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谈谈小说

2023-04-21 16:58 作者:元日逾三  | 我要投稿

我总说这样一句话,“若不是我太懒,自己早就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小说家了”,想来这句话实在是有些过于自信了,于是便很少在人前发表。不过我真的勤奋的话,倒是真有可能出一本像样的小说了,读者几何另论,至少有稿费吃一下。

有人说了,你若真坚持不下写小说,不如去写诗歌。我确有写过,但实在是差得很,诗歌这东西,没有才华写出来也不过是同顺口溜一般的东西。懂了韵律,懂了修辞,懂了用典,那还不足够,诗歌讲究一个意境,若无意境,也就自己和朋友看看,遇到懂的指不定出什么丑。意境什么的我这样的人难以解释,王国维先生讲得就已经透彻了。对于我这种喜欢讲道理、玩文字游戏的人来说,诗歌真是一言难尽。不过之前我有写过仿古诗,还拿去比了赛,之后便音信全无,我确实是琢磨了许久才写出的那坨东西,心里也有想着侥幸得个参与奖。然而确实难以动人心弦,俗人毕竟是俗人。话说回来,我敢于投稿的信心还要往早前追溯,大概是源于我高中写了一首诗,被题于班级外墙上了,当时流行什么班级文化,把书法字帖、剪纸彩画弄到墙上,我不知羞耻地给老师了个自己写的诗,没想到老师还真派人写在了墙上,而且还占据了有三分之一的面积,实在是让我信心倍增。之后我便写了许多这样的东西,还有仿古文和现代诗,现在想起来还真是一大乐事。我如今不再写诗了,明白自己水平,而且怕自己附庸风雅习惯了把自己的样子变得虚伪丑陋。然而没写诗歌也没躲得过虚伪丑陋。

诗歌也就只能谈这么多,不如多讲一些小说的事情。看我文章的人一定知道我很喜欢村上春树的作品,我在早些时间写小说时有过刻意追求村上那种风格,现在似乎也有受他影响。不过再往前,在我没有读村上之前,我写小说完完全全是靠自己乱编,风格也是借鉴那种网文的风格,现在看来那种东西实在是太烂了。如果我真的成了小说家,我第一件事就是否认我第一本小说写了“阿林”。别的什么作家的处女作全是什么经典,什么具有代表性,什么风格的显现,就算是真的很一般也会说“手法稚嫩但已经显现出天分”。反观我写的,毫不夸张地说可能会毁了我小说家这个身份。不过那些都是后话,我能成为小说家,这都难说。我内心认可的第一本小说是“半步被当做一步的未出发之旅”,听起来就有一股村上的味道,其实我一开始想的题目更好笑,叫做“二零一七年的心照不宣”。题目确实一般,不过文章内容读起来倒是还是可以,我修修改改了几次,最终差不多定下来了。这是我完整的写过的一本小说,如果让我用几句话概括我确实也难以概括。小说本来就不是很长,也就两三万字左右,故事也算平常不是很有心意,但手法还是不错的,至少是很有特色——虽然称不上是我独有的特色。我差不多两周就写完了,每天的晚自习抽时间写一下,最后完成了。当时写完真的是心旷神怡,感觉自己做了一件十分伟大的事情。我那时已经读了很多村上,而且读完了《我的职业是小说家》,受到其中写作方法的影响,我写的时候也差不多是那种状态,有一种“找到了村上”的感觉。然而笔力实在是欠佳,与村上的文章比起来还是差太远了,不论是故事的结构上,还是细节的处理,一眼就能看出这是没什么天分的人所写的东西。这样说确实不是自谦,事实确是如此。我没有什么渠道去把文章搞到什么杂志报纸的版面上,投稿这个方法定是行不通的,每次扔出去最后都石沉大海。我也不愿把它发到网上,我觉得这样的文章总该是要拿在手里才能读下去的。即便我不是一个铁打的“手写派”,但我想,只要是个小说家,总会有“若是我的小说可以出版成书该多棒啊”的想法的罢。出版纸质书,是一个小说家最基本的梦想。

