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钱病的奇文《钱本草》
关于这世间种种不开心,我们可以归结为两个字——钱病。 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钱病自然需要《钱本草》来医。 《钱本草》是中国古代的一篇奇文,作者为唐代张说,累官至朔方节度使,可谓位高权重。那么张节度使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奇文呢? 这篇奇文又讲了些什么、奇在哪里呢?盖因张节度使在任期间好物贪财,敛钱好利,结果最后东窗事发,被贬到岳阳做了个地方小官。大难不死的张说开始有所醒悟,从而认识到人固然离不开金钱,但人绝不能做金钱的奴隶,否则就会被金钱所害,于是就写下了奇文《钱本草》。 《钱本草》全文如下: 钱,味甘,大热,有毒。偏能驻颜采泽流润,善疗饥寒,解困厄之患立验。 能利邦国、污贤达、畏清廉。贪者服之,以均平为良;如不均平,则冷热相激,令人霍乱。其药,采无时,采之非理则伤神。 此既流行,能召神灵,通鬼气。如积而不散,则有水火盗贼之灾生;如散而不积,则有饥寒困厄之患至。 一积一散谓之道,不以为珍谓之德,取与合宜谓之义,无求非分谓之礼,博施济众谓之仁,出不失期谓之信,入不妨己谓之智。 以此七术精炼,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长寿。若服之非理,则弱志伤神,切须忌之。 此文翻译成现代文就是:金钱这味药材,味甜、性热、有毒,却能预防衰老,驻容养颜。在治疗饥饿、寒冷,解决困难方面,更是效果明显。 它可以有利于国家和百姓,可以污损贤达,唯一害怕的只有清廉。贪婪之人服用时以不过分为好,否则就会因冷热不均引发霍乱。金钱这味药材没有固定的采摘时节,不合时宜地采摘会使人精神损伤。 如果只积攒、不发散,会有水、火、盗贼等灾难。如果只发散、不积攒,会有饥寒、困顿等祸患,只有边积攒、边发散,才是金钱的大道。 不把钱当作珍宝称为德,取得、给予都适宜称为义,使用正当称为礼,接济大众称为仁,支出有度称为信,得不伤己称为智,用此七种方法精炼此药后,才可长久服用,从而延年益寿。 如服用不得法,则会智力减弱、精神损伤。以上种种,千万不要掉以轻心。 张说为什么要说“钱”味甜呢?很简单,钱这东西人人喜爱,有了钱心里都会甜滋滋的。至于“大热、有毒”的特征,更是准确生动,入木三分。 钱虽然不可或缺,让人甘之如饴,但对钱的追求要有度,要讲道,超出了度,偏离了道,便会让人变得疯狂,挖空心思往钱眼儿里钻,从而导致“大热”,成为金钱的奴隶,整天为钱着急上火(发热)。 此外,是药三分毒,而钱的毒性尤甚,服用过量便会产生毒副作用,或者身心俱疲,家庭不和,或者锒铛入狱,命断黄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