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课程全集 共32讲 2019年秋

绪论 什么是理论?什么是文学理论?
一 何谓理论?
理论约等于哲学的,但不是哲学。理论就是对现象的抽象分析和概括。
理论需要的基本能力。
1.深入的思考能力,思维具有反思和批判的能力。
游戏的启示:人们对意外的惊喜感到迷恋,人性的弱点的寻找。自主意志与被推动意志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人永远是非理性的动物。
2.分析现象背后本质的能力,解读和阐释的能力。
3.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
a.理论是分析的话语
b.理论是对尝试的批评
c.理论具有反射性,是关于思维的思维
d.理论是跨学科的
二 何谓文学理论
1.文学理论属于文学的"哲学"
a.作者之意和读者之意
b.你是否看到一只鸡
每个人在画面中看到的只是自己眼中的那只“鸡”。
c.随意解读VS科学解读(正确的解读还存不存在)
解读的前提是基于文本。
d.阅读是为什么
获取知识或者获得体验。接受式的体验,作为理论学习者。需要有一种反思性接受方式,多去质疑为什么。
小说电影背后的套路为什么反复被使用?背后的社会逻辑是什么。
2.文学理论是评判作品背后的价值系统
个人喜好没有标准,但是作品好坏有标准。
3.提供解读文学作品的角度和方法
4.文学理论具有跨学科性
综合性学科,涉及到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宗教学,语言学。
三 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与批评传统》。文学研究四要素世界,作者,作品与读者。
第一章 文学本质论:文学到底是什么
文学研究的五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活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文本论,文学接受论。
一 文学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
本质主义:现象背后有本质。
反本质主义:现象不一定有本质。但是反本质不等于无本质,反的是教条化的本质。
文学的本质:文学性,使得一个文学作品成为文学的特性。由雅各布森(俄国形式主义)提出。
二 文学性
1.文学的存在方式
精神性存在。
2.文学性的四个维度
a.维度一:审美,文化。人类把握世界的三种方式,真,善,美。
i.文学与真。文学创作追求的是真实感,不是真实(与现实世界相对应)。
ii.文学与善。《安娜卡列尼娜》《麦田里的守望者》《贤者之爱》《洛丽塔》等著作里的主角并不符合社会基本道德要求。安娜和林黛玉受人欢迎的原因就是满足了人内心最本能的需求。
iii.文学与美。文学本质是审美。美是客观存在的。跟实用性之间的距离产生美。脱离实用性的东西,往往产生美。
美的本质:无功利性。康德提出美的四个契机:1.无目的的合目的性;2.无概念而具有普遍性。黑格尔的审美观:1.审美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2.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b.维度二:语言,符号
i.语言的基本特征:
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提出四个概念:
能指:符号本身
所指:符号指称对象
语言的任意性,但是同时又是约定俗成的。
语言:词汇语法系统
言语:日常的个体语言活动
组合:横向的句段关系
聚合:纵向的联想关系
罗兰巴特《神话学》,能指与所指后面的二级符号系统,其中文化进入了。
语言本身就是一个世界。
ii.语言与话语
福柯《疯癫与文明》《规训与惩罚》《知识考古学》《词与物》《性史》。确定精神病的规则是医学上的还是权利规则的体现。环形监狱是现代社会微观权利的体现。
语言:一个交际工具
话语:大于语言。是语言的社会存在形态,其中因素有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文学语言和日常语言的区别:
(1)文学语言是陌生化(日常语言自动化)的语言(什克洛夫斯基)。
陌生化:把熟悉的东西变得陌生,增加感受的时间和难度。经常使用的方式是呈现细节。
