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小国海权梦】海军弱国的中大型战舰——第二期:瑞典篇(上)

2019-08-17 09:46 作者:千本蔷薇十字  | 我要投稿

本期专栏将带大家简要了解一下瑞典海军的一些舰艇。尽管瑞典并非传统海军强国,但是瑞典企业博福斯可谓是家喻户晓,因此瑞典海军其实也拥有一定的技术研发实力和一些颇具特色的舰艇。由于瑞典篇涉及的舰艇较多,因此将分两期介绍。本期将会涉及4型战舰,不过很遗憾不包含较为著名的岸防战列舰——“瑞典”级岸防舰,因为瑞典级属于我认为“不适合加入游戏”的战舰。

1.菲尔基亚号装甲巡洋舰(HSwMS Fylgia)

19世纪末,瑞典海军组建了一支由装备大口径火炮的海岸防卫战列舰为主力、小型鱼雷艇为辅助的海防舰队。不过这支舰队由于都是近岸作战舰船不适于远海航行,缺少侦察手段,因此瑞典海军决定建造一艘速度较快且有远洋能力的巡洋舰担负侦察任务,顺便还可以作为鱼雷艇队领舰,引导发起鱼雷攻击。这些要求对瑞典设计师来说是不小的考验,当时瑞典从未建造过巡洋舰不说,这种“侦察+鱼雷艇领舰”的概念在世界上也没有任何同型舰可以参考。最终瑞典设计师决定,在小型防护巡洋舰的基础上增加装甲防护,并且为了最大化发挥火力,将所有主炮安装于炮塔内。瑞典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型巡洋舰——菲尔基亚号就这样诞生了。

1911年,访问荷兰鹿特丹的菲尔基亚号巡洋舰

菲尔基亚号最大的特点,就是防护上除了一层穹甲,还用一条100mm厚的垂直装甲带包裹着轮机舱。这种防护方式像极了当时的装甲巡洋舰,因此菲尔基亚号在国际上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小的装甲巡洋舰,标准排水量仅有4310吨。菲尔基亚号采用一台4缸往复式蒸汽机,由12座亚罗锅炉推动,设计航速22节。主炮为8门博福斯152mm Model1903型舰炮,安装于4个双联装炮塔内,布局为首尾各一座、舰舯部两舷各一座。副炮为14门57mm速射炮,其中4门安装于首尾主炮炮塔附近的4个炮廓内,其余10门安装于甲板上。该舰在舰艏装备两具450mm鱼雷发射管。

锚泊中的菲尔基亚号,1921年

1903年,菲尔基亚号在斯德哥尔摩开工,1905年下水并命名,名字来源于北欧神话中,每个人的魂魄中主管命运的那一部分。1907年,菲尔基亚号建成服役,安然无恙地度过一战后,从一线舰艇转型作为训练舰。1927年,该舰在访问巴西的时候撞沉了一艘巴西货轮,这是她一生中唯一一次“击沉”记录。1939年,该舰接受了现代化改装,12座燃煤锅炉被4座法制彭霍特燃油锅炉取代,节省下来的锅炉室空间改造成学员居住舱,1号烟囱被拆除,上层建筑和舰艏也进行了修改,安装了现代化的火控系统,主炮也进行了改进使其能有更大仰角,甲板上的副炮和舰艏的鱼雷发射管拆除,安装了两具位于两舷的533mm鱼雷发射管、4门40mm博福斯高炮、2门25mm高炮、1门20mm高炮以及两条深水炸弹投放轨。改装完成后的菲尔基亚号尽管标准排水量有所下降(4240吨),但是满载排水量比一战时期却大了不少(4980吨对比4730吨)。菲尔基亚号作为训练舰一直服役到1950年,1953年该舰退役拆毁。

1941年,完成现代化改装后重新作为训练舰服役的菲尔基亚号,注意其修改过的舰艏形状
不同时期的菲尔基亚号线图

2.哥特兰号轻巡洋舰/水上飞机母舰(HSwMS Gotland)

