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R游戏内简介纠正前后对比(我上报的部分)

一、加利福尼亚
纠正前:

纠正后:

解析:
这里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典型的文案病吻安冰。加利福尼亚号战列舰上安装的大型搜索雷达代号为“CXAM”,而不是原先游戏内简介中的“CAXM”,美国海军里没有代号是CAXM的雷达。
二、基洛夫
纠正前:

纠正后:

解析:
此处其实存在一个游戏内简介矛盾的情况。如果各位另外看过基洛夫炮(即S国三联180毫米炮)的简介,就会发现在那玩意儿的简介中,其最大射程标注的是“38千米左右”,与基洛夫游戏内简介标注的“35千米左右”不符。

那么哪个才是对的呢?
直接上navweaps看一下吧。

在使用97.5公斤穿甲弹时,26型轻巡洋舰所搭载的B-1-P深膛线型主炮的最大射程高达37.8公里;而在使用97.5公斤的高爆弹时,其最大射程更是高达38.592公里。所以,38公里左右的说法是正确的。
三、M计划
纠正前:

纠正后:

解析:
是的,“并且装备了柴油机”这句没了。但是,M计划确实装备了柴油机(四座12缸双动二冲程柴油机)——那这是怎么回事呢?
因为柯尼斯堡级轻巡洋舰同样装备了柴油机!这些轻巡洋舰采用的动力系统本质上和M计划并无任何不同,都是蒸汽轮机+柴油机的“柴蒸联合”驱动;只不过,在M计划的动力系统中柴油机占比更高,而在柯尼斯堡的动力系统中仅有两台曼恩的十缸四冲程柴油机。所以,作为一种柯尼斯堡上本来就有的装备,“柴油机”就没有必要再提了。
四、爱丁堡
纠正前:

纠正后:

解析:
爱丁堡号巡洋舰并非自沉,而是在遭受重创后由驱逐舰“远见”(HMS Foresight)号用鱼雷击沉。
五、奥班农
纠正前:

纠正后:

解析:
奥班农号的传奇经历夸张成分很大。一般我们倾向于认为,奥班农和吕-34之间的战斗就是一次常规的搜潜-攻潜战,奥班农自始至终都占据着主动权:先是在7000码的距离上取得雷达接触,随后靠近至目视距离进行目标判读,确定该目标为日本潜艇;然后奥班农号便展开对潜攻击,在距离吕-34约90码处冲过其航线正前方,同时以火炮和左舷深弹投射器攻击目标,战舰则迅速将距离拉至150码,并以20毫米厄利孔和28毫米“芝加哥钢琴”扫射潜艇。接着,三枚深弹对吕-34实现夹中,奥班农再次逼近潜艇并发射深水炸弹,将吕-34逼入水下;随即,在声呐的指挥下,奥班农连续向吕-34投下了8枚深水炸弹,将其彻底摧毁——可以看出,在这个过程中,奥班农早就知道了吕-34的存在,根本没出现“吕-34突然上浮导致船员不得不扔土豆”的情况。因此,在简介中的这段传奇经历前面加了“相传”两个字。
六、诺夫哥罗德
纠正前:

纠正后:

解析:
什么人会在舰体中心设计两门固定于船体的主炮啊!你当那是什么坦克歼击车吗!!!
好吧。诺夫哥罗德的两门主炮其实就是两门非常常规的露炮台主炮,它是有方向射界的——也就是说,它是可以左右回旋的,根本用不着用旋转船体来控制火炮射向。所以,在纠正后的简介中直接删去了这部分内容。
七:萨勒姆
纠正前:

纠正后:

解析:
这个bug其实没啥好说的地方,就是单纯的时间错误:萨勒姆于1959年1月30日正式退出现役,然后就一直在封存舰队里待着了,没有70年代退役的说法。真正于70年代退役的其实是“海上女王”(REGINA MARIS)纽波特纽斯号,她于1975年6月27日退役。
八、蒂默曼
纠正前:

纠正后:

解析:
美国海军的“舰艇交流化”早在蒂默曼之前就已经完成了,所以采用交流电没有必要单独拿出来说一说。真正值得一提的是蒂默曼采用的高压交流输电系统——这套系统首次应用了电压高达1000伏特的交流电作为输电干流,而不是传统的450伏特交流电。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在输电过程中,对于给定电流I、给定电阻R,有损耗公式P=I²R,即输电损耗同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而对于同一电阻率的导体而言,有电阻公式R=ρl/S,其中ρ为电阻率、l为导体沿电流方向的长度、S为导体与电流方向垂直的横截面积。因此,要想尽量减小电阻,在相同的导体长度下,就必须尽量增大导线的横截面积——而这也就意味着导线总体积的上升,即导线占用质量的上升。
但是根据损耗公式我们可以看出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尽量减小电流,但是保持输电功率不变,那么输电损耗就会平方下降;换言之,我可以用更小的导线截面积把输电损耗维持在原先的水平。
那么怎么做到在减小电流的同时维持输电功率不变呢?
简单,升压。
根据功率公式P=UI,我们可以轻松看出,在同等输电功率下,电压U越大,电流I就越小。所以,提高电压可以有效降低输电电流,进而有效降低输电过程中电能的“损耗能力”,允许战舰使用更细、更轻的导线作为输电电路。比如说蒂默曼,她就成功利用高压输电把导线的质量降低了一半还多。
不过,高压输电还是存在风险的——
在物理选修3-1中有这样的一个案例:如果夜间盯着高压电线看,会发现高压线的周围有一圈极微弱的辉光,这就是电晕放电的结果。由于高压线携带的电压太高,即便是电线光滑的表面都有可能形成相对的尖端,从而引发微弱的尖端放电,即电晕放电现象。在陆地上,会发生电晕放电的高压电线都高高地架设在空中,因而不会对人们的正常生活构成影响;但战舰上的空间比较逼仄,这就表示带有高压电的电线有可能会从一些敏感的仪器旁边经过,由电晕放电产生的电场就有可能影响到仪器的正常工作。更危险的是,由于这一圈辉光本质上是被高电压电离而成为了导体的空气,这些辉光其实是能够导电的;所以,如果有人不小心靠近了高压电线,哪怕并没有碰触到电线本身,只是进入了辉光范围,也会因辉光的导电作用而和电线连接在一起,引发触电事故。虽然蒂默曼号在高压电线上应用了新型的绝缘材料,但依然没有彻底解决电晕放电的问题。所以,直到现代,美国人才开始在他们的战舰上应用新的高压输电系统。
九、伦敦
纠正前:

纠正后:

解析:
在紫石英号事件中,伦敦号被解放军野战炮火力击毁的主炮塔可不止一半(两座),而是A、B、X一共三座主炮塔。至于为什么会这么丢人……拜托,一英寸的主炮装甲能防什么玩意儿啊!
©橘柚社
特别鸣谢:可耐の岛风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