法不稳,不到位,相当于是基础不牢固,重心不稳,摇摇晃晃,左右偏摆,导致的结果就是很难保证击球的准确性、有效性和稳定性,偶尔击中一个好球也是碰巧的。你的手部动作、击球动作再标准也没用。
步法的训练网上也有很多很好的视频,经过不断的训练,最终达到身体重心稳定,不可上下起伏,左右偏摆,移动时快速到位。按教练说的那样,要找到前脚掌抓地后脚跟稍抬起保持稳定和膝盖以及身体的那种弹性的感觉。
第二是接发球。这个是为什么呢?先说发球,一场比赛发球两个人各一半,发球是唯一不受对手控制的,高质量的发球决定后三板的得分概率。发的好,对手接过来的球正是你要的效果,就可进攻得分。再说接球,接球是破坏对方发球进攻策略的,对对方发过来的球判断准确,并且接的好,直接就破坏了对方的进攻意图,并可使其先手发球的主动权转移到自己这边,为接下来自己的进攻创造有利条件。
乒乓球的大赛中,大家往往乐于欣赏哪种双方队员你来我往,互相相持进攻的精彩场面。这的确是对双方队员基本功、临场变化经验、相持技术及体能的考验。但是我个人认为,未来发展的技术路线还是前三板的抢夺,这是决定得分的关键。比如日本队的伊藤美诚就是这种打法,很少见她相持多板。因为前面说了接发球就是前三板的策略对抗,前三板控制好了胜负立现。
联想到我们机械行业的现状,有些类似。目前全行业上下都一窝蜂的搞数字化、智能化,所谓的追赶超越,弯道超车,这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是没错的。但是目前的情况是机械制造专业的学生不会画图,或画的图惨不忍睹,机械制图专业基础课成为考察课,然而这并不妨碍他们能对着PPT大谈数字化、智能化、机器人、控制逻辑、算法、代码等一大堆听着高大上的东西。曾和大学里的机械专业的老师聊天,他们也很无奈。学生们要找一个好工作啊,所谓的好工作就是待遇收入高,而传统的机械制造行业和那些高科技的企业在待遇方面是没法相比的。所以画的机械图纸即使惨不忍睹,也要想办法让学生们顺利毕业啊。已经工作多年的企业里面做技术的,也在跟着风头,转向研究或者挂边这些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开口必是一连串的高科技概念名词。从另一个角度这种现象也能理解,毕竟你不懂这些就显得很落伍,或是跟不上技术潮流了,那么等待的结果可能就是被慢慢淘汰掉了。人首先得保证活着啊。。。
长此下去,所谓的老师慢慢不会教书,医生渐渐不会看病,警察慢慢不会破案,当然机械制造专业的人不会画图这些现象也许会慢慢多了起来,这很不奇怪。
您的熟悉而陌生的朋友
长风21
2023/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