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拨雾见日看考古_记山西稷山下王尹遗址公众考古活动

2021-08-29 11:46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拨雾见日看考古_记山西稷山下王尹遗址公众考古活动

选自《文物世界》2012年01期,王晓毅

由来篇

2009年初,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举办了“走近考古,步入宋金”的讲座活动,拉开了山西考古走向公众的序幕。活动是宋建忠所长亲自策划并主持实施的,诸多媒体以公众考古的“破冰之旅”来形容之。所谓上行下效,当时我就跟宋所长拍了胸脯,一定要在我工地办一次公众考古活动,那时的想法是想在我主持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湖北武当山柳树沟墓地,在文化遗产日的时候搞一个,可惜啊,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丹江口库区水位居高不下,我们想要挖的那个大墓一直被淹在水下没有露头,到了八、九月份库区再次蓄水,整个工地都在水下了。九月份,我又接到了所里安排的闻合(山西闻喜—陕西合阳)高速公路建设中的发掘任务,重点是其中的稷山县下王尹遗址,报发掘申请的时候,仔细看了看地图,又了解到这里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当时就觉得这地方有做头,南面的山就是稷王山,年代又是目前文明探源工程最重视的阶段,以前我所田建文先生还在这里捡到过陶寺文化的扁壶残片,这可不得了,要真有陶寺的东西,这里可是陶寺文化最西边的一个地点了。还有,传说后稷是尧的臣子,陶寺文化要是尧文化的话,那这个遗址和稷王山的传说说不定还真有点关系。按照我们省的模式,考古队一般由省、市、县三级的考古或文博单位组成,运城市文物工作站的副站长丁金龙,对于新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和公众考古很是重视,他一再跟我强调,新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10月1日就要正式实施了,我们不仅要重视新规程中对新的田野技术的要求,还要注意新规程的第二十条“考古发掘单位应该创造条件,尽可能使公众了解考古工作成果”。我想可算是找到执行者了,既然他这么热心,我在工地的最后分工中给他专列了一项“公众考古”。

策划篇

有人专门搞公众考古,这在全国的考古工地中恐怕是不多见的,可这个搞公众考古的人除了热情,一点搞活动的经验都没有。工地开工之初,他在一张稿纸上写了一段话,大意是“下王尹的村民们,我们是山西考古的,因为公路建设,我们来你们这里进行考古工作,考古工作可以让你们了解村里的历史,希望你们都来参与我们的工作”云云,写的是挺好的。我问他要怎么做,他说,找个写字好的,写在一张红纸上,贴到村里的人多显眼处就行了。“那下文呢?”我接着问。“没想好,挖到啥再说啥吧。”他回答说。这让我愕然,这显然和我理解的活动概念偏差太大,没办法,暂缓实施,等想好了再说。这一想就是一个月。这一个月,我因为有这条高速路的其它几个工地要东奔西跑,他也因为“三普”的事情回去了一段时间。到了十月底,我两个都不太忙的时候,又说起这件事情,我问他:“还搞吗?”他回答:“一定要搞。”当时我想到了范佳翎—一个在英国受过正规公众考古教育,且2008年在山东南旺大运河遗址现场成功组织公众考古活动的姑娘,我给她打电话,希望她来帮帮忙,巧得很,她也是运城人。11月初,她来了我们工地,她,我,丁金龙,及我工地实习的河南大学的学生曹芳芳和朱文丽,组成了我们的策划小组。我们知道了活动的大框架,要有展板,要有人讲解,要有个开幕式活动,要有调查问卷。经过两天的讨论,大概确定了展板的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是谁,来干什么;第二部分,介绍考古发掘的工作过程;第三部分,介绍本次发掘的主要收获;第四部分,进行一些必要的普法宣传。

预备篇

拿着图版的小样,我和丁金龙去找了他的领导,运城市文物工作站的钟龙岗站长,希望得到他的支持,他立即向运城市文物局李百勤副局长作了汇报。几个人商量的结果是,既然搞活动,就让影响更大一些,宣传的对象由我们原先设计的下王尹的村民、高速公路的建设者,扩大到整个运城市文物局直属单位的职工和运城十三个县的文物局长及相关的文博干部,还有县、乡的主要领导,这个想法马上就得到了市文物局李波局长的支持,他立即通知局办公室跟相关的单位下发文件和电话通知。事情弄到这一步,是我们始料不及的,我和丁金龙也算是被逼上梁山了。我打电话请示宋所长,说市、县的积极性很高,我们这边是不是把规格也提高一些,他很爽快地答应了,还承诺有可能的话请来省局的分管局长和文物处长一起参加。这时候,办活动经验丰富的钟站长提出,既然来这么多领导,媒体肯定是少不了的,一定要做一本活动手册,给领导和媒体解释清楚本次活动的来龙去脉。此时,距离我们预定的活动开幕式12月1日还有两天时间。在做活动手册的过程中,我们算是彻底理清了活动的思路,可谓收获颇多。活动手册分六部分内容,前言、策划方案、开幕式活动安排、新闻通稿(发掘收获)、调查问卷、考古工地参观注意事项。

