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七届钝评|银奖刊评

2023-08-29 18:09 作者:钝评奖DP  | 我要投稿

第七届钝评奖 雨评

《中元节》:★★★

《伪证》:★★★★

《上帝的花棺》:★★★★

评分80%基于阅读体验,20%基于意义。

 

评《中元节》

——高科技低文明的设定尝试

科技与社会关系的交织一直是社会科幻经典的主题,文章借由赛博朋克高科技低文明的背景设定,为读者展现了社会关系崩塌的系列景观。本文对人性弱点的叹惋隐匿于字里行间,对人物心灵崩坏的精妙理解传达了文章的人文关怀,这集中表现在塑造高潮情节。同时,心灵异化放置在矛盾的法理设定下讨论,使我思考和感受时伴随怀疑。

文章对社会关系的异化精妙有精妙把控,借此地塑造人物心灵坍塌,读者感受到的悲伤,抑或考察变异关系滋生的扭曲感也由此而生。文章开头展示了一个后人类时代觉醒的年长者魏光明,别称老魏,他对自身的处境保持茫然和无力的状态,这让我预感本文有悲剧的基调,但本文结尾稍显治愈,这彰显了文章对异化关系理解后的人性升华。特别的,觉醒者是指人类死亡之后,意识上传成为的数字体,这是一个值得玩味的设定,暂时不提。随后文章相继展示了高科技对社会关系的五类异化——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包含他者的亲子关系和自身的父子关系,以及个体存在,其中孙女魏若宸的异化给老魏的异化造势。最后以文章的暗线,即赛博朋克里视角的世界线,展示开放式的和稍显治愈的未来。

本文主要情节在于三类异化。夫妻关系的异化中,老魏和妻子沈月义无反顾地走上“数字人是否还是人”的存在问题的争论道路。(此处是人的意识载体从身体变成工具,存在的形式问题,源于人感受物质的精度和形式有局限,也是人对人的感受在多少程度能够起作用的质疑,但文章不涉及讨论)。其间文章插入了一个博学者老傅作为信息来源。亲子关系的异化以偶然入局者林莎为视点。老魏与“堕落的”孙女尴尬相遇后,通过孙女得知儿子夫妻离散,孙女不学好的心痛现状。虽说我阅读文章感到更多的不是心痛而是尴尬,但文章把尴尬的场面拿捏得很好啊,我确实从中感受到了老一辈看到新生代花样百出,甚至挑战了旧时代颜面时,体面摇摇欲坠的尴尬感。这也是旧时代挽留和考验新生代的一种象征。而后文章顺势来到父子关系的异化,最后的老魏个人的异化最为精彩。老魏教训儿子魏佳杰,魏佳杰用你不是我爸嘴硬怼老父亲,老魏那句气得发疯非常典型,这时候“堕落的”魏佳杰用母亲死亡的事实和生前的抗拒对老父亲进行二次痛击,这无异于给涨大的皮球扎了一根针,将老魏在接连目睹了林莎的悲惨遭遇、孙女的不知缘由的堕落之后,将积压在心里的包袱一股脑丢弃,不明显的非人约束,老伴的质疑,都随着这回光返照的生命力倾泻而出,老魏顺着这股气,终于有勇气掀起自己侥幸中掩盖的事实,“我已经不是人类”,彻底将老魏的异化从阴影摆上了台面,老魏完成了从妥协到崩塌中完成新自我的升华,也让读者阅读本文产生的郁闷稍稍缓解。这是文章对人物心灵异化的精彩演绎。但除了这个高潮片段,其他的片段我并无多少阅读体验。

部分章节处理感情比较表面。如老魏与沈月的感情破裂,老魏依然存在思维判断能力,但是沈月察觉他少了一部分记忆,于是沈月判断老魏不再是人,二人感情破裂。仅凭生活经验和直觉,会认为这种事不可能发生在我们日常之中,正常人只会采取各种各样的理由包庇所爱的人,何况只是少了一点记忆,核心思维能力缺失都有可能被宽容啊。沈月做出这个判断,只是情绪波动影响,事情本质依然是老魏自主意识,以及思维能力尚存。如果还有更多情况,文章并没有指出。沈月的语言塑造可以将其看成是偏感性的人,感性的人受制于成分更低的理性,忘记生活中的感情,也是另一个值得探索的难点,但直接展示就让其显得莫名。如果用理性丧失解释,感性支配的人恰恰最可能感知事物的本质吧。理性过度而无法感受事情本质的群体,情况更可能是其核心性格的成分有热衷沉思,比较严肃,想的太多陷入思考的陷阱。