自动化:熟悉的东西
(2)文学语言具有非指涉型(伊格尔顿提出)。
指涉性:一一对应。非指涉性是指在生效过程中产生了多义性。语表的具体性好语里的多义性。

此诗表达的是喜还是愁具有多义性。
(3)文学语言具有拟陈述性(瑞恰兹)
文学语言是虚拟性的语言,无关真伪,更加注重情感表现。
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区别总结:
文学语言:陌生化,非指涉性,多义性,虚拟性,注重情感表现,具有内指性,可感性,具有深度,具有生成性的语言
日常语言:自动化,指涉性,确定性,现实性,注重信息传递,外直性,非可感性,浅度,具有惰性。
iii.文学对于语言的超越
(1)言不尽意,得意忘言,文不逮意
(2)产生原因:语言具有公共性和普遍性,它本身是一个交流的工具。思想是具有个人性和私人性。
(3)超越语言的方案
方案一:自动化写作:布勒东,基于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体现出来的流派为意识流小说(描写意识的流动),代表作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
课堂实验:每当.....就会....造句。诗歌化造句,每当我闲暇在家的时候,就会让我想要去做点什么,让我短暂忘却内心的焦躁不安。
方案二:意生言外,象外之象。
c.维度三:情感,形象
(1)文学创作的根本动机或者目的都是源于情感。
(2)抒情方式,借助形象。物像,意像,意境。连接物像与意像之间的纽带是情感,意像构成意境过程是情景交融。情感决定了选择什么样的意向进入到意境当中。
(3)形象:客观事物的特征与主观情感特征相互结合。塑造形象需要有特征概括性能力,强化特征,激发联想,最后使得读者去自由创造,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感受力。
d.纬度四:想象和虚构
讲故事,故事可以让人代入情景。
文学是一种假定的真实,艺术是一种逼真的幻觉。
第二章 文学与世界
1.文学与意识形态
(一)文学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位置
上层建筑:观念性上层建筑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政治,法律,道德。实体性上层建筑包括法庭,军队,政府。
(二)关于意识形态的三种含义
1.学科:18世纪开始,特拉西认为意识形态等于观念学,专门研究人的观念。
2.是一种虚假意识,是一个谎言系统,具有某种欺骗性,是用以洗脑和控制的工具。
3.意识形态是一种信念体系或是观念系统。后两种来源于马克思。
(三)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
谎言是此时此刻你正在坚信的东西,谎言被指认出是谎言的时候,就已经不是谎言了。
1.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国家机器:军队,法庭等暴力机构,是可见的,发挥与公共领域。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宗教,教育,家庭,工会,传媒,文化,体育等。非暴力的,通常表现为服务于人,隐形的,作用于私人领域。
商品拜物教:通过商品来定义人的存在,是商品在影响人。
2.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功能和目的
(1)自然化:天然如此的背后蕴含着某种意识形态导向。
(2)合法化:为统治者的统治合法化。(新历史主义:历史总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3.意识形态运作方式
建构个体为主体。
(1)核心:建构个体与现实的想象性关系。人是如何想象自己在社会之中所处的问题。
i.把个体询唤为主体(学生时代的毕业,工作时代的辞职,都是在寻找主体的过程)。
ii.询唤过程中个体对主体臣服。
iii.主体与主体的互认
(2)意识形态是一个“镜像序列”
拉康“镜像阶段”,我们都是通过一面面的镜子来认识自己。
4.意识形态没有历史(阿尔都塞)
(四)症候阅读
挖掘作品背后的意识形态。作品有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重点是挖掘深层机构。
2.再现与模仿(世界:指自然生活)
