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ry | 这是一篇清华星火成员横扫美帝拿Offer的故事,一定要看,答应我,好吗?

个人背景:专业:清华大学材料系(化学方向)GPA: 91/100GRE: V 159 + Q 166 + AW 3.0TOEFL: 105Research Experience: MIT Summer Research;星火八期成员;共同一作paper 1篇
Offer: Ph.D: Northwestern MSE, UMich MSE, UCLA MSE, Rice MSEM.S: Cornell MSE(申的Ph.D. 降为M.S.)Interview: Harvard ME of SEASWithdraw: UT Austin MSE(给面试但我拒掉了), Gatech MSE
写在前面申请季已经进入尾声,现在想想,我真的很感谢这段宝贵的经历。我的申请结果不是很理想,但我并不想为这样的失利找什么冠冕堂皇的理由寻求自我安慰。我只想站在一个过来人的角度,将自己的一点经验和对于申请的理解告诉之后的学弟学妹们。
而我的经历和体会其实可以这样归纳:申请的结果是实力和运气双重作用的结果,提前打包票是天方夜谭,我们能做的就是,心如止水,尽力而为。
“硬件”条件提到申请,硬件条件无疑是英语成绩和GPA这种在简历中一目了然的硬性“指标”。而这两项无疑都是需要尽早开始加以重视的。
首先是GPA。关于材料专业Ph.D.的申请,我个人的感觉在GPA上只有“第一”和“非第一”之分,至少在清华是这样。从历届结果看,GPA第一不论科研做到什么程度,几乎都会被MIT MSE录取。而我们这届的第一由于科研做的过于杰出(每学期一篇在自旋电子领域高IF的paper),还同时被MIT EE录取,最终也选择了MIT EE。因此我认为,如果不是真的瞄准MIT MSE的话,其实没有必要太过纠结于争取GPA的第一(当然,top 10是尽量要保证的)。而这一点世毕盟的mentor在很早的时候就暗示过我,加上我大二的GPA还算不错,因此我在大三的重点就没有放在刷GPA上面,这也算是给我准备G和科研空闲出了不少时间。但是,大一基础课和大二专业基础课(如材科)的学习真的尤为重要,不论是之后的科研,还是为大三大四专业限选课做准备,抑或是从刷分的角度看(这类课一般都是每学期4-5学分,持续两学期)。因此在前两年一定要认真学习课内知识。
第二是英语。我血的教训是:尽量学完就考,速战速决;认真准备,不要裸考。我是大一寒假就上了新东方的TOEFL班,然而之后就一直搁置了。大一的暑假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裸考了一次(因为托福的保质期是2年,我觉得自己的渣英语是一定需要再考的= =),结果成绩够用。于是我又报名了大二的上学期3月份的考试,准备将分数再提高一个档次。然而因为自己的那个寒假过于醉生梦死,只是在考前1周抱了抱佛脚,成绩比第一次只有了2分的提高。郁闷之余我庆幸成绩是够用的,也就准备不再care托福考试的事情了。结果在大三的暑假,我惊讶的发现有的名校(如Stanford和UC Berkeley)的托福成绩需要18个月以内,于是我又报名了大四上学期11月的考试。而在准备CV和PS这种相对于申请也很重要的事情前,首先我不太能安心下来进行很彻底的复习;其次我大一寒假参加TOEFL班时的解题技巧也不一定适合三年后的题目。即便参加了点题班,其实也没有很大的作用,因为ets也已摸透了中国人会考试且押题的规律。结果这次的托福成绩还不如上一次。纠结之余,我大部分的学校还是用了这次距离申请日期更近的成绩,真是令人哭笑不得。而综合来看,托福确实反映的是学生真实的英语水平,因此对于TOEFL,尽量在大二暑假左右就认真准备一下并且一次性搞定。最有效的备考资料就是TPO啦,模考软件在百度上都可以下载下来,讲解也一般会有,如果实在搞不懂的也许尚友论坛上会有小伙伴们的讨论和比较精准的解释。
GRE考察的是英语和逻辑。单词的积累和对于美式逻辑的熟悉都是必不可少的,当然也要配合练习以熟悉做题的感觉。最好在上新东方的英语课前就先背一遍《要你命3000》有个大概的印象,在上课后配合老师的讲解和做题感觉强化记忆一下,并且通过刷题加强自己的解题技巧和熟练程度,之后一鼓作气去参加考试。如果第一次的成绩不是很理想,则在1-2个月后继续再接再厉的考一次(反正G当时出分,再报一次通常都是来得及的)。因为准备G的过程要比T枯燥和痛苦很多,因此更要坚定信念突击解决掉它。对于G的准备,这里强烈推荐考满分网:www.kaomanfen.com 它会将各种经典题库,如G的《阅读36套》、填空的xdf黄皮书等等以考试界面的方式放出来,并且还会有解析以及很多G友的补充和反馈。因为G的备考资料远不如T多,因此对于每个练习都要认真对待。