类似的还有林莎寻亲的片段描写。该片段在人物不加思考的情况,从一个狭窄的角度展示人们面对复杂情况的普遍处理方法,即众所周知的沉默。文章安排小女孩林莎在老魏的带领下“经过”林家父母的美好现状。林莎父母的为难或者阴暗隐藏在门后,读者们面对的唯有沉默。看吧,人们总会忘记悲痛继续向前!情况是很复杂,大家都有放弃的理由,这看起来简直是无解的沉默,但人性对文学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备审美体验的小说是新闻都说好的,而不是新闻不能播的,市场方面也应该含着热泪迎头赶上,才能追赶忍受伤痛继续努力的大众。从人文角度,人们理解或者无法理解复杂的情况,为了保护个人利益或者做多了不会有更好的结果,才保持沉默。更多的思考和行动如这种情况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发生,人们面对这种情况会思考出什么解决方法。因此我们只能认为一般意义的沉默,即消极防御只是一种普遍的策略,并不展示人性的光辉也不展示具体个人的特点。这可以解释为什么老魏作为局外人,只是抱走林莎,而不是破门而入,将林家父母质问到泪流满面而后大家一起遗憾。

如果只是描述林莎生活在父母美好生活的阴影下,我会觉得这是对人性面对复杂情况的普遍反应。但文段中林莎案例的视角选取让其佐证主题的力度减弱,它与本文定位的普遍存在的人性阴霾这一大胆的视角不匹配,且该视角的选取与演绎,并未让读者感到宏观下微观变化的曲折精彩。文段暗示“父母首先辜负了她又没有做好善后”,比如设置自动觉醒,让读者了解到父母定点定时看望鬼魂林莎,后来父母有了新生活,甚至还忘记了取消设置,让林莎小女孩醒来就孤单地在墓园里。这指向了林家父母的的人性弱点中的懦弱和违约,且没有展示原因,属于机械的片面情况,而即是恶劣的父母对孩子都普遍有宠爱和宽容之心。

文章还有隐藏在背景在暗处的激流涌动的世界观,即法理自身的矛盾冲突。本文设置的法理冲突指向是数字体是否为人,这让我联想经典赛博朋克中粗暴的“分级处理”。赛博朋克是1983年由威廉·吉布森的《神经漫游者》催发的重要流派,这一流派在1993年后,即变成弱势群体观察技术变化的独特文学视角。赛博朋克经典作品中的高科技低文明现象,表现在高科技加剧不同阶层的生活水平参差,加上强势群体对的弱势群体采取压迫态度,于是,弱势群体相对处于较差情况。本文超越了“分级处理”的局限,但是存在法理指向的人的定义问题尚待完善。

文章世界观中,法理上承认数字体的意识(游魂有意愿),1.一定程度尊重数字体(自主决定何时苏醒,中元节可以回家),同时判断了游魂非人的属性,2.剥夺或限制了最基本的人身权利,即剥夺了数字体的生命健康权(家属决定销毁与否,生死不能自主,健康无从谈起),生命健康权是人最基础的权利,这里粘贴一段,“生命权,指的是公民维持生命和维护生命安全利益的权利。健康权,指的是公民维护身体健康即生理机能正常运行的权利。”3.限制了通信自由权(a.游魂不能主动联系在世者,但是在世者可以凭意愿看见游魂,如魏若宸给男伴授权段;b.在世者随意可屏蔽游魂,林莎父母不管其意愿,放任其在墓园自生自灭)。伦理上,4.在世者认为游魂非人(人们普遍将游魂当成亲人替代品,与法理不给予人身权利一致)。

一方面法理承认游魂的意志自由,一方面通过剥夺人的基本权利否定了游魂“人的社会身份”。于是,世界观的冲突,主要归于法理自身的冲突,也不可避免地将世界观引向了人的定义和地位的问题,人类仅仅有意识还能称呼为人吗?有等同与人的生产力的物品可以称为人吗?人的地位是由其生产力决定的吗?第一问多少是文章应该涉及的问题,文章将重心放在社会关系的畸变,以情感的崩塌展示出人的定义尚待谈论。而本文暗中的指向是人仅仅有意识不能成为人,即没有权利,那么这是为什么呢?本文没有给出答案。后二者则是本文的横向视野,人的生产力很大程度能够决定他的社会地位,意识体的人具备核心思维能力,类比网上协同办公,其生产力不可能局限在躯体,不让游魂参与社会工作多少也是人力资源的浪费,但后者的加入将导致游魂的社会地位等于人,会让本文的情节开展需要另寻思路。另一个角度,可以意识上传,这个科技进步非常先进了,至少是我现在不能想象的,也许人都不需要工作了,靠机器人养家的未来就要实现了!细想之下,本文的堕落是当前时代的映射,文章不用过多解释每个读者心中都有一个不问自明的理由。但是在未来,教育更加普及了,人在条件更好的社会的堕落,也许需要不同的讨论。