(一)作为艺术理论的“再现”(表征)
i.再现:外部事物在作品中的呈现,呈现的事物本身不在场。
ii.“再现”涉及的几个因素:
媒介及其文化规定性
再现的编码层面:文本。关注文本背后的形式,结构,修辞甚至音韵等。
再现的社会层面:生产机制。从文化生产,文化消费的角度研究作品。
(二)模仿说与镜子说
1.模仿说
(1)柏拉图:床喻
理念世界:真实世界
现实世界:对理念的模仿
艺术世界:模仿的模仿
柏拉图的问题:1.忽略了艺术家的创造性;2.模仿的对象到底是表象还是本质。
柏拉图建构的二元关系:原本与摹本。
(2)亚里士多德:《诗学》
创作过程就是模仿的过程。现实生活是一般与个别的结合。
诗(此处的诗指文学,艺术)比历史更真实。诗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情(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而历史描述的是已经发生的事情(个别性,特殊性的东西)。
2.镜子说
代表人物达芬奇,绘画艺术就是一面镜子。塞万提斯,文学就是用语言映射自然。以此得出艺术水平跟模仿的准确度成正比。真理符合论。
(三)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
1.现实主义:兴起于十八世纪末。对现实能动的反应和再现,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现象只是表象,经过艺术加工的作品才反应社会本质。
2.自然主义:兴起于十九世纪后期。特别强调客观的真实,科学的真实,强调文学对自然的无条件的复制和记录。注重环境描写。
二 表现与抒情
(一)作为艺术理论的“表现”
1.抒情强调的是情感表现,主观情感的呈现,自我内心体验的表达。
克罗齐:艺术既直觉,直觉既表现。
2.突出个性,创造力,想象,天才在作品中的作用。核心是主体的创造能力。抒情的自我表现也蕴含着一定的社会内涵,抒情背后蕴含着某种对社会意识形态的信仰,评价和理想。
3.创造性选择,组织抒情话语。第一步需要超越原发情感,抒情是情感的释放,但更是情感的构造(意像)。
(1)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往往抒发的是人类的共通感情;
(2)抒情与宣泄。宣泄是主体完全沉浸在情绪之中,抒情主体是情感的建构者。宣泄是不自由的,抒情是自由的。
(3)抒情的表现方式:构建抒情话语。抒情话语的本质是不追求外表的真实,追求情感真实,情感逻辑(无理而妙)。
4.抒情与再现
(1)抒情本质是一种再现
(2)抒情是一种特殊的再现
i.再现的是社会的精神方面
ii.抒情对客观世界的再现具有某种主观性。有我之境:由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iii.抒情具有某种评价性,蕴含着某种价值观。
(二)浪漫主义与唯美主义
1.浪漫主义:兴起于19世纪上半叶。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实质:强调艺术再现作家的内心世界。强调情感,想象,激情,个性,自由等的表达。
2.唯美主义:19世纪后半叶,为艺术而艺术。
实质:把生活和艺术相等同。艺术就是为了再现自身,更有甚生活是为了模仿艺术。否定了文学真实的概念。
(三)文学与真实
1.真实的含义:符号模仿某个对象的逼真程度。
2.文学真实的三个方面
(1)作品与世界:作品与外部世界的符合度,代表为现实主义。
(2)作品与作者:作者创作初衷的真与假,涉及到作家的责任与道德。
(3)作品与读者:读者的个体经验差异。
3.文学真实与生活真实(作品与世界)
(1)生活制约文学创作
(2)文学对生活有超越性
文学创作追求真实感,这里的真实感是指诗意的真实,通过牺牲表象真实换取而来。通过失实的表现换取真实的哲理。
(3)现实生活对艺术的模仿
4.文学真实与情感真实(作品与作者)
(1)作者情感经验是作品真实的一种保障
(2)作者的情感经验不等于作品的真实
(3)创作动机“真诚”不等于作品真诚
5.文学真实与读者经验(作品与读者)
三 形式与结构(“世界”即“文本”)
结构主义:文学作品具有内在的共通结构。举例小说基本结构:目标→阻碍→努力→结果→意外→转弯→结局。
(一)叙事语法:叙事作品是一个大句子。
1.罗兰巴特《叙事作品的结构分析导论》
2.多洛夫《文学作品的分析》
(二)普罗普:故事形态学
《民间故事形态学》,31个固定功能和7个角色。七个角色:
