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情境(场)理论第二课:作品即情境或形成场,创作就是去创建情境或形成场
大家好,我是老迷路。
上一课,我们讲到某种特殊的情境或形成场催发促成个体形成某种特殊的载体及状态。
而创作呢?
创作不也是为了使个体形成某种载体吗?
比如形成某种核心情感,比如一篇抒情的散文,朱自清的《背影》,不就是把精神能量集中在这种父子亲情上吗?
当然创作也是为了使个体达成某种状态。
比如电影《千与千寻》,千寻最后终于来到一种自信满满元气十足的状态。
那这里就不得不让我们惊讶了?
创作出来的作品其实是和情境或形成场具有同样的功效的。
那么难道说每一部作品其实本质上就是一个情境或者形成场吗?又或者说创作其实就是在创建一个个情境或形成场?
以前我遇见喜欢的小说或者电影,比如沈从文汪曾祺的名作,又或者比利怀尔德的喜剧电影,总是会有种看一遍不够想无限冲刷的感觉。
这虽然是与作品背景设定及投观众喜欢的缘故,但我觉得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因为,作为观众的我们想要活在其中的缘故,想要被那种‘情境’围住,被那种‘形成场’包裹的缘故。
更深层上说,其实这是个体的自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的缘故,自我这是在营造使个体固定在某一载体及状态的外部环境。通俗点说,就相当于大夏天你在家里装了个空调,不想出去,只想窝着,活在凉爽的空间里。
总之,这里我认为,创作就是在创建情境或形成场,而创作的实体,即作品本身就是情境或形成场。
当然此种逻辑下,自我创作的目的也是清晰明了的,那就是构建出具有强大‘魔力’的情境或形成场,好使个体畅游在其中,好维持某种特定的载体与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