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阅读 | 爱的艺术

2023-05-25 19:19 作者:殳右之喵  | 我要投稿

本文感觉并不是严谨的学术报告,而是含有意识形态特征的对文化的整理和思考

第一章爱是一种艺术吗?

爱是艺术=》需要知识和努力

人们不认为爱应该学习的前提:

1.

多数人宁愿把爱当作被爱,即如何被爱、如何惹人爱

男:取得成就,获得最大限度地地位和财富

女:富有魅力

男女共有:举止、谈吐、待人接物与引得朋友和影响他人的方法相同

2.

人们把爱的问题设想为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才能问题

人们认为爱简单,寻找正确的爱的对象或被爱才是困难的

原因:1.传统婚姻是先婚姻,再恋爱。近几代人的浪漫主义认为爱的自由观增强了对象的重要性

2.现有文化是以购买欲望、互利交换的思想为基础。现代人的信服在于观察商店橱窗的激情,

在于购买一切能够付得起的商品,现款或分期。人们也以这种方式看待人。爱的意识常常

只是作为他们自身交换能力范围内的人类商品

3.将最初坠入情网的经历与爱的“恒久”混淆。十分熟悉后,亲密感会越来越失去神奇的个性

对爱而言,只有一条克服失败的途径:找出失败的原因

像学习艺术一样学习爱

必要步骤:

1.精通理论2.实践3.始终关心


第二章爱的理论

一、爱,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人具有天赋的理性,需要去了解自己,他人,环境和过去未来,因而害怕寂寞孤独.

孤独=》焦虑 因为被割断与社会的联系,无法行使人权,无助

亚当夏娃吃下智慧之果后,已经违背命运,感知善恶,从原始本能中解放,产生羞耻感。

###亚当夏娃似乎出自圣经。我一直认为始祖创世的故事对标的是盘古开天辟地,可是似乎从这个角度来看

###这个故事的内涵确实在定义人类,从概念上,给了一个法理上的区别于动物,同时简单剖析人类精神和道德观

###似乎更偏向于对标论语

以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精神来理解这个故事:

禁果后,男女明白了分离和孤独以及性别的差异

他们承认分离后,任然是陌生的,因为没有互相学习爱

由此可知:没有被爱重新结合的分离意识是羞耻感的来源。同时他也是有罪感和焦虑的来源。

(没有被爱重新结合的分离意识是指分离后,双方的陌生的状态)

人都要面临如何克服分离达到和谐的问题

解法:原始崇拜、军事征服、奢侈、禁欲主义、信仰等。即宗教和哲学

越发展越需要寻找摆脱分离的新道路。即离原始自然越远,越需要有心理寄托

同时狂迷状态,比如酒精、药物和性欲高潮可以拜托过分分离干导致的痛苦,焦虑回增,重复上演

这种迷狂状态在部落中普遍,且不会产生焦虑和有罪感,相反,这种行为被认为是正当的,因为它是与所有人共享

今天的文化中,酗酒和药瘾因犯罪感和懊悔而受到损害,迷狂后,更加孤独。

性乱是客服自然和正常的形式,且是对孤独问题的部分解答,但对于布恩那个以其他方式免除分离的许多人中,

对性欲高潮的追求会起到酗酒和药瘾超不多的效果,变成不顾一些试图摆脱因独居而产生焦虑的绝望挣扎。

因为没有爱的性行为无法克服分离。

迷狂状态的三个特点:

1.强烈的,且可能伴随暴力

2.同时产生于身心和全部人格

3.暂时性和周期性

正好反向是:建立于群体及其风俗、习惯和信念一致基础上的结合。

原始社会,群体小,以血缘为纽带。文化发展,群体扩大。变成城邦的市民和教民

克服孤独感的方式之一:群居,与其他人思想情感,习俗衣着观念与群体一致

###个性又是为何存在呢?

差异日益消除会演变成平等观念和平等经历,每个人都可以相互交流,和平共处

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平等的概念被歪曲为机械化的“雷同”,即做同样的事,有同样的乐趣,同样的情感和观点

就像工业的标准化一样。同时工作程序化、娱乐公式化

因此,社会的雷同一致并不能克服分离,所以现在社会酗酒、吸毒、强奸自杀居高不下。

克服分离的方法之一:创造性活动,将自己和物结合起来

克服分离的方法之一:爱

爱的不成熟形式:共生性结合

共生性结合类似于母体和胎儿的关系。被动形式是屈从,或者说是受虐狂,需要一个支配他管教他保护他的人,来拜托孤独和分离感

受虐狂不必做决定,不必冒险,永不孤单,同时放弃了作为人的尊严。本质上与偶像崇拜的机制类似

主动形式是支配,即虐待狂。其通过控制壮威,抬高身价。从更深层的情感意义上说,是尊严的缺失

成熟的爱是在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个性下的结合。爱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突破分离的屏障。

爱使人克服孤独和分离感,承认人的自身价值,保持自身的尊严。

爱是给予,而不是接受。

爱的共同基本要素: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

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心。(偏意识形态的一点:《圣经·约拿书》上帝爱子民)