此外,本文身处高科技世界,同样存在压迫人类意识的“低文明”现象,很容易让我与让人炫酷的赛博世界做对比。而本文日常具备一定的科技感,而更加迷幻的世界被隐藏在暗线里,即老傅几人的世界线,而且不过本文的重点不再未来世界的技术幻想,而在于法理背景的社会关系异化,也就就是人类心灵的异化。

本文文字的真挚程度是谈论传闻的疏离感,唯一兼具爆发力度和真挚感的点,是老魏与儿子争论后爆发抑或承认了“我并非人”的解脱和崩塌。爆发力来源于文章让人感觉表面的、冗长的、系列关系崩塌的铺垫。真挚是文字质感的一种,有的文字片段更追求与真挚相对的虚幻感,但个人明显察觉本文是对人物心灵的正面描摹,真挚带来的典雅和庄重感就必不可少了。

感受类的文章只通过表述延伸的思索“解决”问题。比如说,只描写好坏的念头、复杂的情况,不用对比局限性,在路径中选择,这篇文章就将问题“解决”了,观众也难得有同步的即视感。本文的例子比比皆是,大到众鬼魂的悲惨现状,小到老魏的呓语,“老伴早点去世下来陪我多好”。关注代替思考与行动,是描述技巧在普遍矛盾中的寻求的精彩路径之一。也许,“放下助人情节,尊重他人命运”在沉思的范畴具备自我升华的特性。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谈论并不完全代替思考,或许这是人类面对爆炸信息量进化出的思维待机的模式,以便在有需要时快速提取。

创作科技进步×人性超越类的小说很经典也最不容易失误。该类主题简洁直白,从其积极的趋势也保证可以飨宴读者,元素都是喜闻乐见且激动人心的事物,甚至可以引申到其他文体的潮流作品,人们可以从中可以感知的超越性的力量和自我的强壮与升华。本文在该背景下,另辟一隅,探索科技进步以后的社会景观,设想出奇异的未来。如果过度投入该趋势而不去开拓其他领域的审美,不如说是对“一朵盛开的玫瑰是给偏见最好的答案”的误解,比种植一朵玫瑰更美好的事情,是让整片花园百花齐放。于是我始终对探索其他可能表达的锄地文表示敬意,但我也理解和我一样受限于文字感官的人。

 

评《伪证》

——科幻元素的推理盛宴

很少见到不分章节的小说,本文仅在时空切换时按回车键。虽然流畅的情节和是否分段无关,但一万多字连续的叙事多少能说明流畅度。流畅的推理、干练的行文是本文给我最大的审美体验。嫌疑人作案动机和工具在最初就摆上台面,而文章将用简单的道具和巧妙的手法,为我们揭示一场“表演”的诞生与死亡。

案件还原以后都是简单的,投保人乔治·林德伯格身患重症,但投保了高额保险项目,用机器人伪装自杀,好给深爱的前妻留点遗产。精彩的推理小说与魔术表演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归功于线索的布置和对观众气氛的引导。当然最重要的是,创作者具备能够实现这场奇迹的基本功,严密的设计构思和行文能力,如果是魔术表演应该是久经训练的手法。

摆出线索的阶段,观众感到意兴阑珊。此时文章从干练的人物动作开始,而后以同样干练严谨的笔触,介绍案件始末。嫌疑人:林德伯格,林德伯格的前妻爱丽丝,缘梦公司的“真实伴侣”系列机器人(下文简称机器人),地点,林德伯格的家,线索,机器人的现象录像。本阶段也介绍了本案的利益相关方,也是调查员们,生产机器人的缘梦公司的高级管理员周镜,长青保险的调查员松本,以及警方负责人萨米索诺夫。厉害了,三个风格人名齐聚一堂,调查一起普通的自杀案,很有未来感。情节处理中,周镜在到警局前几了解了一遍案情,也让本案的线索呈现比较有层次感。在警局中,三人在简单对接之后,将镜头给到读者也注意到的疑点,机器人,剧情进展也很利落。我此时有点期待,但我知道剧情还需要还需要正常进展到盘问相关人士整个案件的始末,才能出现“惊奇点”。

