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公考高分规划(9)识别难题与抉择(判断推理篇)

2023-11-25 23:46 作者:最后的遥远  | 我要投稿

一、图形推理

近年来「图形推理」题的正确率越来越高,不是因为题目本身变简单,而是考生越来越熟悉推理规律了。

多年前的「图形推理」题,考查规律往往特别单纯,一个平移、翻转就是一道题。有些当时统计正确率很低的题,以现今的标准来看几乎就是送分题。

因此,2023年代的出题人会使用越来越复杂的技巧,例如:

【2023国考】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正确答案为:
(A)答案A
(B)答案B
(C)答案C
(D)答案D

正确答案为:
(A)答案A
(B)答案B
(C)答案C
(D)答案D

正确率49%,易错项B

观察题干可发现,每个图片都由「1黑4白」4部分构成,但黑和白区域的形状、位置都不固定:

由于规律不直观,有的小伙伴就只能去「猜」可能的思路,因此本题正确率不高。

事实上,这道题解析时可以直接根据题干「推」规律。

已知题干和选项每张图片都是「1黑4白」5个区域,由此可推出本题99%的可能是考查「黑区域、白区域的相对关系」。

认识到这一点后,就基本不需要考虑别的可能了。进一步分析,「黑白区域」的关系无非就那么几种:

①区域面积相同
②形状相同或相似
③相邻关系固定

本题①②显然都不成立,分析③,可发现题干5图的共同特点为:

黑区域和3个白色区域相邻(即和1个白区域不相邻)

观察选项,可发现有且仅有C符合要求,正确。

这道题看的其实就是「熟能生巧」的程度,如果做多了类似的题目,第一时间就会把关注点锁定在「黑白区域关系」上,从而快速选出正确答案。

二、定义判断

定义判断的难点很简单,就是「字数更多,定义更复杂」。

「定义判断」是行测中最简单的板块,哪怕有统计正确率很低的题,绝对难度也不高。例如:

【2023国考】预判设计是一种能够引导用户、缩短用户行为路径的有效设计手段。它可以根据用户的行为或用户所在的场景,让功能「主动找到」用户,并让用户与之产生自然的交互,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本质就是为用户多想一步,让用户使用起来尽量简单。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预判设计的是:
(A)某购物软件,根据用户输入的搜索关键词,将商品按与关键词的相关性排列
(B)某翻译软件,用户第一次点击播放,语音速度正常;再次点击,语音速度变慢
(C)某外卖软件,当用户对店家给出差评,系统自动勾选「将评价设为匿名评价」
(D)某购物软件,所选商品缺货时,出现「找相似」按钮,点击可看到同款、相似商品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预判设计的是:
(A)某购物软件,根据用户输入的搜索关键词,将商品按与关键词的相关性排列
(B)某翻译软件,用户第一次点击播放,语音速度正常;再次点击,语音速度变慢
(C)某外卖软件,当用户对店家给出差评,系统自动勾选「将评价设为匿名评价」
(D)某购物软件,所选商品缺货时,出现「找相似」按钮,点击可看到同款、相似商品

正确率29%,易错项BC

本题题干和选项字数都很多,理解起来也麻烦,但只要锁定定义「要素」,做对并不难。所谓「预判设计」的要素为:

让功能「主动找到」用户,为用户多想一步

说白了就是「用户还没做,设计者就想到了,提前进行了下一步行动」

分析选项,发现BCD符合要求:

B:用户没点第二次,设计者就想好了「点第二次」时语速要变慢。
C:用户还没设置匿名,设计者就想好了「大部分用户给差评时倾向于用匿名」。
D:用户还没找相似商品,设计者就设计好了这个功能。

而A和其他3项都是不同的。

A「某购物软件,根据用户输入的搜索关键词,将商品按与关键词的相关性排列」

A没有「下一步预判」,例如用户输入「面包」,那排在前面的面包可能是卖的最好的、用户买过的或近期热销的,但无论是什么排列方式,有多么智能化、人性化,它都是对「面包」搜索结果的展示,而不是「用户还没做,设计者就提前进行了下一步行动」,因此不符合要求。

但是,如果用户在搜索框输入了「面」,输入法根据大数据预判用户大概率要搜索「面包」,从而把「面包」的位置提前,这个就可以说符合「预判设计」的定义。

这道题不仅字数多、概念复杂,而且选项4个「提升使用体验」措施大家都非常熟悉。如果没有「紧扣要素」,这道题做对并不容易。

三、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题的难度一直较低,难点基本集中在「错位空」题中,重点考查考生对词语或成语的了解程度,例如:

【2023国考】缄口不言 对于( )相当于( )对于 虚怀若谷
(A)三缄其口;大智若愚
(B)畅所欲言;放荡不羁
(C)守口如瓶;礼贤下士
(D)口若悬河;矜功伐善