1925年,瑞典海军在一次演习中发现,虽然海军航空兵装备的水上飞机并不能如预期一般为舰队提供防空掩护,但是其在当时海战交战距离越来越远的情况下,能起到极为重要的侦察和弹着观测作用。海军在当年即提出了建造一艘水上飞机母舰的设想。1926年,瑞典军方决定将海军航空兵与陆军航空兵合并,成立新的独立空军,突然失去自己的空中力量的海军感到了诸多不便,于是决定加速水上飞机母舰项目的进程。他们首先将老旧的海岸防卫舰“真理”号(HSwMS Dristigheten)改造为一艘小型水上飞机母舰以应急,同时4500吨级的新舰设计工作也展开。新舰计划装备6门152mm火炮和能容纳12架水上飞机的机库。1927年1月,海军又要求增添了更多新功能:主炮双联装,防空火力加强,增加鱼雷发射管,使其看起来更像是一艘“巡洋舰”。设计人员不得不取消机库,载机数量也减少至8架,吨位增加到4800吨。为了向有限的吨位妥协,6门152mm主炮分别安装在两个双联装炮塔和两个上层建筑炮廓内,水上飞机弹射器也只安装了一座。1930年,订单下发,新船在哥德堡开工,1933年下水并命名为哥特兰号,次年建成服役。

1930年代,锚泊中的“哥特兰”号轻巡洋舰,舰艉的水上飞机操作甲板上停放着两架英制霍克“鱼鹰”式水上飞机

哥特兰号采用了法制动力系统,4台彭霍特锅炉和2台德拉瓦尔蒸汽轮机,可以将该舰推至27.5节的时速。主炮为6门博福斯152mm/55 Model1930型主炮,高炮为4门75mm Model1928型和4门25mm Model1932型,1938年又加装两门25mm高炮,在烟囱两侧各装备一组三联装533mm鱼雷发射管。该舰的防护水平低下,主装甲带只有24mm,炮塔正面装甲24mm,司令塔装甲20mm。


哥特兰号轻巡洋舰线图,注意其舰桥下方安装于两个炮廓内的两门6英寸主炮

哥特兰号舰艉为载机平台,约占全舰长度的1/3,包括一座弹射器,三条飞机储存/转移轨道,和一台回收起重机。舰载机最初使用英国霍克“鱼鹰”,不过由于经济原因瑞典人只买入了6架鱼鹰,而哥特兰号的舰载机数量也从未多于这个数字。1942年,由于鱼鹰老化不堪使用,哥特兰号换装国产萨博S.17BS。然而1943年以后航空工业快速发展,水上飞机能起到的作用已经十分有限,于是1943年底,哥特兰号拆除了水上飞机设备,加装4座双联40mm博福斯高炮,2座双联20mm高炮,成为一艘防空巡洋舰。

1950年代初的哥特兰号轻巡洋舰,尚未进行最后阶段的改装,注意其舰艉的水上飞机设备已经拆除,安装了高射炮

哥特兰号服役历史上并无太多重大事件。1941年,哥特兰号在波罗的海巡逻时发现了自从在格丁尼亚港消失后两天内都无影无踪的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虽然两方在辨认出对方后立即相互驶离,但俾斯麦号在瑞典附近海域这个情报不知怎的就泄露给了英国人,并直接导致了随后丹麦海峡海战和俾斯麦号的覆灭。也许哥特兰号要为胡德号和俾斯麦号两舰的命运都要负上一些责任。

战后,哥特兰号作为训练舰,又进行了一次防空强化改装,拆除了两座炮廓主炮和所有的75mm及25mm高炮,加装了4座双联装和5座单装40mm博福斯高炮,并加装了搜索和火控雷达,一直服役到1960年退役拆毁。

1956年3月,正在驶入哥德堡港的哥特兰号轻巡洋舰,注意其上层建筑两侧的炮廓主炮已经拆除

3.三王冠级轻巡洋舰(Tre Kronor-class)

20世纪30年代以前,瑞典海军的作战主力是海岸防卫战列舰。然而二战爆发后,各国在海上的行动令瑞典人意识到,这种低速近海战舰已不符合现代战争的需要。1940年,瑞典人调整了海军作战策略,成立了两只驱逐舰别动队作为海军主力,每队下辖4艘标准型远洋舰队驱逐舰和4艘大型鱼雷艇。而在瑞典人设想中,这两个别动队各需要一艘轻巡作为领队旗舰,三王冠级应运而生。

