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
最近的语言特别糟糕,水,俗,还总透着一股不懂装懂的“砖家”气质。我觉得自己应当不是这样的人,但不知为何写出来这样的文字。我可能需要再问问自己是不是喜欢历史,是不是喜欢诗词,是不是真的喜欢?还是只是因为无意看到他们最惊艳的一面?最近的社课味同嚼蜡,我觉得那些都不是“诗家语”。然而我自己也无心力写出一个像样的作品。空有批判的眼光却无创作的灵性?我想问问自己是怎么了。我对周围的一切毫无感触,难道我变成一个麻木的人了吗?没有期待,也没有怨怼,只有厌倦,只有想要逃离的冲动。然而无处可逃,我回家了,发现家里的生活只是更加贫瘠……或者真的只是我失去了感受的能力?只有一件事情我可以确定,就是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图书馆和自习室才是最让我感到宁静的地方……我看的书不多,看的时候也未必全情投入,但它确实是让我最真切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事情。至少看书的时候,我不会觉得自己那么虚无,也不用责怪自己平常那些虚无缥缈的想法。这个时候我才感觉,一切的不平等都被消弭了,在永恒的东西面前,人类无需为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忧心……我还想说,我是喜欢诗的,也许最近我的阈值确实变高不少,但对于李商隐我还是喜欢的,可能因为最近我们都很emo?“心知两愁绝,不断若循环”“秋阴不散霜飞晚”云云,李商隐的语言真是优美到了极致(个人之见),虽然偶尔也会感觉有的作品语言没得挑但就是懒得看。我现在好像特别看重诗的语言,有时又担心自己变成一个老古董只懂得抱残守缺……不过无所谓了,古文那种美感确实是现代文无法拥有的,我不打算否定自己……说自己在写诗,但其实最基础的语言工具都没有打磨好,真的有些惭愧,现在会努力。
然后是历史,我还是觉得自己喜欢,偶尔感到挫败是因为很多基础的能力太缺乏了,比如考证的能力,辨析史料的能力,这些看似无趣的东西是历史学的根基,现在能力确实太菜,我不得不时常提醒自己不要为了答案而歪曲问题,不要只关注对证明自己观点有利的史料——如果真这么干了就无颜说自己喜欢历史学。
把这些问题说清楚我还是会忧心自己灵气的消减,为什么会这样麻木呢?为什么呢?是因为看书少了吗?为什么我总是有一种悲观消极的情绪,为什么我对生活这么的厌倦……对,我不害怕自己不喜欢诗,不喜欢历史,我怕自己麻木,怕自己不会感受,变成一个只会完成任务的机器——这样的话就算高效也毫无意义,没有感受凭什么说自己是人呢?
有时候会感到孤独,感觉没有人了解我,而我自己又是如此的双标,我也讨厌我这样的人,我都没有让我自己深入了解的欲望,又凭什么让别人了解我呢?该怎么缓和这种状态?或许是我跟朋友交流太少?是我的社交生活太过单调?为什么我现在好像没有想和人沟通的欲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