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黄巾起义:谋划十多年,聚众三十万余,为何不到一年就失败了?

2023-03-14 16:07 作者:木子的历史  | 我要投稿

公元184年,汉灵帝统治下的东汉帝国呈现江河日下的趋势,民不聊生的社会情况,让声势浩大的黄巾军起义在东汉十三州的土地上蔓延开来。这次由张角带领的黄巾军起义使东汉的国力迎来了一次重大的打击。

然而看似强大的黄巾军仅仅历时九个月就在东汉王朝的组织下被剿灭,成为了开启东汉末年乱世的钥匙,刘备、孙坚、曹操等搅动风云的枭雄借由剿灭黄巾踏上了历史的舞台。

那么谋划十多年,聚众三十万余,黄巾起义究竟为何不到一年就失败了


黄巾起义的背景和经过

1.黄巾起义的背景

东汉末年,立国近两百年的东汉王朝已经走向危若累卵的局面了。东汉王朝的朝堂之上,宦官和外戚为了权利进行着你死我活的斗争,完全忽视了平民百姓的生存和发展,东汉各州郡的老百姓们已经逐渐失去了生存的空间,一时之间饿殍遍地,易子相食的情况在神州大地的各个土地上轮番上演,史记“百姓饥穷,流冗道路,至有数十万户”。

然而,这个对百姓极端严峻的时代里,东汉王朝的统治者们在进行内斗的时候,处于统治阶级的地主豪强们依旧没有放弃对于百姓们的剥削。


东汉王朝的草创阶段,大地主大豪强们给予了刘秀极大的支持,刘秀之所以能够成为王莽之乱之后最终的胜者,就是因为他成为了大地主大豪强们的利益代言人。

因此,在建立王朝的时候,刘秀给予这些有着“从龙之功”的地主豪强们极大的权利,这个权利到了王朝后期甚至已经让地主豪强呈现出尾大不掉的情况。

王朝末期地主豪强通过土地兼并的方式占据了国家大量的田地,史记“连栋数百、膏田遍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不断失去土地的农民们成为了流民,这些流民对于国家的愤懑不断的积压,正在等一个爆发的契机。


2.黄巾起义的经过和结局

公元184年的二月,已经通过传教的方式积累数万信众的河北巨鹿人张角,认为天下大势到此时是天予良机,遽然发起黄巾军起义。一时之间,“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义军口号,在东汉十三州的土地上不断的呐喊,王朝似乎将要走向崩溃。

在这个“危急存亡之秋”的时刻,东汉名将皇甫嵩向汉灵帝谏言,让其解除党锢,发动士族豪强去剿灭黄巾,史记“嵩以为宜解党禁,益出中藏钱、西园厩马,以班军士”。东汉王朝沉睡已久的国家机器被发动了起来,黄巾军迎来了极大规模的讨伐


当年二月,名将卢植被派遣到北方和张角迎战,皇甫嵩与朱儁南下进发去征伐盘踞颍川的黄巾军。然而出师未捷,朱儁和皇甫嵩纷纷被击败,黄巾军经过初战势头大盛,并将皇甫嵩围在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县)。

为了解除长社之围,洛阳派遣了曹操率军击杀黄巾。被围困在长社的皇甫嵩效仿战国名将田单的火牛阵,在城内使用火攻突围,史记“今贼依草结营,易为风火。若因夜纵烧,必大惊乱。吾出兵击之,四面俱合,田单之功可成也”,并和前来应援的曹操军队对黄巾军进行夹击,致使黄巾大败


当年六月,汉军进入了战略决胜阶段,整个黄巾军颓势初现,黄巾军大将张曼成败于南阳,身首异处。皇甫嵩在豫州地区势不可挡,连破汝南、陈国、阳翟、彭脱等多地黄巾,将黄巾军从豫州的版图上剿灭。与此同时,北方的卢植也传来了捷报,打败了张角,让黄巾折损了数万精锐。

当年八月,黄巾军的领袖张角因病而亡,其二位弟弟张梁和张宝被皇甫嵩分别击败,黄巾军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逐渐走向了末路

公元184年十一月,声势浩大的黄巾军起义,在东汉倾尽全力的剿灭下偃旗息鼓,历时仅仅不到一年。


然而,正是因为黄巾之乱的发生,才使东汉王朝的国运急转直下,因为剿灭黄巾而崛起的各路诸侯踏上了东汉末年的舞台。

黄巾军起义失败的原因分析

1.黄巾军战力和东汉正规军的实力有差距

黄巾军虽然号称带甲十万,然而实际的战斗人员和军队的人数并不对等。究其原因就是在东汉末年的时候,投靠黄巾军的多数是携家带口的农民,其中包含大量的妇孺和孩童,史记“贼众群辈相随,军无辎重”。

这些弱势群体自然是无法归纳到黄巾军的战力中的,并且担任黄巾军战斗主力的青壮成员多数是生活不下去的经历过饥荒的农民,这些农民都是面有菜色、肌瘦枯干之徒,这样的军队怎么去抵挡朝廷的正规军呢?