第二个阶段是制造虚假视点,观众的视线随着线索推进更加期待。但这个视点需要足够真实,而且惊奇到足以吸引观众,但作者还得注意,留个惊喜给最后,不然整个文章就会平淡的惊喜中,连还不错的赞叹都没法从观众嘴里挤出来。在案件盘问后,专业人士周镜很直接将重点放在事情关键的地方,机器人的模拟思维,行文干脆利落显得整个“表演”十分自信,对观众来说也是思想享受。该阶段作者准备了两个惊奇视点,一个是观众推断出的犯罪嫌疑人爱丽丝,她具备作案动机这是很自然的,另一个惊奇点是思维模拟程序。推理小说的惊奇点有点经验的观众都知道这肯定是个幌子,至少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否则结束地太平淡,而科幻元素的惊奇点足以将本阶段的气氛点燃。并且该科幻元素的设置用推理的严谨和流畅娓娓道来,虽说有点硬灌设定的嫌疑,但也可以看成办案时间请来外援专心听取讲解。而且吃悬疑又吃科幻的小说爱好者基本不排斥。并且,该思维模拟程序的讲解按照相关性原则,依旧保持了丝滑而干练的风格,而且警官和松本的反应符合人设,提前了解过案件但缺乏专业理解。思维模拟程序和本案有什么关系?机器人用了私人的思维模拟程序,就可以操作犯罪现场了。为什么能做到?一开始他们自己去设计机器人的思路,这不行,后来他们让机器人来模仿特定的思维方式(记忆刺激拷贝),于是就可以了。甚至讲解了记忆刺激的过程,详细又生动。这段趁机介绍了伴侣机器人的更新换代,还有设计理念。警官和松本的视线有短暂发散到社会,这也很符合人们总是抓紧机会摸鱼吃瓜的事实,但本质还是本案相关。每获得一个新线索酒香机器人求证,很符合节奏,阅读过程挺期待的。思路目前为止都是:线索与推理→求证

第三个阶段是虚假视点的破灭,观众在这个阶段被打击而失望,但真相一定就在于已知的线索里,衔接接下来的惊奇表演。按照前文的行文风格,我估计该阶段会十分肯定地表示爱丽丝就是无关人士。果然,文章现实爱丽丝不仅是情感上,作案工具的嫌疑也撇清了。

第三个阶段,暗示真相就蕴含在虚假之中,心中失望的观众急需魔术师表演一个奇迹。于是,“惊奇感”开始了。本文讲述线索的方式明显与之前相反,推理→求证转变为求证→推理。作者先隐藏周镜的推理过程,直接向机器人求证它是否使用的是林德伯格的思维模拟,而不是爱丽丝的思维模拟。而后按照“对号入座”的思路,讲解为什么周镜会想到思维模拟的主体错误。“对号入座”一直是设计和破解推理小说的有效方法。嫌疑人一个个排除,线索一个个增加,人物之间的相关网络步步清晰,观众脑海中连线也逐渐确定,就差最后一笔,多试几次,一个不证自明的可能就在心中浮现,而后才是求证的过程。先求证再推理可能不仅是惊奇感的源泉,还天然地符合我们的思维方式。

如果事情就这样结束,观众会看在设计师辛苦工作的份上,给予安慰的微笑,但那并不是惊奇激发的,是继续努力的一种。而本文自信的行文让我察觉事情没有那么简单。线索已经出现,如果需要更多的惊喜,只能用已有的条件了!设计师挥舞着手上的丝线,机器人,起来反抗!于是机器人为了让主人得到这笔钱,想灭口了在场的人,最后由“专业人士”周镜,提出一个伦理上的问题让机器人差点死机。如果机器人就这样被处理,我估计文章只能安排一个意蕴深长的开放式结局,但是文章似乎要将悬疑这个思路贯彻到底!于是,开头就埋上的暗线,平平无奇但身姿端正眉眼周正的周镜变成了机器人!平静的叙述反而能符合人的心理预期时缓缓延长惊奇感,没有什么比一个惊奇感本身仿佛意识不到惊奇平淡结束更好了。最后本文也在微笑中落下帷幕,微笑真实百看不厌。我印象中优秀的反转多少用上巧合。本文周镜的身份揭露就运用了巧合的思路,警官的身手在安排下变得迟钝,这才让周镜有保护警官的条件。