在策划方案里,我们将这次活动的目的定位为:“与当地民众分享下王尹遗址的考古成果,增强当地民众的历史自豪感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宣传文物保护法律法规。”调查问卷,我们设计了5个单元21个问题,分别考察问卷填写者的基本情况、民众对考古的认知程度、民众对考古现象的阐释能力、普法宣传、对本次活动的评价,可谓煞费苦心。天公不作美,天降雨夹雪,赶紧打电话问12121,活动当天没有降水,但有大雾。这让我们很狼狈,该通知的已经全部通知了,事情到了这一步,只能硬着头皮上了,要根据情况调整方案了。原来把开幕式定在考古现场召开,现在是不可能了,前一段的雪刚融了,这场雨加雪让去工地的路泥泞不堪,那么多人,那么多车,上去肯定要发生意外,赶紧在村子里另外找地方,找来找去,我们把目光锁定在村委大院,这里有二亩多大,关键是院子经过硬化,很容易就打扫出来了。难的是跟各方解释这个仪式不能在考古现场举行,省、市的还好说,县文物局开始就很抵触,他们已经通知了县长、分管副县长和交通、土地、规划等相关部门去现场感受考古的气氛,了解考古工作,为他们下一步的文物工作铺平道路,不能去现场了,他们觉得效果会大打折扣,希望我们延期举行。我们反复解释说,不去现场,我们的展板同样精彩,我们展示的经过修复的出土文物同样能打动各路神仙。最后,大家都同意开幕式如期举行。这厢忙着做册子,说服各方,那厢也没闲着,工地上的干部、技工领着一大帮民工,打扫场地,租赁音响,布置文物陈列室,接待室,做引导牌,画车位等等。我们为了以后问卷分析的科学性,组织人在没有展板宣传的情况下做了100份调查问卷,主要是想比较一下活动前后的效果。

开幕式篇

12月1日凌晨6点,天还没有亮,我们考古队都床了,分头进行各种准备活动。上午10点整,开幕式在大雾中如期举行,领导们发言讲话、观摩出土文物、讲解展板、做调查问卷,一切都很顺利,各方都很满意。虽然没去现场,大家都有些遗憾,在我看来,给大家留个念想,下次再来吧。

活动篇

开幕式结束了,我们的活动才刚刚开始。按原计划,12月2、3、4日是面向下王尹村民进行的宣传。三天来,共有大约500多名村民来到了展板前,丁金龙一遍一遍地跟前来的村民进行讲解。栗典和栗垒是兄妹俩,“我听弟弟说村里出了文物,来了很多考古家。这次举办活动,我从运城师范学校回来,真的没有想到我们村还有这么浓厚的文化历史。”姐姐栗典说。我们这次发掘了一座明代墓葬,出土的买地券明确记载了明嘉靖三十二年这里就被称为“下王里王尹村”,为了增加视觉冲击力,增强理解,展板上将此墓出土的小瓷瓶与万历皇帝地宫出土的青花梅瓶相对应;出土的黑瓷碗与万历皇帝地宫出土的金盖金托玉碗图片相对照。当讲解完毕问60岁的王实子老汉,两件文物哪个价值更高?他说:“要说贵的话,肯定是玉碗贵,但是要说价值的话,历史价值是一样的,一个说的是百姓生活,一个说的是皇帝生活。”这句话一出口,就赢得几位村民的叫好声。一位不认识字的农民在填写调查问卷时,我们将问题念给他听,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的文物归谁所有时,还没有来得及念下面的答案,他就肯定地说:“国家!”又问,刑法规定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的最高可以处什么刑罚?他说:“死刑。”12月5日,活动在下王尹村小学中展开,一副副好奇的面孔,一个个看似稚嫩的问题,金龙都耐心地讲解和解答,我们还与校方一起开展了“我和考古”征文活动。

思考篇

前来参加这次活动的省文物局、省考古研究所领导对这次公众考古宣传活动均有较高的评价。领导和专家有如下观感:

山西省文物局文物处董养忠处长:“考古就像这场大雾,考古对于大众而言,仿佛被浓雾笼罩,充满神秘,公众考古就是要拨开层层浓雾,再现朗日,让更多的人能了解考古,走近考古,让公众对考古有帮助,考古对公众有益处。”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宋建忠所长:“任何一处考古发现必然反映当地的一段历史和文明,让考古成果惠及民众,带动更多人关注考古,唤醒他们对自己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这是我们举办这次活动的一点初衷。”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海金乐副所长:“遗址和文物保护都离不开当地社区群众。让当地群众了解遗址和历史文化,增强其文化归属感和历史认同感,从而主动参与到保护和管理,应当作为田野考古工作的一部分。”

(作者工作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拨雾见日看考古_记山西稷山下王尹遗址公众考古活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