关注和关心包含了责任感。。如果没有爱的尊重,就会变成支配和占有。不了解一个人就很难尊重,责任如果没有了解导向就会变得盲目

性欲是一种迫不及待的渴望,性欲的满足使这种渴望的解除。


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

爱的能力

对于婴儿来说,母亲便是温暖、食物和和谐。弗洛伊德认为这是一种自恋状态。

自恋状态:内在真实。外在只有影响到内在时才有意义。身外之物只有符合我的需要,才是真实的。

在成长中,将外界的植物以对自己的存在价值来理解,并进行感受。这种感受是被动的,被母亲呵护的感受也是“被爱”。

而逻辑是:我是我,所以我被爱。

大多数年龄在八岁半到十岁的孩子来说,会从“被爱”转变到“爱”,具体形式是创造一些物品比如画,送给他人

在经过许多年,超脱了自我的中心,变成青年(注意青年的定义不是具体的年龄,而是认知状态),别人的帮助不再是他满足自己需要的主要手段。

别人的需要与他自己的需要一样重要。

爱的观念从“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转变成“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理想类型下

母爱:

母爱的原因:只因为是自己的孩子

有一种类似母爱的“伪装的爱”叫做“被利用”

成年后便很难获得母爱,作为替代来满足渴望,主要有情爱,但常体现为宗教形式的爱和神经质的爱

母爱的要求:不能抱有焦虑影响孩子不鼓励依赖

母爱代表自然世界,父爱代表思想的世界


父爱:

父爱的原因:继承问题

父爱的逻辑:我爱你因为你实现了我的愿望和责任

对于孩子:父爱是有条件需要努力的

六岁以后就要从无条件的被爱中加以引导和教导权威

父爱的要求:不威胁独裁

·智力健全的基础和成熟的标志:以母亲为中心的衣服到一父亲为中心的衣服再最终综合发展。引发精神病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一发展过程中的失败。

母亲的良心+父亲的品德


三、爱的对象

爱是一种态度。如果只针对某个人,那只是共生性的依附,即扩大了的自我主义。

爱在不同的对象上有不同的体现。

1.兄弟之爱

兄弟之爱存在着人类联合人类团结和人类一体化之感


2.母爱

母爱不平等,源于本能。是从整体到分离的。整体时柔情,承担分离时慈爱


3.性爱

性爱时对与另一异性的完全融合、结为一体的渴望。从其本性来说,它时排他的,不具有一般特性的爱。它也许是所有形式的爱中最不靠谱的。

人们常把性爱和堕入情网的强烈感受相混淆。但这种突然的亲密感时短暂的。

亲密关系主要通过性关系建立。肉体的结合意味着克服分离。

随着熟悉,亲密逐渐减弱。而亲密是用来克服分离的。因此可以印证,亲密的表现形式有线路孩子气,建立相同兴趣,表达强烈情感,无自制力。

性欲是结合,而不是肉欲和解脱痛苦的紧张状态。

激发性欲的因素:孤独,征服或被征服的愿望,虚荣心,伤害欲,毁灭欲。

性爱的排他性:

排他性往往被误认为是占有的依赖性,事实上这是一种两人之间的自我主义,他们彼此在对方身上寻找自我,通过把单个人扩大成两个人来解决分离的问题。

性爱是爱需要一个前提:因存在本质的相同而相互吸引。用自己的生命完全承诺另一个生命的决心。

同时爱上某人是一种决定、判断、承诺。

所以产生了对性爱的两种定义:

1.性爱是个人的吸引。

2.性爱是一种排他的意志与承诺行为。

这两种都是对的,但都片面。正反合吧。


4.自爱

无论对象,爱的原则都不变。即爱护尊重责任了解。

因此要维护追求自己的生命幸福成长自由

自私不是自爱,而是缺失自爱。缺乏对自己的喜爱和关心

具体的需要去心理学课本掌握其内部逻辑

精神分析学中的“无私”:

无私的本质是自私

无私表明没有还和欣赏任何东西的能力对生活充满敌意


5.对上帝的爱

至善

暂时不去研究宗教


第三章、当代西方社会的爱及其瓦解

在不同的文化中,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西方文化的社会结构及其精神(资本主义结构与精神):

爱的地位被伪装的爱取代,即爱的瓦解。

资本主义一方面建立在政治自由的原则基础上,另一方面又建立在制约一切经济关系。在市场条件下价值都会被转化为商品。

人失去独立性

随着资本主义的集中和积累,资本的所有权越来越与经营这些企业的职能相分离

主动权有单个人转移到了官僚结构,人丧失了独立性,并蜕变成为及其的齿轮

=》现代社会的人书院自己,疏远他的同胞,疏远自然

=》分离的填补:娱乐业的发展、消费主义的诞生,快乐都变成了消费

异化的婚姻:“组合”的概念,婚姻是理想情况变为合作顺利,他们之间没有摩擦,一起生活却始终是陌生人

这种爱情婚姻观主要强调找一个人以拜托孤独感

性快感是爱情的产物,而不是爱情的目的。


第四章爱的实践

规范、专心、耐心、最大关注

品质:克服自恋、客观理智、谦卑、信仰、创造性。




总结:为了克服孤独感和“分离”,人们需要友善对待他人,而这种友善的态度称之为爱。对于不同的对象,爱的程度便不同。

对于爱情,最开始的心动感会随着彼此的了解而缺少新鲜感,导致探索的意义减弱,亲密减弱,分离增强。


阅读 | 爱的艺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