悬疑科幻和科幻的悬疑感,区别十分模糊,二者之间可能一个分界线是悬疑是否作为艺术效果而出现。本文将悬疑贯彻到底的思路让个人比较欣赏,合理的惊奇感就像表演,台上台下的人都了解,故事最终都会结束,但我们都在默契地等待一个让人惊奇的安排。而科幻的悬疑感主要作为推动故事的线索而出现,有时也会引人思考,吸引观众,最终效果取决于文章主题的演绎,下文《上帝的花棺》就是科幻中创造悬念的好例子。

文章暗示了科技高度发展之后,智能机器人至少日常的推理判断和语言能力都与正常人类无异。这是文章对未来社会的一种想象,也是很符合当下时代的一种想象。文章的机器人也不具备人的社会地位,还承受着高强度工作的职责,并且还有人的意识。而文章没有把重心放在社会背景上,这场机器人自杀案引发的闹剧,才是表演的重点。

如果非要寻找文章的不足,我只能从市场价值提出缺点。风格而言各有受众,只要文字流畅一般不是影响观众的重要因素。价值影响审美确实存在。我赞同有的乐趣可以没有意义,只是心绪上偶尔的闪光,有生之年看不到变现的可能也可以。同时,如果还有其他靠前的价值观,人们选择某些文章不一定仅仅由审美决定。此外,事物并不因为稀有而珍贵,而是因为重要性而珍贵。在这种意义上,如果出现关于变成重大科学发现的推理,然后再按照本文风格组织思路,再加点猛料,人物的关系也不要那么随机,存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背景渊源,涉及某某教派某某代理人之流。在原有惊奇感的基础上,任实现其一,我相信小说的社会意义必然更上一层。也许小说的复杂度也会变化。

 

评《上帝的花棺》

——微缩宇宙,畅谈人生,小说版“滕王阁序”

中国古人对世界的思考就以宇宙洪荒为线索,以过往未来为材料。本篇科幻小说以经典的科技进步与人性超越为题材,在宇宙尺度以天人合一的思路,在主旨意义方面创作了小说版的“滕王阁序”,即开拓精神,争取或见识让自己思考后觉得有意义的美好事物,无论结果如何,我们终将实现自己的意义。剧情吸引力方面,本文用事物的真相作为悬念,一步步推导出世界的面貌。

文章以揭示世界真相的过程为主题,且推理以符合人的感官为基础,接近时真相很自然。推理的科学原理与已知的科学对应,不会让读者怀疑。文章首先描写异常点“花匠”,而后指出花匠的生活坏境与我们的世界不同。这让我想起了刘慈欣写过的《山》,《山》中从人类奇遇引出了一个与我们物理规则“反向对应”的泡世界。于是我按照这个思路合理猜测这是与地面对应的海底了。

随后文章从出现了一个新线索“上帝”,文章开头对上帝和花匠的身份做了保留,但是目前的主题是了解世界的真相,悬念后置依旧符合人的阅读习惯。随着上帝透露线索,花匠逐渐修正ta对世界的认识,这构成了文章的行文中段。并且,花匠面对可能给自己造成威胁的上帝,依然宁愿冒险,承担自己可能付出生命的后果,也沉迷于了解这个世界的真相。这多少与当年年轻的王勃为了自己的志向,宁愿冒着在一种大佬们面前失去风度的危险,也要展示自己,获取功名,实现人生价值相合。而本文的花匠的目的脱胎与天人合一的思想,显然更加超脱,是理解宇宙的真相。

文章后半段为悬念的揭示与文章意义的升华。花匠发现了真相。花匠和上帝的真实身份是灯塔水母与战败的人类,而花朵就是人类的休眠舱。此处是星际战争中战败的其中一只人类舰队,他们奄奄一息地坠落深海,丧失能源,为了继续生存创造了花匠这个适应环境的自循环生命体,维护休眠人类的生命体征。意义升华集中在灯塔水母在千年的时间学习完人类文明之后,劝谏船长重回星空。文章安排了船长的骗局,将人类设计为等待就必死无疑的局面,这也让开拓精神的抒怀变得激昂而振奋。“时运不济,命运多舛”,我们不能因为现状及放弃努力,而回到现实的意义,水母对船长的回答,超越虚无主义加入了开拓精神的时代底色,并非奔向一个注定没有意义的结局,虽然并不知道结局,只是在做我们觉得有希望的事。

到此为止,我可以理解本文是一篇兼具阅读体验和科学底色,具备振奋意义的文章,比较综合。我作为集会中的旁观者当然也受到了激励。

 

 

 


第七届钝评|银奖刊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