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简忆
晚上在图书馆,坐在窗边,忽然一股风袭进来,不知怎的,想起了《秋窗风雨夕》,于是放下手头的法理学,开始凭记忆抄写《红楼梦》里的一些诗词。
抄到湘云的“却喜诗人吟不倦,肯令寂寞度朝昏”的时候实在被可爱到了。 “反认他乡是故乡” “为他人作嫁衣裳”的荒谬和荒凉,“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的不甘和无奈,都被这句“却喜诗人吟不倦,肯令寂寞度朝昏”化去。
(笔划还是杂乱拖沓,写得还是东倒西歪。)
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到现在,接触《红楼梦》七年了啊。从一开始笃定善恶是非到渐渐看谁都可怜,从看情痴情深到看世家大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再到去看这世事无常空空如也。 七年,才慢慢看到曹公在讲什么。 初二的时候乱填了一首《唐多令》,时光荏苒已不记得前面所写何物,只记得结尾一句“笑多情人伤春悲秋辞。” 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也真怀念那时“不识愁滋味”的自己。 很喜欢很喜欢红楼,初中没平台让我分享,到了高中终于有机会了——于是在老师的课上分享了快半个小时,在札记里写史湘云、写贾探春……在书架间穿梭找红学专著、一下就是十几本学术研究书籍地读、近乎呕心沥血地写下一个一个字的那些时光,好快乐。 也曾经因为大观园,每到一处园林就会仔细记下山水堆叠,花木掩映,房屋结构,雕饰设计,然后回来在白纸上画我自己的大观园,自己设计每处曲折,为每个建筑定名。 我做许多事的时候总会问它的意义,唯独没问过为《红楼梦》花这么多时间这么多心力的意义。要问也只有三个字:我喜欢。 恭王府里有个周汝昌纪念馆,当时在那里待了大半个钟头,一页一页地把展柜里的手稿读完。看完后脑子里跳出来了这样的想法:“好想也像周老先生这样做出些成果。”
但好像,不太能了。 读中文的同学去完大观园后说:“研究生想做红学研究。”那一刻,心里沉了一下。 我也很想。 有取有舍,当我决定我要不留余力地追求法学时,就不能再像之前那样沉迷其中了,就该慢慢放下这场七年的梦了。 “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