我不擅长对话的写作,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去写景物和内心的描写。而且我最拿手的便是将景物与内心描写交织一下,当然这并非我独创的手法,只不过比起其他的,写这样的东西会让我觉得更轻松一些。我虽不是大师,但也总结了一些写小说的经验。在描写景物的时候尽量不要太直接,而是要从周围的东西入手,渐渐接近这个东西,然后等到写到要描写的景物的时候,这时再介入人物的内心描写或者人物对话描写就会给人一种螺旋的感觉,描写后可以接着把镜头拉远,但所描写的景物与前文可以相互呼应,这样的写法不会觉得突兀。描写景物还有一个绝招,那便是进行小段的练习。比如给出“日落”一题,在不出现“日落”这个词语的同时描写一下日落。经过多次练习,直到熟练为止,之后写小说的时候需要了,便不会再头疼了。当然不是说先写好然后插入到小说当中,有些句子或许用在小说的某处会有点睛的作用,但是具体的景物的描写就不行了。景物是需要紧靠故事情节的,必要的时候还有穿插人物的情感和状态,若是把之前练习时作的段落放进来,多少会有些尴尬。对于人物性格的塑造我不太擅长,感觉需要很长的一个过程,人物的性格不是非黑即白的,在不同的事件里有不同的表现,而且大多数人在大部分情况下不是以真面目示人的,性格的塑造比起简单的景物呈现困难的多。性格的塑造可以通过直接把人物的性格全盘拖出,更高级一些的写法便是通过人物自己的话和他人的评价来体现人物性格,再高级一些的便是通过人物日常爱好与行为习惯体现出。不过我认为最绝的对人物的塑造的方法,便是通过一个特殊的视角纵向的挖掘体现出。就例如你描写一个人的性格完全可以通过他“走路时的姿态”“对话时的眼神”“起身整理衣服的动作”等等,通过对这样的细微处的展开,让读者自然而然的把握人物的性格。谈到人物性格,往往离不开对话,而对话又是我最不擅长的部分,所以我经常在对话间穿插一些内心描写和动作描写,以此来补足对话的缺陷。然而这样的补救大多数情况下是可笑的,与一段优秀的对话相比差太多。长对话对我更是考验,不仅需要逻辑清晰而且需要在字里行间对说话者的情绪和思路进行琢磨,如果不能深入到角色内心就很难写出优秀的对话,而仅仅只能对角色的心理进行猜测式的描写,甚至把镜头拉远用景物去侧面衬托人物,这样的写作无疑是失败的。我所写的小说因为对话而少了许多层次感,而且让整个小说的构架也不是十分牢固。在我已知的所有小说家当中,几乎没有一个对于人物对话的描写不是十分优秀的。他们的对话描写不仅能把读者带入故事情景当中,还能直接通过对话把人物的性格特点淋漓尽致展现出来。至于文章的总体构架,是根据作者的习惯已经想要表达的内容来确定的,小说家几乎会在写小说之前把一篇完整的小说在大脑中构思出来,之后下笔写的不过是为这个框架填充东西。当然在写的同时也会对文章结构进行调整,使小说达到“最优阅读状态”。村上不是大多数,他坦言自己在写之前不会打草稿,只是写到什么地方便是什么地方。但我对他的这个说法还是半信半疑,不过我确实一直在使用他所说的这种方法,而效果是十分不理想的,这样会让小说像一条泄了气的气球,不知要飘到什么地方,很难把握。写完回头看也是毫无逻辑,从头到尾不知所云,中心思想也无,人物性格也模糊,写出的东西就像梦境一样,轻易会被击碎。甚至有人看两眼都懒得看,更别说什么评论家来批评什么了。所以在我看来,在写小说之前对小说的结构框架的规划是十分重要的,这样写下去便不会觉得无依无靠,便不会觉得找不到了根。无论再怎样天马行空的思路,总归是一部完整的小说。不过像村上春树那样的作家,居然可以用“随心所欲”的写法创作这么多优秀的小说,除了说他是一个天才,我实在是想不到什么其他的理由来解释了。

上面我差不多把我对小说的理解都说了,本来想着要写一本类似教科书式的东西,名字叫“小说论稿”。现在看来实在是没有必要了,我能说的有关小说的话大抵就这些,想要系统的写,实在是可笑。这样专业的事情还是交给文学系的人去做吧。再多的热爱也抵不过他人的专业,而且我本就不是那种精益求精的人,我还是搞些拿手的散乱的文章,取悦一下自己便好了罢。

最后附上那两首诗,第一首是高中墙外的诗,第二首是投稿没了音信的诗。

《水调歌头·高一题壁》

独坐书桌前,铺纸又磨砚。又叹脑中思路,中止又卡断。投笔又欲毁纸,心中如有万矢,气不能自止。坐座已平复,手把淡茶饮。

灵光闪,才华现,笔墨炫。白纸黑字,双色分明一处现。古来半城烟沙,今者霓虹烟花,粉饰文章佳。才子做文章,九死不求他。


《鹧鸪天·观南村陇亩有感》

桃花若星隐枝头,鹅黄四顾饮甘露。青帝舞袖引东风,此始四合春永驻。神羲和,怪箕伯。垄间农伯尽欢歌。黄发垂髫悦颜现,菜农驱车往南坡。

现在看来这第二首还是有进步的,但内行人看了还是不禁要笑的。哈哈。

谈谈小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