锚泊于哥德堡港内的“三王冠”号轻巡洋舰,1951年,尚未进行任何改装,维持了其原始的设计形态。其后方为正在进行现代化改装的姊妹舰“约塔狮”号,她们的上层建筑外形已完全不同

瑞典人将设计工作委托给了意大利人,要求为装备152mm主炮,标排5000吨左右。意大利人基于此前泰国订购的“郑信”级轻巡洋舰为瑞典人拿出了方案。瑞典海军获得意大利的设计方案后又一再自行修改,包括增强防护,增加动力,最终该级舰标排达到7500吨。早期设计方案上该舰采用3座3联装主炮炮塔,不过定型时只有舰艏一座得到保留,另外两座改为双联装。1941年,该型设计方案最终确定。然而因为海军高层的一系列人事变动,1943年订单才下发到船厂并开工。1944年和1945年,该级两舰分别下水,并被命名为“三王冠”号(HSwMS Tre Kronor)和“约塔狮”号(HSwMS Göta Lejon)。

“三王冠”级轻巡洋舰的命名来源于国家象征,图为瑞典大国徽内部盾徽图案,中心十字左上和右下的图案即为“三王冠”,左下和右上的图案即为“约塔狮”
三王冠级轻巡洋舰线图

三王冠级装备4座国产穆塔拉锅炉和两台德拉瓦尔蒸汽轮机,设计时速33节。该级舰主炮为原本为荷兰七省级巡洋舰建造的博福斯152mm/53 Model1942型舰炮,而由于荷兰在1940年战败,已经完成设计生产的主炮无从交付,因此被瑞典人加以改进后拿来自用。该型舰炮使用了自动装弹系统,可以达到12~15发/分的射速,仰角70度,有对空能力。三王冠级其他武装包括10座双联装40mm高炮和7门单装25mm高炮,以及两座三联装鱼雷发射管。

正在进行转向的“三王冠”号轻巡洋舰,已经完成现代化改装

由于政治因素导致的工程延误,两艘三王冠级1947年才入役,此时二战已结束许久,两舰服役不久后又就接受了现代化改装,修改了舰桥,加装了雷达,并且把25mm高炮全部更换为40mm。1957年,约塔狮号再度改装,更换了新型号雷达,高炮也更换为4门57mm和11门40mm。三王冠号因为资金原因没有进行改装。1964年,三王冠号退役,1968年拆毁。而约塔狮号服役至1970年,次年卖给了智利,更名为拉托雷海军上将号,一直服役到1984年。

1958年,完成第二次现代化改装的“约塔狮”号轻巡洋舰,注意主桅上的雷达天线与三王冠号不同
服役于智利海军的“拉托雷海军上将”号轻巡洋舰,即原“约塔狮”号,1983年

4.艾伦斯科尔德级/克拉斯级/哥德堡级驱逐舰(Ehrensköld/Klas/Göteborg-class)

艾伦斯科尔德级驱逐舰是瑞典于一战后设计建造的第一型现代化驱逐舰,克拉斯级和哥德堡级为后续改进型,三级之间几乎唯一的差异就是动力系统,克拉斯级相比艾伦斯科尔德级使用了更新型的轮机并加长了舰身,哥德堡级和克拉斯级间的差异也在于此。

试航中的“艾伦斯科尔德”号驱逐舰

1918年,当两艘弗兰格尔级驱逐舰完工后,瑞典海军叫停了此型军舰后续舰的建造。此时瑞典海军拥有10艘驱逐舰和29艘一等鱼雷艇,排水量最大只有500吨左右,在当时看来就已显得极为落后。瑞典海军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从1919年起就开始了新型现代化驱逐舰的设计工作。瑞典海军的设计也受到当时世界上流行的驱逐舰大型化、重武装化思路的影响,他们决定为新舰安装3门120mm主炮和6座533mm鱼雷发射管。1924年,千吨级的大型现代化驱逐舰方案定型,计划建造2艘,同年分别在马尔默和哥德堡的造船厂开工。1926年两舰先后下水,分别命名为“艾伦斯科尔德”号(HSwMS Ehrensköld)和“努登舍尔德”号(HSwMS Nordenskjöld,舰名均为人名,俩人均是科学家)。

