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 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摘录②

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又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
人们用以生产自己生活资料的方式,首先取决于他们已有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之特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实际上,国家不外是资产者为了在国内外相互保障自己财产与利益所必然要采取的一种组织形式。(在资本主义社会下)
不言而喻,从名副其实的共产主义党派在德国产生之时,“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必将越来越局限于把小资产者作为自己的公众,并把那些萎靡与堕落的著作家作为这些公众的代表。(所谓公知)


在革命活动中无产者改变自身和改变环境是同步的。
要消灭关系对个人的独立化、个性对偶然性的屈从、个人的私人关系对共同阶级关系的屈从等等,归根结底都是取决于分工的消灭。
分工的消灭取决于交往与生产力的发展达到这样普遍的程度,以致私有制和分工变成了阻碍它们发展的桎梏。
私有制只有在个人得到自由全面发展条件下才能完全消灭,因为现存的交往和现存生产力是全面的,而只有全面发展的个人才能掌握它们,即把它们变成个人生命之自由活动。
共产主义社会里没有画家,至多存在着既从事其他工作又喜欢作画的人。

上世纪末(18C),德国的状态完全反映在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欧洲大发展,而软弱无力的德国市民只产生了“善良意志”。
康德以单纯的“善良意志”自慰,哪怕这种善良意志毫无效果也心安理得。他把这种善良意志的实现、它与个人的需要及欲望之间的协调都推到了彼岸。
康德的这种善良意志完全符合德国市民的软弱受压迫和可悲的状态,他们的狭隘利益始终不能发展成为一个阶级的共同的民族性利益,因此他们持续不断地遭到其他各国资产者的剥削。
与这种狭隘的地方利益相适应的,一方面是德国市民的现实的地方和省区的偏狭性,另一方面是他们的世界主义之狂妄。
无论康德还是德国市民(康德是为德国市民粉饰的代言人)都没察觉到,资产者的理论思想是以物质利益和物质生产关系制约和决定的意志为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