对手(加害者),赠与者(提供助),相组者,公主(目标),派遣者,主人公,假冒的主人公。
(三)格雷马斯的结构主义学
1.《结构语义学》提出的六个模型
发送者←客体→接受者
辅助者←主体→反对者
2.符号学矩阵

《老人与海》语义分析:老人,海,鱼,他人
(1)个体与群体的自我确证
(2)人与自然的优胜劣汰
(3)时间意义的关系,进而体现出人生价值的问题
文学研究科学化,把文学结构对象抽离之后放到符号矩阵中,找到对立关系,从对象关系中抽离意义,从而客观分析作品的方法。
(四)克劳德布雷蒙“三合一体”模式
《叙事可能之逻辑》,三合一体:情况形成(问题),付诸行动(方案),目的达成(结果)。
(1)连接式:A1→A2→A3....B1→B2(侦探式)
(2)镶嵌式:A1→A2(包含B1→B2→B3)→A3(水浒传,故事中包含故事)
(3)两面式:A1(B1)→A2(B2)→A3(B3),故事相互对应,互为两面。
(五)托多洛夫的叙事语法研究
《叙事作为话语》。平衡→破坏平衡,在破坏与对抗之中构建新的平衡。
(六)列维斯特劳斯
《神话结构的问题》
第三章 文学与文本
一 叙事性文本的形式问题和审美问题
(一)叙事性文本的形式问题
叙事: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的过程
1.叙事者视角(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茨威格《看不见的名画》)
叙事者,作者,作品人物,读者。传统三人称视角,叙事视角与人称无关。
(1)外视角:观察者处于故事之外
i.全知视角:叙事者可以从任何视角来观察事件。
ii.选择性全知视角:叙事者选择限制自己的观察范围,仅仅揭示某一个人或者某一部分的全知视角。
iii.限制性客观叙事视角(摄像式视角):只展示客观看到的事物
iv.第一人称主人公的回顾性视角
v.第一人称叙述见证人(旁观者视角)
(2)内视角(观察者处于故事内):
固定式人物有限视角
变换式有限人物视角
多重式人物有限视角(罗生门)
第一人称叙述的体验视角
(3)热奈特《叙述话语》
i:零聚焦:没有任何观察角度,叙述者大于人物
ii:内聚焦:叙述者只说出某一个人的情况。叙述者等于人物。
iii:外聚焦:不透视内心。叙述者小于人物(海明威)。
2.叙事时间
(1)故事和情节
福斯特《小说面面观》:
故事:按照时间顺序
情节:把故事按照因果逻辑排列
(2)时序
《百年孤独》: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一句话中包含了过去,现在,未来多个时间段。
i.倒叙: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
ii.插叙:顺序+若干倒序。
(3)时距
故事时间:自然时间(故事的发生时间)
话语时间:文本时间
i.话语时间小于故事时间(概述),多用于背景交代。
ii.话语时间基本等于故事时间(场景)
iii.话语时间为零,故事时间无穷大(省略)。
iv:故事时间基本为零,话语时间无穷大(停顿,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4)频率
i:单一叙述
ii:重复叙述
iii:概括叙述
3.叙事交流
布斯《小说修辞》:叙事交流三要素:作者,作品,读者。
查特曼《故事与话语》:叙事交流图。真实作者→隐含作者→叙述者→受述者→隐含读者→真实读者。
(1)真实作者与隐含作者
隐含作者:作家处于某种创作状态,某种立场的作者,通过作品参谋显现。
真实作者:处于日常生活中的人,通过传记显现。
隐含读者:作者创作时预设的读者,按照作者期待的读者,作家的理想读者
(2)叙述者与受述者
叙述者:主语。故事的叙述者(人物),故事外的叙述者;亚故事叙述者
受述者:宾语成分。隐含读者(人物)
(二)叙事性作品的审美问题
人物:形象(性格,情感)
情节:因果逻辑(情感,审美)
环境:典型环境
1.人物:情感的多远错位
(1)人物形象的复杂性
(高雅)作品展现人生,人性,社会的复杂性,冲击原有价值观体系。展现作品人物形象背后的动因。
扁平人物(静态人物):性格单一,缺少变化
圆形人物(动态人物):充满变化和多种性格因素,更加接近真实
(2)人物情感:突破常态情感和心理
i.挖掘人物潜在情感
ii.人物关系亲密程度与人物情感形成反差(举例《复活》)
iii.叙述者与人物拉开距离(不可靠的叙述者)
(3)人物性格:理性与感性的交织
人物的情感逻辑:无意识情感
作家的情感写作逻辑:
当作家同化人物导致人物情感类型化,作家逻辑情感给人物情感让位,这时候人物才获得灵魂
2.情节
冲突的本质是要把人物打出正常轨道。
(1)矛盾冲突:冲击常态情感(举例童伟格《我》),冲击人物的情感结构,瓦解表层结构,呈现出内心的情感。人处在某种状态下,只能流露出特定状态的情感。
(2)因果关系:审美因果,超越了实用因果。
i.小说站情节动因遵循情感逻辑
ii.有机性和严密性
iii.情节是为了性格展开而服务
3.环境
(1)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促进与被促进
塑造典型人物(举例鲁迅《祝福》中特殊的人物形象),在环境当中找到性格产生的根源。
塑造大多数的形象时候,特别容易概念化和脸谱化。
(2)外因与内因的关系:
人物性格形成是先天造就还是后天形成的。外因体现为环境,内因体现在个人选择。
(3)环境的淡化
现代主义的小说往往淡化环境,着重表现人的普遍精神状态,呈现出人的某种本能状态(卡夫卡《城堡》)。
二 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性和审美性问题(诗歌和散文)
(略)
第四章 文学与作者
一 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一)意识与无意识
癔症(歇斯底里症),精神层次理论。
意识:逻辑性,现实性
前意识:可以进入意识的无意识
无意识:不被意识到,蕴藏巨大能量,对人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大多数是人的某种本能,或者童年的某种创伤性经验。
(二)佛洛依德式失误
1.失误行为
2.诚实的不诚实
3.癔症转移
(三)人格结构理论
超我:外部世界在人内心的反应,求善的原则(意识,前意识,无意识都有)
自我:超我跟本我矛盾冲突之下呈现出的,遵循现实原则(意识和前意识)
本我:受到本能驱使,遵循享乐原则(无意识层次)
2.本我→本能
i.生的本能:性本能,强调的是物种延续
死的不能:回归到原始状态,破坏欲望。
ii.力比多的发展阶段
自恋期:口腔期(0-1岁),肛门期(1-3岁),生殖崇拜期(3-5岁)(男孩体现为恋母情节(俄狄浦斯情节),女孩体现为恋父情节(厄勒克特拉情节))。
潜伏期:6-12岁(超我大发展)
生殖期:13以后
(四)《梦的解析》(1900年,也译作《释梦》)
1.基本观点:
i.梦是有意义的,跟人清醒时的活动有关联。梦是愿望的达成,被压抑的愿望。
2.梦的四种伪装手段
浓缩作用:两个以上的经验浓缩在一个具体的形象当中
移置作用:只呈现对象的某一部分
象征作用:抽象的概念变具体
润饰作用:三种作用结合
3.解梦:
将梦拆分成不同部分,针对各部分展开自由联想,追溯现实生活的来源,找出内在联系,发现真实愿望。
(五)《作家与白日梦》
i.白日梦:想象。也是源自于某种为满足的愿望。
ii.升华理论:文化转移。具体体现为文学,艺术。这是一个升华的过程。
案例解读《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在杀他叔叔犹豫背后的原因(俄狄浦斯情节)。
(六)精神分析的批判
1.分析作者的创作心态
(1)搜寻作家的相关资料
(2)对作品做症候式解读
2.分析作品的潜在意义
二 荣格的原型理论
(一)人格结构理论:
自我意识
个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由遗传保留下来的一种普遍心理阴影。本能,一种与生俱来的的直觉;文化,文化形式创造普遍,沉寂在意识深处。
(二)原型
集体无意识的呈现形式,与原始意像有关。
代表原型:
(1)“阴影”:某种动物性,人与生俱来的某种邪恶性。
“人格面具”:人格外层假象,按照社会要求伪装出来的样子。
(2)阿尼玛和阿尼姆斯
阿尼玛:男性内心深处的某种女性特质,源于远古时期女性在男生深处留下的印痕。
阿尼姆斯:女性内心深处的男性特质。
多年形成的经验沉淀在内心深处。
(3)智慧老人:智慧的形象化
远古人类对智慧是有追求的,这种追求烙印在内心深处(举例对诸葛亮的喜爱)。
(4)母亲:象征着包容,慈善和关怀
(5)儿童:象征某种自我潜能
(三)原型批评
1.从创作角度
文艺作品就是作家的自主情节。其中包括作家的意识和作家的集体无意识。经常受到集体无意识的控制,受到更深无意识影响的作品,往往更加宏大和深渊。而创作的动机也来源于集体无意识。
作为个人的作家:偏向于自主意识
作为作家的个人:更加偏向于集体无意识,这时候的作家是集体代言人
2.接受角度