另外值得提醒的是,MIT MSE是只接受雅思成绩的,而有的专业是雅思和TOEFL都接受但是推荐雅思。因此如果想申请MIT MSE的话最好提前做好考雅思的心理准备。不过雅思真的比托福要容易很多,我当时就刷了不到5套Cambridge的官方雅思套题就去考了,也依然考到了可以用的分数。因此其实可以考虑在考完托福后紧接着考一次雅思,趁热打铁,几乎可以很轻松的通过。
科研+推荐信Ph.D. 的申请与科研是密切相关的。而我也是因为十分憧憬“星火”计划广阔以及优质的科研平台,才下定决心在大二上学期开始申请的。现在想想,几乎就是这个执念成为了我最初做科研的鞭策。而清华的很多老师们也会在项目申请上给予学生很大的支持。比如我,当时明确的对导师说我要申请“星火”计划后,她就让组内一个十分靠谱而大牛的学长带我入门并且进行项目的规划和实验——他十分认真的给了一系列帮助。我也是从那时候起就体验到了科研的艰辛,但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激发了我强烈的探索欲和好奇心,并且让我有信心和兴趣在毕业后用5年的时间来继续潜心进行材料领域的科研探究。而进入“星火”计划,除了功利角度看会在大三下暑期研修时给予额度2万人民币的奖励外,更重要的是让我结实了一群系外的科研+创业大神。是他们让我真正领略到什么是” work hard, play hard”,是他们对于科研的热爱和idea不断激励着我前行。
而对于清华的科研,我认为热门的方向固然重要,但找到对学生上心的老板、有尽力帮助自己的靠谱学长或学姐同样重要,毕竟这是我们科研的入门阶段,会为之后自己的科研思路和对科研的印象打下很重要的基础。并且,科研的成果绝对是以深入的思考和充足的实验时间作为必要的保证的,没有这两点而想有科研结果简直是耍流氓。
暑期科研无疑对于申请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筹码。进入大三后,我得知了UGVR是个很完美的暑研项目,就在集中力量申请。然而,这个项目的竞争过于激烈,偶然性也比较大(很看重学生科研和教授暑假想做的方向的match程度),我没有入选。可惜的是,自己大三上学期的科研,也因为申请占用了较多的时间并且实验设备持续出现问题,而几乎没有太多的进展。但是这段经历让我体验了几乎整个的申请过程:选导师,写CV和PS。但同时,我也初步领略到了申请的特点:结果十分random;并且要正确评估自己的实力后,理智的尽力而为。而在我之后的申请中,我更强烈的体会到了这些特征。而对于UGVR我想说,如果发现自己的research方向和导师十分match,则可以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申请一下,但一定要做好充分的落选的心理准备,并且最好在寒假其出结果之前自己联系一下其他学校暑期科研的导师,做好其“备胎”。
在经历了UGVR落选的失落后,我振作起来开始自联暑研教授。因为受到大三上学期科研受挫的影响,并且发现我目前研究的项目相关的前沿研究越来越少,我决定暑假时去一些研究其他方向的组里体验一下全新的科研。自联的过程还算是比较顺利,我通过世毕盟的小伙伴的介绍,联系成功了MIT的暑研并且办理好了一系列的手续。然而之后,意想不到的事情来了:我在去签证时被check了。这对一个材料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其实并没有什么,然而可能是我恰好赶上了美国签证高峰并且美签系统瘫痪了两次的原因,我被check了将近3个月。当时的我经历了近乎绝望的等待:看着身边的小伙伴一个又一个的issue并且到达美帝的实验室全力以赴的科研,而自己连护照都不在手里,连改一个去港科暑研的机会都没有,只能乖乖在帝都宅着等签证。更为雪上加霜的是,MIT接受我暑研的老板在这时候问我可以去多久,说如果不到1个月那就最好不要来。在那段日子中,我要特别感谢自己的coordinator,几乎承受了我所有的负能量,并且一直静下心来和我一起分析形势,给我鼓励。