海试中进行高速转向的克拉斯·霍恩号驱逐舰

随着蒸汽轮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瑞典海军决定为艾伦斯科尔德级安装新式轮机,舰体为了容纳新型轮机小幅加长。1929年,安装新式轮机的两艘改进型艾伦斯科尔德级订单下发,命名为“克拉斯·霍恩”号(HSwMS Klas Horn)和“克拉斯·阿格拉”号(HSwMS Klas Uggla,依旧为人名,陆军将领),吨位也略微提升至1040吨,航速则提升至37节(艾伦斯科尔德级为36节),后世称此两舰为“克拉斯”级。1933年,瑞典政府决定再增购两艘同型舰,不过此时又有更新型的轮机问世,于是安装更新型轮机的二次改进型问世,吨位提升至1060吨,设计航速也提升至39节。政府决定新舰不再以人名而以海岸城市命名,于是两舰分别命名为哥德堡号(HSwMS Göteborg)和斯德哥尔摩号(HSwMS Stockholm)。1936年,瑞典海军再增购两艘哥德堡级,命名为马尔默号(HSwMS Malmö)和卡尔斯克鲁纳(HSwMS Karlskrona)号。二战爆发后,为了满足战略调整的海军特别行动队需要,哥德堡级最后两艘北雪平号(HSwMS Norrköping)和耶夫勒号(HSwMS Gävle)也开工建造。这三级共10艘驱逐舰构成了二战初期瑞典海军的主要力量,被称为瑞典“标准型”驱逐舰,随后组建的驱逐别动队也是以她们为核心。

6艘于基地中锚泊的标准型驱逐舰,可以看到舷号的三艘为“克拉斯·阿格拉”号(4)、“卡尔斯克鲁纳”号(8)和“哥德堡”号(5)
1948年,正在通过荷兰北海运河的“斯德哥尔摩”号驱逐舰

艾伦斯科尔德级等三型驱逐舰均安装有3门博福斯120mm/50 model1924型主炮和2座3联装533mm鱼雷发射管。防空武器根据时期有所不同,早期的艾伦斯科尔德级和克拉斯级装备两门40mm英制“砰砰”炮,但是在哥德堡级前两艘完工后这两型老舰便均换装了和其相同的两座双联装博福斯25mm高炮。而较晚开工的4艘哥德堡级均安装了3座双联装25mm高炮。战后所有幸存舰均进行了现代化改装,分类修改为护卫舰,加装了雷达、反潜武器,并换装40mm博福斯高炮。1960~1963年,舰况最好的三艘哥德堡级——“马尔默”号、“耶夫勒”号和“卡尔斯克鲁纳”号进行了进一步改装,鱼雷发射管被移除,并加装了更多的反潜武器,成为专职的反潜护卫舰,未经过的改装的其他标准型驱逐舰则相继退役拆毁。而马尔默号则服役至1967年,耶夫勒号服役至1968年,卡尔斯克鲁纳号服役至1974年。

1960年代,已经改装为反潜护卫舰的“卡尔斯克鲁纳”号正在进行训练,其身旁悬停着一架HKP 4型直升机(美制CH-46的瑞典型号)

1941年9月17日,停泊在瑞典海军霍斯费尔登基地的哥德堡号驱逐舰发生原因不明的爆炸,引起的大火很快波及了停泊在其旁边的克拉斯·霍恩号和克拉斯·阿格拉号,三舰均在港口沉没。这次事故被称为霍斯费尔登灾难,是中立的瑞典海军在二战中唯一一次损失舰船。事后三艘军舰均被打捞出水,哥德堡号和克拉斯·霍恩号修复后重新服役,而克拉斯·阿格拉号则没有她的两位姐妹这么幸运。事后调查称事故原因可能是一架瑞典飞机在训练中不慎投下一颗炸弹(当时瑞典海军正在进行飞机攻击大型军舰的训练,不过飞机的攻击目标是霍斯费尔登基地外的三艘岸防舰,港内的驱逐舰们并未参与此次训练),引爆了哥德堡号的油箱或鱼雷,然而这并不能令人信服。其后又有一些假说产生,但真正的事故原因仍无从得知。

“霍斯费尔登灾”难中,正在燃烧的“克拉斯·阿格拉”号,其身后的浓烟为已经爆炸沉没的“哥德堡”号散发

(待续)

下期预告:瑞典篇的后半部分和土耳其篇

【小国海权梦】海军弱国的中大型战舰——第二期:瑞典篇(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