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A7C的使用报告
# 购买动机
- A73的工作备用机
- 作为日常通勤用相机
- 配件与现有系统通用
- 不打断原有的索尼后期工作流
- 旁轴造型与翻转屏设计,可以获得类似于X-Pro3的无屏体验
- 和X-Pro3类似的价格,提供了全画幅和更快的对焦
# 使用中对照
- 镜头和电池通用,达成了备用机目的
- 偶尔可以双机双镜拍摄,防止CMOS进灰
- 通勤来说,重量合适,配合套头,均衡,很难说不满意
- 后期来说,依然遭遇了需要适应的内容,虽然是同款CMOS,但色彩科学调教有差异
- 设计逻辑上,确实可以做到全程无液晶屏参与,纯靠取景器拍摄
- 由于设置了最低快门为1/250,且机身带追踪对焦和五轴防抖,开启P档拍摄,并不需要回看照片,有对相机的信任感按下快门
- 无纯机械快门,混合快门在面对高频闪情况时,视频可以调快门速度,而照片会受影响,表现为两连拍的两张照片效果不同
- 配合陀螺仪数据的后期防抖相当麻烦,最终没有进入工作流
# 总结体验
- 对原索尼A73用户来说,成本低,只需要买机身,配件都可以沿用
- 对非索尼用户,除适马Fp更小,这个重量体积的全画幅,竞品不多
- 如果配合一些饼干镜头(国产/移植DIY/M口手动头),可完成很多日常记录
- 新的5G频段传输文件速度加快
- 无多功能Micro接口,导致工作流的插线直播传图和稳定器插线控制失效
- 独立的上方录制按钮在稳定器拍视频中体验改善
- 续航令人放心,在合上显示屏后,开机状态,只要不触发取景器的近距离感应,相当于低功耗待机,一块电池边走边拍一天,完全够用
* 即使关机重开,开机响应速度也令人满意(但依旧不及单反的迅捷)
# 一些玄学
- 色彩如果是粗调,观感有些审美疲劳,没犯错,但不惊喜,可能是平时工作用惯A73的缘故,产生了工作用相机PTSD
- 28-60是被人低估的镜头,套头来说相当优秀,但确实没风格化特征可以吹
* 依旧想深入体验X-Pro3,尽管明知光学旁轴取景有误差,画质肯定不如全画幅的A7C,胶片直出的体验是让人挠心的
- 依旧想深入体验徕卡M10-D,尽管明知手动对焦繁琐分心,徕卡系统的色彩科学是让人挠心的
- 依旧想深入体验哈苏X1D2,尽管明知对焦速度极慢,中画幅和哈苏色彩科学是让人挠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