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家庭治疗和认知治疗||《解构疯癫》读书笔记3
1精神分析
当大部分学院、大众心理学认定生物条件预设人格样貌时,精神分析探究家庭和文化环境如何形塑主体的殊异性。
拉康:人们使用文化习得的语言思考、沟通,同时无意识的欲望和愿望交叉在其中,共同罗织成象征秩序。
2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改变了原先认识的常态和变态的心理样貌,因为症状不再只是个人问题,而是整个家庭一起承担的精神病理症候。家庭治疗试图让受苦之人看清自己如何深陷在超出个人控制的运作逻辑中。家庭治疗中,所有被建构的事物都可能再被拆解,拆解的过程中自我认识和赋权得以发生。
对家庭结构的认识也不再把家庭结构当做必须根植的万恶问题,因为家庭结构是一个可以修复的互动关系。在家庭中,每一位家庭成员都会发展出富含意义的仪式化活动,交织成家庭系统内部的互动模式。家庭治疗关注互动模式传达的意义:家庭成员依靠何种惯常的互动模式维系家庭;语言如何定位家庭成员在家庭里的位置。
但结构派家庭治疗的工作家庭系统仿佛独立于社会脉络。然而,社会脉络时刻经由语言作用在家庭结构中。家人间的特殊的联系方式不仅是个人造成的,同时也是周遭环境塑造的结果。
3认知取向
认知取向从后现代主义的半路中出家,一方面认同人类无法直接探究“真实”,另一方面又模糊地认定“真实”存在。
认知取向与其说是“建构学习论”,不如说是“建构论者”。建构学习论强调文化和社会结构构建出一个实体,个体在其中如何相处;建构论者只关注个人如何认识世界,通过哪些方式了解自己。
来源:《解构疯癫——精神疾病的制造与解放》(伊恩·帕克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