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六卿(23):诸卿世系(范荀魏韩赵)
观前提醒:本文以叙述晋国六卿的变更与其中的矛盾和斗争为主,主要从各卿之间发生的事件中展开,而对于晋国争霸历程以及国君为政举措则不多讨论。由于本人所掌握史料有限,其中所记可能有多处缺漏、错误之处,希望各位斧正。
1.范氏原为祁姓杜氏,隰[xí]叔(杜隰)在晋国任士师,以之为氏 2.士蒍[wěi]之名《史记》统一作蔿[wěi],《左传》统一作蒍 3.士会被封于随(今地不详),称随会,后被封于范(今地不详),以之为氏 4.士穆子为士缺嫡子,姓名不详 5士朔别为巩氏,其世系不详,未列入,可能为士缺或士榖[gǔ]之子 6.士富为士氏旁支,其世系不详,未列入,与士燮[xiè]平辈
1.荀息本属原氏,原名原黯,晋武公以荀国(今山西省汾河流域)旧地赐之,以之为氏 2.智氏也称知氏 3.荀家、荀会、中行喜、智起为荀氏旁支,其世系不明,未列入,与中行偃平辈 4.智宵为智申长子,智申废长立幼 5智秀为智氏旁支,其世系不明,未列入,似乎别为程氏,与智颜平辈
1.魏氏出自周公族,毕万原属毕氏,因功封于魏城(山西省芮城县城关镇北2.5公里处),以之为氏 2.《史记索隐》引用《系本》,称芒季为魏犨[chōu]之父,而《史记·魏世家》认为,毕万就是魏犨的父亲,没有芒季一代 3.魏悼子为魏犨嫡子,姓名不详 4.魏锜世系不明,未列入,采邑于厨(今地不详)、吕(今山西省霍州市西南),故又称吕锜,谥厨(吕)武子,一说为魏寿余之子,一说为魏犨之子,另一说为魏曼多之子。其子魏相因此也未列入,谥吕宣子 5.毕阳为魏氏旁支,其世系不明,未列入,与魏颗平辈 6.魏舒一说为魏绛之子,一说为魏绛之孙 7.毕游为魏氏旁支,其世系不明,未列入,与魏取平辈。其孙豫让也未列入,与魏驹平辈 8.魏曼多也被称魏侈,《史记》中称其为魏舒之子,也有地方称其为魏取之子 9.魏驹一说为魏曼多之子,一说为魏曼多之孙
1.韩氏出自晋国公族,曲沃桓叔生子万,曲沃武公时封于韩原(今陕西省韩城市境内),为韩氏 2.韩舆又名韩子舆 3.韩穿为韩氏旁支,其世系不明,未列入,与韩厥平辈 4.韩无忌为韩厥长子,韩厥告老后,韩无忌因自己有废疾(残疾),将家主之位让给弟弟韩起 5.韩固、韩康(别为蔺[lìn]氏)为韩氏旁支,其世系不明,未列入,与韩不信平辈 6.韩启章谥号同韩万一样为“武”
1.造父被周穆王封于赵城(今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的最北部),立赵氏。其后裔叔带去周侍晋,后晋献公把耿(今山西河津)赐给了叔带后裔赵夙。而《左传》称,赵夙就是赵衰的哥哥,不是赵衰的爷爷。《史记索隐》引用《系本》认为,赵夙就是赵衰的父亲,没有共孟一代 2.梁益耳属嬴姓梁氏,为梁康伯后裔,梁赵同宗,梁益耳与赵衰平辈 3.赵同采邑在原(今地不详),又称原同。赵括采邑于屏(今地不详),又称屏括。赵婴齐食邑于楼(今地不详),故又称楼婴。《左传》里赵婴齐又名赵婴,有人认为“赵婴齐”是真名,而赵婴的称呼是为了和两个哥哥“对称”,是省略的称呼。这个说法似乎值得怀疑:第一,古人取名字,一般兄弟的名字大体字数都是相同的,不大可能出现哥哥叫“赵同、赵括”而弟弟突然叫“赵婴齐”的现象;第二,即使他真的本来就是“赵婴齐”,后来又流亡齐国,如此巧合,让人难以信服。因此比较合理的解释为:赵婴流亡齐国,所以后人在名字后面加上地名,才叫“赵婴齐”,这种叫法在当时是正常的 4.赵穿一说为赵盾堂弟,一说为堂侄 5.赵获为赵氏旁支,其世系不明,未列入,与赵成平辈 6.赵无恤又名赵毋恤 7.赵伯鲁为赵鞅嫡子,赵鞅感觉赵伯鲁资质平庸,不足以担当重任,便让庶子赵无恤继位 8.赵罗为赵氏旁支,其世系不明。未列入,与赵无恤平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