东汉的军队战力上虽然无法和建国之初相比,但是在王朝末年阶段依旧在东亚地区属于首屈一指的军队,和主要都是农民组成的黄巾军相比,如同坚石对比累卵。

此外,在汉灵帝“益出中藏钱、西园厩马,以班军士”政策下,东汉的政府军所活动的粮草补给和装备补给也不是黄巾军可以比拟的。这种情况下东汉政府军自然可以在开局不利的形式下,瞬间逆转,在不到九个月的时间内剿灭黄巾。

2.黄巾军领袖和东汉将领的指挥能力有差距

黄巾军之所以能够聚集主要是张角依靠了“太平道”,太平道属于带有封建迷信的宗教,通常采用赐予信徒符水的方式笼络人心


史记“太平道者,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实无益于治病,但为淫妄,然小人昏愚,竟共事之。”其在凝聚力量,稳定人心方面虽然有着极大的优势。但是“太平道”的领袖们包括张角本身都非具备军事指挥能力的人才。

反之,东汉末年参与围剿黄巾军的将领们却个个是标榜史册的将星。其中皇甫嵩、朱儁、卢植这三人可谓是东汉最后的名将。

皇甫嵩被称之为“能安危定倾者”,朱儁被评价为“将军君侯,既文且武”,卢植号称“士之楷模,国之桢干”,这三人的能力和才干与原本都是贩夫走卒出身的黄巾军将领相比,如同皓月。


此外,这三人还精通于人才的发现和提携工作,未来搅动汉末风云的孙坚、董卓和刘备都是他们培养和提携过的,也曾参与对于黄巾的战斗中。

3.黄巾军的组织局限性和东汉政府的组织动员能力

农民起义在封建王朝时代能够做到一匡天下的,除了朱元璋领导的红巾军之外,都是直接覆灭而亡,或者作为乱世的开启者。造成这种原因就是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缺乏组织架构。

黄巾军起义初级阶段的结构是极为松散的,他们的军队被分为三十六份,设置三十六个渠帅,这些渠帅们只接受张角三兄弟的调令,这种组织架构下很难保证这些渠帅们不会相互掣肘。


而且张角三兄弟亡故的时候,这些分散在各州郡的黄巾军渠帅们就会面临群龙无首的境地,等待被各个击破就是他们的宿命

最为悲惨的是在起义之初,黄巾军就因为缺乏良好的组织架构进行监管发生了背叛事件,史记“未及作乱,而张角弟子济南唐周上书告之”导致“知事已露,晨夜驰敕诸方,一时俱起”。

与黄巾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汉政府们的组织动员能力,东汉的政府部门在知晓“唐周上书告之”之后,朝廷的决策就瞬时而下。

而且在剿灭黄巾的总战略下,东汉政府采用的是“诏敕州郡修理攻守,简练器械”,这种将剿灭黄巾的军事权利下放至各州郡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各州郡的动员能力,让其“招募乡勇,组织团练”,剿灭黄巾的军队瞬间建立完成


结语:

黄巾军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农民起义,开启了东汉末年乱世的序幕。它的失败证明了农民起义的局限性,也证明了农民起义的自发性。

虽然它没有成为东汉末年腐朽统治的终结锤,但是也将东汉王朝看似花团锦簇的局面给撕扯开,让大量的有志之士认清了东汉王朝统治者的愚昧性质

经过这一场农民起义,军阀割据、群雄逐鹿的局面成为了东汉末年的政治常态,也为后续三国鼎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历史的车轮不断的向前,多少的往事被我们遗忘,但是这次发生在公元184年的农民反抗暴政的起义事件,却被永远被铭刻在史书上,供后人反思和警醒。


黄巾起义:谋划十多年,聚众三十万余,为何不到一年就失败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