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爱的艺术
本文感觉并不是严谨的学术报告,而是含有意识形态特征的对文化的整理和思考
第一章爱是一种艺术吗?
爱是艺术=》需要知识和努力
人们不认为爱应该学习的前提:
1.
多数人宁愿把爱当作被爱,即如何被爱、如何惹人爱
男:取得成就,获得最大限度地地位和财富
女:富有魅力
男女共有:举止、谈吐、待人接物与引得朋友和影响他人的方法相同
2.
人们把爱的问题设想为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才能问题
人们认为爱简单,寻找正确的爱的对象或被爱才是困难的
原因:1.传统婚姻是先婚姻,再恋爱。近几代人的浪漫主义认为爱的自由观增强了对象的重要性
2.现有文化是以购买欲望、互利交换的思想为基础。现代人的信服在于观察商店橱窗的激情,
在于购买一切能够付得起的商品,现款或分期。人们也以这种方式看待人。爱的意识常常
只是作为他们自身交换能力范围内的人类商品
3.将最初坠入情网的经历与爱的“恒久”混淆。十分熟悉后,亲密感会越来越失去神奇的个性
对爱而言,只有一条克服失败的途径:找出失败的原因
像学习艺术一样学习爱
必要步骤:
1.精通理论2.实践3.始终关心
第二章爱的理论
一、爱,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人具有天赋的理性,需要去了解自己,他人,环境和过去未来,因而害怕寂寞孤独.
孤独=》焦虑 因为被割断与社会的联系,无法行使人权,无助
亚当夏娃吃下智慧之果后,已经违背命运,感知善恶,从原始本能中解放,产生羞耻感。
###亚当夏娃似乎出自圣经。我一直认为始祖创世的故事对标的是盘古开天辟地,可是似乎从这个角度来看
###这个故事的内涵确实在定义人类,从概念上,给了一个法理上的区别于动物,同时简单剖析人类精神和道德观
###似乎更偏向于对标论语
以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精神来理解这个故事:
禁果后,男女明白了分离和孤独以及性别的差异
他们承认分离后,任然是陌生的,因为没有互相学习爱
由此可知:没有被爱重新结合的分离意识是羞耻感的来源。同时他也是有罪感和焦虑的来源。
(没有被爱重新结合的分离意识是指分离后,双方的陌生的状态)
人都要面临如何克服分离达到和谐的问题
解法:原始崇拜、军事征服、奢侈、禁欲主义、信仰等。即宗教和哲学
越发展越需要寻找摆脱分离的新道路。即离原始自然越远,越需要有心理寄托
同时狂迷状态,比如酒精、药物和性欲高潮可以拜托过分分离干导致的痛苦,焦虑回增,重复上演
这种迷狂状态在部落中普遍,且不会产生焦虑和有罪感,相反,这种行为被认为是正当的,因为它是与所有人共享
今天的文化中,酗酒和药瘾因犯罪感和懊悔而受到损害,迷狂后,更加孤独。
性乱是客服自然和正常的形式,且是对孤独问题的部分解答,但对于布恩那个以其他方式免除分离的许多人中,
对性欲高潮的追求会起到酗酒和药瘾超不多的效果,变成不顾一些试图摆脱因独居而产生焦虑的绝望挣扎。
因为没有爱的性行为无法克服分离。
迷狂状态的三个特点:
1.强烈的,且可能伴随暴力
2.同时产生于身心和全部人格
3.暂时性和周期性
正好反向是:建立于群体及其风俗、习惯和信念一致基础上的结合。
原始社会,群体小,以血缘为纽带。文化发展,群体扩大。变成城邦的市民和教民
克服孤独感的方式之一:群居,与其他人思想情感,习俗衣着观念与群体一致
###个性又是为何存在呢?