在8月中旬签证终于issue时,我直接买了直飞的机票飞到了MIT,争分夺秒的准备开始科研。然而那时的形势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完美:自联时老板安排的负责我的Ph.D.是个中国人,已然回国;而老板自己又回到墨西哥度假。我只好跟着组里的又一个visiting student科研,然而他在一周之后也回到了他所在的大学。更糟糕的是,这个组做的方向我从未接触过,虽然在之前我阅读了一些相关的paper,但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我几乎不可能独立实验。这个组规模很小但老板的兴趣很广,只有负责带我的Ph.D.研究block copolymer的实验相关内容,其他人即便做这个方向也着眼于理论部分。于是我在第二周只好努力与组里做理论的Ph.D.沟通,收获一些basic idea。两周后,负责带我的Ph.D.回国了。我本以为看到了希望。但从与他的接触发现,他真的很有能力但是super busy:他负责了很多的创业项目,又是MIT CSSA的前主席,太太即将毕业并且有个刚刚出生的宝宝。而他刚刚从国内回来,精神状态也非常不好。在开始的几天交给我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后,他几乎每天都是“远程指导”我。而很多表征的部分我因为没有特定lab的access,只能让他带我做。因此我被迫养成了晚上9点以后还要打起精神继续实验的习惯。给老板final report之前的几天每天都做到凌晨2-3点,最后一天几乎熬了通宵。但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学长在带我进行实验时或许并没有经过太过深入的思考,而我又几乎没有经验;另外,老板给我的这个方向确实非常新并且challenging(其实不少暑研项目中,老板都会给一个很新的方向,学生当炮灰是很正常的)。幸运女神这次也没有眷顾我,我在7周多之后只是有一些初步的结果,没有什么很令人惊喜的突破。我也和学长分析了原因,但因为时间所限来不及进一步的验证。这时候清华已经勒令我回去了(批准的最长假期是2周,加上十一的一周),我只得选择离开。虽然在最后给老板的final report中,老板很开心并且答应给我写推荐信,但我依然有些许的忐忑,而之后的经历证明,我的预感是正确的。
推荐信导师的选择通常都是国内科研老板,国外暑研老板和国内任课老师,当然如果国内外有多于1个的暑研老板当然更好,就不需要国内任课老师了,毕竟Ph.D.更看重科研能力。而对于有暑研经历的小伙伴来说,凑足三封推荐信应该比较容易。如果担心国外老板不会给提交所有的学校,可以选择自己组里的小老板或者再选一个任课老师。我的个人感觉是,如果是中国的教授,推荐的力度要比教授的名气重要的多,因为committee其实不怎么仔细看中国教授的推荐信。而暑研老板的推荐信,我以血的教训告诫大家慎用。如果对自己的表现及老板的推荐十分有把握,可以所有top的项目甚至所有的项目都用暑研老板的推荐信,否则其实可以留几个给自己国内的比较有把握的老板去填。另外,建议除非和老板熟悉到一定程度,尽量不要旁敲侧击的问老板给自己的推荐信的强度,特别是如果老板是外国人,因为我们并不知道他们的逻辑以及标准。我当时问了老板,他说”have already highly recommended you”,然而实际的结果表明推荐的力度极弱,约等于一封“黑推”。而后来想想,既然选择相信暑研的老板,就没有什么可犹豫的了,反倒是给自己平添纠结。横扫的大神们也大部分都是凭借着对自己足够的信心完全相信了暑研的老板的。
“暑期科研是一把双刃剑”的道理在我的申请中体现的尤为明显。种种偶然的因素夹杂在了一起让我真的十分的无奈。而许多只有纯国内背景的很优秀的同学依然其实也可以做到横扫,只要自己把握准确了方向,真正做出了成果,并且有国内的老板力挺。特别是对于在大三下学期手里马上有可以出重要结果的同学来说,其实可以不必选择暑研这条路,因为暑研回来最好开始着手申请,可能就没有时间做扫尾以及论文撰写和发表的工作了。
但于我,现在回想起暑假在MIT的科研经历,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怨念。虽然自己百倍的期盼和千倍的努力换来的是一封近乎“黑推”的推荐信,但我要感谢是学长和这位教授给了我这样的经历与体验,让我知道科研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除了结果的“可遇不可求”意外,与老板有良好的关系也尤为重要。(老板虽然知道我做了将近8周的科研,但他是我到达了4周后才travel回来,因此和我的接触时间又少了一些。)此外,我还体验了新的领域的科研,并且提前适应了一下美帝的生活。这段经历让我早一点成熟,也让我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周围发生的一切;并且停止和他人的比较,心如止水的分析自己的处境。其实何止是申请,在人生路的其他大事上亦是如此。