发现作品反复出现的叙事结构,人物形象,象征,重新构建出原始意象
三 佛莱的原型理论
《批评的剖析》
(一)重新定义“原型”
荣格的原型:原始意象。
佛莱的原型:只要是反复出现的意像,都可以是原型。
(二)神话的四种叙述模式
人与自然的关系
春:英雄诞生,创世神话。往往与父母有关
夏:英雄成仙,进入天堂。从属人物往往是伴侣,新娘
秋:战争失败,死亡,牺牲。从属人物奸细,海妖
冬:众神毁灭,英雄溃败。妖魔,女巫形象
原型批评的特点:
1.原型批评是一种“远观”的研究
2.文学串座与文化传统
3.从神话,仪式出发研究文学创作的动机和结构
四 关于文学创作的几种观点
(1)灵感说:柏拉图迷狂说
(2)虚境说:老子
(3)社会说:文学创作源于社会动机(鲁迅等人为代表的)
(4)欲望升华说:佛洛依德
(5)原型说:拉康,德勒兹
(6)作者之死:罗兰巴特,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
第五章 文学与读者
一 高雅文学与通俗文学
(一)雅俗的分野(雅俗界限并不分明)
1.从内容上看
高雅:忠实真实世界,再现世界的复杂性
通俗:简化,对世界进行简化处理,满足读者的愿望
2.从形式上看
高雅:不追求技巧,或者说寻求传统意义技巧的突破
通俗:追求技巧。使用技巧让作品变得通俗易懂
3.从价值上看
高雅:自由独立的品格
通俗:娱乐性,思想性,教育性相对统一,寓教于乐
4.从创作意图上看
高雅:为了艺术而创作
通俗:为了流行而写作
(二)雅与俗的变异
1.从文本构成上看,内质与形态的错位
外雅内俗,外俗内雅。
2.历史发展:时间的积淀作用
经典化的要素:
(1)社会意识形态变化(举例《钢铁是怎样炼成》对于苏联与俄罗斯的影响)
(2)教育问题(举例鲁迅作品对于不同读者的影响,问卷《对当代大学生影响最大的人物》结果的思考)
思考:经典作品过早接触真的好吗
3.接受心态
二 文学接受的构成
(一)读者的作用和地位
文本只有被读者阅读以后才能称之为文学作品。
读者转向的原因:
(1)文本分析必然涉及到个人的阅读经验(陌生化:通过语言变形使得熟悉的东西变得陌生,增强感受的时间和难度)
(2)关于主体与对象的哲学问题讨论(解释学,现象学,存在主义,接受美学)
i.解释学:源于解经学,理解这个事情,不是不变的,而是偶然的。
前理解:理解之前的文化背景决定了接触之后能理解出来的东西。理解不是被动接受,包含了某种主观性。前理解的存在限制了理解的可能。
本义是否存在?理解即误读。
思考:我觉得存在,此处指作者的本意。读者无法接触。
面对解释学的基本态度:
(1)解释无捷径,唯有多读。
(2)自觉接受文本的感召和约束
解释学代表理论学家:
英伽登:“空白”,“未定点”;找出文本未写出的东西,暗示读者填补。“乏味的艺术就是把话说尽”。
伽达默尔:视域融合。
理解者的视域与文本视域的融合。
ii.后结构主义理论:
罗兰巴特:作者之死,读者诞生。
读者转向带来的影响:
(1)突破了原有的文本分析模式(文学最终意义由读者体现)
(2)文学文本意义从一元论走向多元论(读者纬度拉进以后,文本意义变得多样)
(3)完善了文学研究的四要素
读者的真正作用:
文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文学意义的生产者(粉丝文化,粉丝参与了作品的生产)。
(二)从潜在的作品到现实的作品(读者的阅读)
1.姚斯: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前,读者对作品产生的一种定向的思维指向或者说是观念结构。
原因:读者个人经历,趣味,知识结构,文化背景等。这些原因决定了阅读的可能范围。
期待满足:通俗
期待受挫:高雅
文体层面:
形象层面:
意蕴层面:
2.伊瑟尔
(1)空白产生原因:
语言的内部结构;图景片段;思想价值。
(2)召唤结构
文本具有一种召唤读者阅读机制。
(3)隐含读者
不是现实的读者,而是理想读者;完全按照文本阅读结构召唤去阅读的读者;文本之间潜在可能性。
(三)读者生产批评
1.描述印象
2.发现空白
3.寻找矛盾
4.建构文学接手史
文学编年史
三 文学消费与文学市场
1.文学消费的二重性
文学消费:所有的文学阅读都是一种消费;经济学意义上的消费。作为消费品和文学和一般消费品有什么区别
商品:物质,等价交换,损耗
特殊商品:精神,精神价值无法量化,升值
2.文化资本(布尔迪厄)
无法简单获得。
对应的经济资本
总结
什么叫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