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受期待的AMD锐龙4000U系列,能不能引领新时代?

今年1月CES上,AMD发布了全新一代锐龙4000系列移动处理器,采用了全新的工艺以及架构,核心数相比于上代有非常大的提升,最高可达八核,相信许多小伙伴已经或多或少了解到了这一代锐龙处理器的出色性能,接下来我们再来展示下人类的本质,解析一下新一代锐龙4000处理器到底提升在哪。
话不多说,直接上结论:基于7nm工艺Zen 2架构的锐龙4000U系列APU,综合表现非常出色,相比于上代有着质的进化,将轻薄本的多核性能带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如果你对锐龙4000有更大的兴趣,可以继续往下看。
前言:7nm移动核心终于到来
锐龙4000系列APU基于备受好评的Zen 2架构CPU和Vega架构核显,代号为“Renoir”。CPU部分最高核心数为8核16线程。由于开发进度问题核显没有采用Navi架构,但工艺升级为7nm频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核显最高8CUs(计算单元)。


内存控制器也升级为最高支持频率DDR4-3200/LPDDR4X-4266,超越了Intel Ice Lake十代酷睿的水平。
3000系列桌面平台APU为了减少成本IO部分采用了12nm工艺,而在能耗优先的移动平台中,并没有使用与桌面版3000相同的MCM封装,而是将计算核心、IO和GPU部分整合到了一个Die上面,依靠7nm工艺减少功耗。

但将所有东西整合在一个Die中那需要相当大的面积,为了减少芯片尺寸,这代APU首先将L3缓存被砍掉了3/4,最高端产品也仅仅只有8MB的L3缓存,这会对锐龙4000的游戏表现产生一定的影响。

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减少核心面积,核显规格相比于上代最高11CUs(图形计算单元)也大幅度缩减,最高仅仅只有8CUs。从官方资料来看7nm工艺带来的频率提升以及更高内存规格的支持使得单CU的性能相比于上代提升了59%,最终性能不降反升。
产品线:历代最完整
在上一代锐龙3000系列APU中,不同的产品间仅仅只有频率与核显规格的差别,CPU部分均是相同的4核8线程,而在这代产品线则有了明显的差别,规格几乎覆盖到了所有死角。

大类与上代相同,分为面向轻薄本的低压U系列,面向高性能的标压H系列以及面向商务本的Pro系列,在此仅介绍轻薄本普遍使用的U系列。

U系列默认TDP为15W,允许制造商根据需要调高或者调低。与Intel移动平台清一色搭载超线程相比,AMD在锐龙 3、5、7均提供了没有SMT的型号,功耗可以进一步降低。而在核心数量上,锐龙5就已经达到了6核,锐龙7更是史无前例的8核。Intel的U系列除了最顶级的Core i7-10710U为6核外,其余最高仅有4核,而在i3中更是只有双核。
如此丰富的产品线就带来了笔记本厂商选择的问题,联想小新系列轻薄本在对功耗以及性能进行考量后,选择搭载规格最好的锐龙7 4800U(8核心16线程)以及锐龙5 4600U(6核心12线程)两款带超线程的处理器。
性能对比
CPU基准性能
在去年的锐龙3000U系列处理器上,由于全系4核心8线程,仅在处理器基础规格上亮点并不多,并且由于单线程性能稍逊,导致整体表现还是不如Intel。

而从官方介绍上来看锐龙4000处理器的CPU部分采用了AMD桌面平台备受好评的Zen 2架构,配合7nm工艺相比于上代单核提升了25%,多核能耗比提升一倍,而最高8核心的规格能够带来非常恐怖的多核性能。
核显性能

之前已经说过这代核显在规格上有所下降,但是依靠着7nm工艺以及更高规格内存的支持使得相比于上代依然有着不错的提升,中端的锐龙5 4600U也超越了Intel Iris Plus G7核显的水平,例如《CS:GO》之类的网游玩起来也能够有着不错的体验了。
整机性能
对于轻薄本来说,极限性能显得不是那么重要,跑分吊打固然爽,但爽完之后只剩下空虚。回到日常使用中锐龙4000U系列能否将跑分的强势延续呢?

在日常使用时,锐龙4000系列处理器相比于前代在频率调度上也有了很大进步,高频和低频调节更佳合理快速,能够迅速在待机和活动状态切换,提高了系统响应速度,对于日常办公上网非常有帮助。
续航

在前代锐龙产品中,由于待机功耗过高导致产品续航普遍不强,在升级为7nm后不仅能耗比提升,更在节能策略上做了很多努力,续航有了很大进步。

总结:变革之年
在HEDT平台中,AMD用三代线程撕裂者实现了从无到有,再到全面碾压竞争对手的创举。在移动平台,AMD同样用三代锐龙APU完成了对移动酷睿的反击。至此,AMD拥有了在整个消费级市场与Intel竞争的能力。即将更新锐龙4000U系列的小新家族,相信能够带给大家更多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