选校+套磁提到选校,当时的我其实是很迷茫的。一方面因为自己兴趣很广,科研经历又比较分散,没有特意要做某个方向材料的执念;另一方面是对于自己的综合实力没有太多自信,特别加上“前辈”的申请结果不是很理想,于是和mentor商量后就果断成为了“保守派”——高中低兼顾,稳妥行事。但我想说,即便采取这种办法,考虑每个学校时也是要建立在“如果我只有这一个offer,我也愿意去”的基础上的。否则真的会完全成为精力时间金钱的莫大浪费。而“激进派”比较适合那种心里十分有数的同学,明确自己的定位和对未来学校的预期,并且如果真的悲剧发生了,宁可来年再战也不勉强自己,因为不甘心。我身边同学采取这两种办法的都有,比例也不相上下,因此这方面的选择因人而异。另外,在选校的同时还要结合往年录取情况(是否喜欢招中国学生以及自己的直系学长学姐是否有过黑历史)以及手中可以利用那个的资源情况来客观考虑(比如有的学校的某些教授和美帝某名校的committee chair关系很好)。
提到套磁,我的理解是积极主动的与能对你申请起到帮助作用的人进行沟通,包括教授及学长学姐。其中最有效的是面套教授。我当时由于暑假去的太晚而且时间太紧张,就只是面套了MIT的3个AP和Harvard的1个AP,以及去Chicago考雅思时去Northwestern University和 UChicago面套了2个教授。但是我了解到这几个学校的committee力量都很强大,特别是MIT,因此我只是抱着去找教授聊天介绍我科研内容的心态去面套的。然而事实证明,这种心态可以用在对自己方向不是特别深入了解的AP上,因为他们大多比较饥渴而且兴趣很广泛。而对于那种十分了解自己科研方向的大佬,还是要认真准备的,并且最好把自己展示的ppt中每一个点都探究的非常清楚。比如我面套的Northwestern的那个Prof,十分了解我的科研方向,有几次把我问到哑口无言只能说自己回去再深入研究一下……不过我后来了解到这个教授的为人就是这样,十分直爽而且治学非常严谨。我回国后也只是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和她保持着比较敷衍的联系。而令我十分意想不到的是,其实这个教授向Northwestern的committee强推了我,对我拿到录取十分重要。而相反,MIT的一个AP在我面套时表现的十分热情,但回国后再发邮件却再也不回复了。Harvard的那个AP也是如此,虽然之后还保持着联系讨论学术问题,并且给了我interview,但一方面由于我对他的research方向不是特别了解,另一方面,他说他把我报上去了,但committee的教授们看到我的“黑推”就把我放到了wl中。
而对于邮件套磁,其效果还是因学校而异的。像committee严格决定的学校比如MIT MSE, MIT MechE, Stanford, 套磁几乎没有什么效果。而像UC Berkeley, Caltech, UCLA这种教授权利比较大的学校,搞定了教授特别是大佬,几乎就十拿九稳了。 然而邮件套磁的前提是老板会看我们的邮件并且感兴趣,因此邮件的Title一定要引人注目,内容言简意赅,切中要害,并且在第一封邮件中将CV直接附在邮件正文后,因为教授一般没有时间下载附件并且保存。如果和教授回复了较为学术的内容,并且碰巧自己又比较了解,那就一直积极的“学术套”下去,拿到interview的概率就会比较大了。而即便自己不是很了解,也可以通过查阅一些文献或者请教做过相关方向的学长学姐,甚至请教教授组里的学长学姐获得一些idea与老板讨论。总之保持联系总不是个很差的选择,教授忙碌不加以回复也不会对自己有太大损失。关于学校,我个人的感觉是UMich, Gatech和Cornell的套磁比较有效,然而碰巧在今年,后两个学校的财政都非常紧张,也许之后会好一些。而UCLA和 Rice教授的权利相当大,早早就给了我录取。UC Berkeley的很多教授在国内都有关系很硬的教授,而且中国人比较多并且比较push,但因为有Ceder等大佬坐镇也吸引了不少大神。但我感觉,套磁时完全没有必要每个申请的学校都套,只是对套磁比较有效、自己比较match且自己也很想去的学校用心套即可。在这里真的要特别感谢世毕盟的mentor们,他们或认识某些在我感兴趣的老板组里的学长学姐,或本身在这个学校比较了解老板的真实动态或者脾气秉性,在我套磁过程中给予了不少的帮助。虽然实际起到的作用我也不好说,但至少是他们给了我和更多教授去接触的机会,让我go out of my comfort zone,让我鼓起勇气去和完全陌生的人sell自己,表现自我。此外,有的mentor还帮我介绍了其他学校也申请MSE的小伙伴,我们一起交流八卦消息,并且同仇敌忾的奋斗……