缄口不言 对于( )相当于( )对于 虚怀若谷
(A)三缄其口;大智若愚
(B)畅所欲言;放荡不羁
(C)守口如瓶;礼贤下士
(D)口若悬河;矜功伐善

正确率31%,易错项C

这种「前后两组词,填空不在一个位置」的「错位空」题,是必须一一代入的,因此词组内的类比关系可能较为复杂,也容易做错。

A「缄口不言;三缄其口」和「虚怀若谷;大智若愚」

前者明显是近义词,后者明显不是。「虚怀若谷」强调的是胸怀宽广,「大智若愚」强调一个人有大智慧,说的不是一回事,排除。

B「缄口不言;畅所欲言」和「虚怀若谷;放荡不羁」

前者明显是反义词,后者明显不是。「放荡不羁」指一个人行为不检点,放纵而任性,和「心胸狭窄」「气度狭隘」无关,排除。

C「缄口不言;守口如瓶」和「虚怀若谷;礼贤下士」

C是本题易错项。前者明显是近义词,后者看似是近义词,实则不是。

「礼贤下士」和「胸怀宽广,为人谦虚」不是一回事,意为「对贤德的人以礼相待,降低自己的身份结交有才能的人」,强调的是「重视人才」,因此排除。

为什么C选项后面的词组容易被误认为是近义词呢?原因是「错位空」题本来就要代入4次,词组内的关系往往非常复杂;与此同时,「虚怀若谷」和「礼贤下士」往往同时出现在古代地位较高的人身上,用来形容其优秀品质,如果不认真琢磨的话,就可能将其误认为是近义词。

D「缄口不言;口若悬河」和「虚怀若谷;矜功伐善」

D难点在于「矜功伐善」相对来说是较为冷门的成语,意为「夸耀自己的功劳和才能,形容极不虚心」。

如果能准确识别其含义,就会发现D选项前后词组内部都是反义词;但如果不认识该成语,就只能通过分析ABC中错误的方式,推理出D大概率符合要求了。因此,本题本质上是一道「言语理解与表达」难题。

四、逻辑判断

「逻辑判断」板块的难题主要集中在「真假能否」上,通过各种各样的限制和条件来挑战考生的脑细胞,例如:

【2023国考】石、方、白、于、叶5人参加单板滑雪、跳台滑雪、越野滑雪和高山滑雪4个项目的比赛,每人参加一个项目,每个项目均有1-2人参加。已知:
(1)如果石和白至少有一人参加高山滑雪,则方参加单板滑雪,而于参加高山滑雪;
(2)如果于和方至少有一人参加高山滑雪,则白和叶均参加单板滑雪。

如果叶未参加高山滑雪,则可以得出以下哪项?
(A)方参加了越野滑雪
(B)叶未参加单板滑雪
(C)石参加了高山滑雪
(D)白未参加跳台滑雪

如果叶未参加高山滑雪,则可以得出以下哪项?
(A)方参加了越野滑雪
(B)叶未参加单板滑雪
(C)石参加了高山滑雪
(D)白未参加跳台滑雪

正确率25%,易错项AC

题干给出了「5人4项目,最多2人1项目」的条件后,又给出了3个条件:

①石or白=高,则方=单,于=高
②于or方=高,则白、叶=单
③叶≠高(叶=单or跳or越)

可见「于=高」是串联①②的核心,可直接假设「石or白=高」,尝试分析「连锁条件成立」的可能性。

根据①可知,如果「石or白=高,则方=单,于=高」;根据②可知,于=高则白、叶=单,此时「单」有3人,不符合要求。因此①不成立,再结合③,可知只可能由于、方参加高山滑雪,②成立。

合并上述情况,得固定条件为:

④于or方=高,白、叶=单,石≠高

分析选项并判断其是否符合④:

A「方参加了越野滑雪」

根据④「于or方=高」可知,两人中有1人参加高山滑雪即可,因此方可以参加高山滑雪,排除A。

B「叶未参加单板滑雪」、C「石参加了高山滑雪」

根据④「白、叶=单,石≠高」直接排除BC。

D「白未参加跳台滑雪」

根据④「白、叶=单」确定「白≠跳」,D符合要求,正确。

本题直接分析难度极高,但如果经验足够丰富,抓住「于=高」这个连接①②的关键点,即可快速代入并锁定正确答案。

难点解析:

①「熟能生巧」是该板块的重要备考因素

在紧张的时间内,怎么多做对「判断推理」题?答案是「熟能生巧」。该板块4个分板块的题目,无一例外全都需要「熟练度」。尤其是「图形推理」和「逻辑判断」,有足够的做题量之后,一眼就能判断大致的考点,并提高找到「解题关键」的效率。

②既要有识别「复杂题干」的能力,又要不怕麻烦

以本文的几道题为例,「图形推理」就要根据「1黑4白」5个区域的特点,不理会其他考查概率较小的规律,直接锁定「黑白区域的相对关系」分析即可;「定义判断」则需要直取要害,分析哪个选项不符合「用户还没做,设计者就想到了,提前进行了下一步行动」的定义;「类比推理」则需要不怕麻烦,一个个代入,然后分析词组间关系是否符合要求;「逻辑判断」就要在纷乱复杂的关系中找出「于参加高山滑雪」这个「连环逻辑」的关键,直接带入尝试即可。

公考高分规划(9)识别难题与抉择(判断推理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