差异日益消除会演变成平等观念和平等经历,每个人都可以相互交流,和平共处
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平等的概念被歪曲为机械化的“雷同”,即做同样的事,有同样的乐趣,同样的情感和观点
就像工业的标准化一样。同时工作程序化、娱乐公式化
因此,社会的雷同一致并不能克服分离,所以现在社会酗酒、吸毒、强奸自杀居高不下。
克服分离的方法之一:创造性活动,将自己和物结合起来
克服分离的方法之一:爱
爱的不成熟形式:共生性结合
共生性结合类似于母体和胎儿的关系。被动形式是屈从,或者说是受虐狂,需要一个支配他管教他保护他的人,来拜托孤独和分离感
受虐狂不必做决定,不必冒险,永不孤单,同时放弃了作为人的尊严。本质上与偶像崇拜的机制类似
主动形式是支配,即虐待狂。其通过控制壮威,抬高身价。从更深层的情感意义上说,是尊严的缺失
成熟的爱是在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个性下的结合。爱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突破分离的屏障。
爱使人克服孤独和分离感,承认人的自身价值,保持自身的尊严。
爱是给予,而不是接受。
爱的共同基本要素: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
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心。(偏意识形态的一点:《圣经·约拿书》上帝爱子民)
关注和关心包含了责任感。。如果没有爱的尊重,就会变成支配和占有。不了解一个人就很难尊重,责任如果没有了解导向就会变得盲目
性欲是一种迫不及待的渴望,性欲的满足使这种渴望的解除。
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
爱的能力
对于婴儿来说,母亲便是温暖、食物和和谐。弗洛伊德认为这是一种自恋状态。
自恋状态:内在真实。外在只有影响到内在时才有意义。身外之物只有符合我的需要,才是真实的。
在成长中,将外界的植物以对自己的存在价值来理解,并进行感受。这种感受是被动的,被母亲呵护的感受也是“被爱”。
而逻辑是:我是我,所以我被爱。
大多数年龄在八岁半到十岁的孩子来说,会从“被爱”转变到“爱”,具体形式是创造一些物品比如画,送给他人
在经过许多年,超脱了自我的中心,变成青年(注意青年的定义不是具体的年龄,而是认知状态),别人的帮助不再是他满足自己需要的主要手段。
别人的需要与他自己的需要一样重要。
爱的观念从“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转变成“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理想类型下
母爱:
母爱的原因:只因为是自己的孩子
有一种类似母爱的“伪装的爱”叫做“被利用”
成年后便很难获得母爱,作为替代来满足渴望,主要有情爱,但常体现为宗教形式的爱和神经质的爱
母爱的要求:不能抱有焦虑影响孩子不鼓励依赖
母爱代表自然世界,父爱代表思想的世界
父爱:
父爱的原因:继承问题
父爱的逻辑:我爱你因为你实现了我的愿望和责任
对于孩子:父爱是有条件需要努力的
六岁以后就要从无条件的被爱中加以引导和教导权威
父爱的要求:不威胁独裁
·智力健全的基础和成熟的标志:以母亲为中心的衣服到一父亲为中心的衣服再最终综合发展。引发精神病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一发展过程中的失败。
母亲的良心+父亲的品德
三、爱的对象
爱是一种态度。如果只针对某个人,那只是共生性的依附,即扩大了的自我主义。
爱在不同的对象上有不同的体现。
1.兄弟之爱
兄弟之爱存在着人类联合人类团结和人类一体化之感
2.母爱
母爱不平等,源于本能。是从整体到分离的。整体时柔情,承担分离时慈爱
3.性爱
性爱时对与另一异性的完全融合、结为一体的渴望。从其本性来说,它时排他的,不具有一般特性的爱。它也许是所有形式的爱中最不靠谱的。
人们常把性爱和堕入情网的强烈感受相混淆。但这种突然的亲密感时短暂的。
亲密关系主要通过性关系建立。肉体的结合意味着克服分离。
随着熟悉,亲密逐渐减弱。而亲密是用来克服分离的。因此可以印证,亲密的表现形式有线路孩子气,建立相同兴趣,表达强烈情感,无自制力。
性欲是结合,而不是肉欲和解脱痛苦的紧张状态。
激发性欲的因素:孤独,征服或被征服的愿望,虚荣心,伤害欲,毁灭欲。
性爱的排他性:
排他性往往被误认为是占有的依赖性,事实上这是一种两人之间的自我主义,他们彼此在对方身上寻找自我,通过把单个人扩大成两个人来解决分离的问题。
性爱是爱需要一个前提:因存在本质的相同而相互吸引。用自己的生命完全承诺另一个生命的决心。
同时爱上某人是一种决定、判断、承诺。
所以产生了对性爱的两种定义:
1.性爱是个人的吸引。
2.性爱是一种排他的意志与承诺行为。
这两种都是对的,但都片面。正反合吧。
4.自爱
无论对象,爱的原则都不变。即爱护尊重责任了解。
因此要维护追求自己的生命幸福成长自由
自私不是自爱,而是缺失自爱。缺乏对自己的喜爱和关心
具体的需要去心理学课本掌握其内部逻辑
精神分析学中的“无私”:
无私的本质是自私
无私表明没有还和欣赏任何东西的能力对生活充满敌意
5.对上帝的爱
至善
暂时不去研究宗教
第三章、当代西方社会的爱及其瓦解
在不同的文化中,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西方文化的社会结构及其精神(资本主义结构与精神):
爱的地位被伪装的爱取代,即爱的瓦解。
资本主义一方面建立在政治自由的原则基础上,另一方面又建立在制约一切经济关系。在市场条件下价值都会被转化为商品。
人失去独立性
随着资本主义的集中和积累,资本的所有权越来越与经营这些企业的职能相分离
主动权有单个人转移到了官僚结构,人丧失了独立性,并蜕变成为及其的齿轮
=》现代社会的人书院自己,疏远他的同胞,疏远自然
=》分离的填补:娱乐业的发展、消费主义的诞生,快乐都变成了消费
异化的婚姻:“组合”的概念,婚姻是理想情况变为合作顺利,他们之间没有摩擦,一起生活却始终是陌生人
这种爱情婚姻观主要强调找一个人以拜托孤独感
性快感是爱情的产物,而不是爱情的目的。
第四章爱的实践
规范、专心、耐心、最大关注
品质:克服自恋、客观理智、谦卑、信仰、创造性。
总结:为了克服孤独感和“分离”,人们需要友善对待他人,而这种友善的态度称之为爱。对于不同的对象,爱的程度便不同。
对于爱情,最开始的心动感会随着彼此的了解而缺少新鲜感,导致探索的意义减弱,亲密减弱,分离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