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哲学沉思集》解读以及逻辑提要
第二沉思——人的心灵的本性,以及心灵如何比身体更容易被认识
【1-2a.】第一沉思开启普遍怀疑之后,第二沉思开始寻找新的基石。(引起下文)
【3a.】即使一切事物都是虚无的,不存在的,但通过“我不能怀疑我在怀疑”
也可以完全确定,“我”,总该存在。被骗,总得有个受骗者。(总算寻到了准确无疑的基石,一切知识坐标系的原点:即“我”存在)
【4a.】证明了“我”存在,接下来需要探究,既然“我”存在,那么“我”是什么?(承上启下)
【5a.】如果需要探究“我”是什么,那么需要分辨,我过去考虑“我”是什么时,所自发地且自然地受到的想法,分辨“我”分为哪些?①身体(其特性我基本已经明晰:位置、形状等)②灵魂/心灵(其特性似乎有些我也已明晰:感觉、思考等)
【6a.】在“恶魔假设”下,身体所有特性和灵魂/心灵的绝大部分特性都将是骗局,没有身体、没有感觉什么的,但唯独灵魂/心灵的“思考”特性,即思维,不可能是骗局(总得有个受骗人“思维着”被骗)。于是,成功证明了“我存在”并发现“我”是并只是一个“思维的东西”。我停止思考,则我停止存在,我思故我在。
【7a.】(寻根究底)思维的东西?是什么?我肯定“我”实存,并将要探究这个思维的东西究竟还是什么?(并且要想明晰就不要用“想象”这种不可靠的能力来“猜”了)。
【8-9a.】一个思维的东西可能是哪些?怀疑、理解等等。但无论其面对的对象是否真实,而这些能力确实还是实际的。而这些能力“从严格意义上来理解,它不过就是思维。”于是,再次确定了“我”确实是一个思维的东西。△(不过撇开怀疑、悲伤、理解等等一切依附的活动,我还能到底是个什么?)
【10a.】确定性增加了。但又发现,表象(可疑的、未知的、外在于我)总是比本质(真实的、可知的)更容易发现和把握。于是接下来开始通过一个通俗的例子来说明(撒开心灵的缰绳,因为这例子是一种感官例子,埋于骗局之中,但毕竟仅仅只是用来说明)(承上启下)
【11-14a.】以“蜂蜡融化”为例,通过蜂蜡融化前后状态对比,分析为什么尽管这两种状态差异极大(即蜡的量变化),但我们却依然把握着蜡的质(但绝无可能是借助感官,因为感官所能感知到的一切已经全部改变了,所以只可能会是“想象”或“理解”),即“持着”蜡的同一性:即都是同一个蜡(特殊意义上的),无论怎样变化,变化成什么样。
分析:将蜡与它的外在形式区别开来,即把不属于蜡的(前后不一,会变化的)一切都去掉,使它本身赤裸裸展现出来,还剩什么:①有广延的②可伸缩的、可改变的。而①和②被证明不能被“想象”所把握(想象是有限的,而广延和形状无限,见“第六沉思之千边形”),所以只能由理智或心灵来“理解”“知觉”。
{我们日常认识判断一切事物,并非我们所以为“看见在那儿”所判断“是其”,而是用理智或心灵“理解”“知觉”,判断该事物“是其”。(只不过我们总是会因习惯等原因被语言“陷害”,以为所把握 “是其”是因为用眼睛看到了,“但实际上只是被我心灵中的判断能力把握了”,就像刚才的“蜂蜡融化”例子一样。)}
于是,再次重申;将表象与本质分开之后,只有心灵才能把握到其“蜡”。
【15a.】重新回到对“我肯定‘我’实存,并将要探究这个思维的东西究竟还是什么?”该问题的探究,并再次确定,“我”总该存在,总该还是个思维的东西,无论是通过“蜡”还是其他一切例子(外部或者内部),对其认知愈明晰(无论该认知是对是错),愈能证明该认知主体——即“我”自己心灵的本性。(骗得愈深,愈能证明有个受骗者)
【16a.】于是,最终,又回到了起点,即我总还是个心灵,是个思维的东西。由此建立了基点,寻到了知识大厦最为牢靠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