经验杂谈洋洋洒洒已然写了快7000字,但其实还没有写完。在这里就把一些比较细碎的小经验以tips的形式写出来吧:
1. 一定要尽早确立目标:出国或国内推研。因为这关乎到后续的一系列准备工作,特别是硬件条件的积累显然是越早完善越好。
2. 不论何时,保持一颗平常心真的十分的重要。不要对套磁中取得的一点积极的回复而沾沾自喜,拿稳offer了才叫最妥。但当申请遭遇逆境时,也不要妄自菲薄,轻言放弃。我是在top 9学校发offer的高峰期一无所获时,又经过了一些考证才知道自己有一封“黑推”的。当时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所有的委屈和对于前途的恐惧完全无处倾泻。但coordinator一直都在给我鼓励,告诉我还有希望,让我不要再纠结既定事实而要继续对未来充满信心;也要看到自己已经有的,毕竟过度的焦虑和忧愁会影响自己做其他的事情和接下来的申请。虽然我自己实践的也不是很好(coordinator和园儿姐深有体会= =),但是他们以哥哥姐姐的身份告诉我,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只把眼光局限在申请这一件小事上就显得过于狭隘了。即便没有去到最top的program,也可以在一个大佬的组里做出与top program的大神们一样的成绩,或许比他们更好。
3. 一定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包括自己的老板,系内的其他老板,系内的讲座,已经在top program就读的大神学长学姐,甚至自己参与的项目如“星火”等等。我的老板只有国内背景,所以可利用的资源不多,但如果自己的老板和国外某个大牛教授有很密切的合作,可以强推一把,那真的是再好不过的了。于是我只好挖掘自己其他的资源,尽力而为。系内的教授们会时不时的请美帝的教授来做讲座,像我就是在讲座中结识了Rice的AP并且早早拿到了录取,但这也可能与Rice的排名不高并且教授本身比较饥渴有关。在这里我真的要特别感谢申请季受过我骚扰的学长学姐们,他们都以过来人的身份给予了我最真诚的建议和最切实的帮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世毕盟我mentor的mentor加直系学长X学长,他不仅在我后期的套磁中、在准备Northwestern的interview中、在选校建议上、在平定我心态上都给了我非常及时且中肯的建议。在我拿到录取后也依然十分关心我的进展,让我真的受益匪浅。
4. 习惯用google和wikipedia~该翻墙时果断翻^^
5. thegradcafe.com也是一个不错的网站,可以查到几乎每个学校历年发offer的时间(每年都是差不多的),避免等待过程中的焦虑;也可以看到今年那些学校又发了offer,以便及时进行心态和申请策略的调整。当然也会有小伙伴们share自己从小秘那里问来的一些招生信息,也可以让自己心里有个底。
6. 多样化申请,避免扎堆,尤其是同校同学。当然在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如果自己拿到了offer并且并不想去这个学校,可以尽早decline并且向committee推荐自己学校的小伙伴,多攒攒人品~
拿到top的offer后也应及时withdraw那些自己申请了但不太想去的学校,把机会留给更多的人,毕竟战友们都是不容易哒~
致谢申请路注定是坎坷的,虽然我的申请之路比我想象的确实要崎岖泥泞很多,但我也感谢上帝给我的诸般历练。因此我更要感谢世毕盟在整个申请的过程中为我提供的细致而全面的指导,特别感谢我的mentor和coordinator,以及把握策略方针的大Boss~是他们让我有了一种我们一起并肩作战的感觉^^也要感谢文书组对于我PS的修改~同时我还要谢谢身边一直支持我的家长、导师以及小伙伴们,他们是我奋斗道路上永远的坚强后盾。但愿每一个世毕盟和清华的小伙伴们都能收获满意的申请战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