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考研--从大三寒假到大四寒假

2023-04-04 20:57 作者:平稳--  | 我要投稿

大三寒假回家------腊月二十六左右:

在b站上学了刘晓燕的一些语法课并做了笔记,了解考研相关知识,收集院校信息。

腊月二十七------大三下学期开学:

在京东上买了六级单词、张宇的《基础30讲》,学了“函数”、“极限”、“导数”章节,同时做题、记笔记,背着六级单词。

注:在家里很冷,一天一般学习四个小时。

大三下开学------六月初回家:

数学:

从开学到4月底,学完了高数,但由于没有及时复习,学习得也不算深入,期间,回过头反复复习。

然后开始学习线代,主要听的是张宇的课,部分内容也听了汤家凤的课。在回家之前,基本上过了一遍。

期间主要做张宇的《基础30讲》,《300题》,又写了《1800》的一些章节,像微分方程、多元函数微分等,来加深理解,同时也做了完整的思维导图。

英语

前半期主要背六级单词,后半期转而背考研红宝书单词。主要通过在平常上课时看的方法来记忆单词。买了田静的《句句真研》来学习语法,但只学了前面一部分,后面抛弃语法,没再学过。

六月初回家---大四下开学:

数学:

到家之后,主要开始听武忠祥强化课,学习《高数辅导讲义》、做《严选题》。

然后由于长时间没复习线性代数,又忘了很多,大概在八月开始听李永乐的线性代数强化课。

专业课:

在家里的前一、两周时间,主要用来搜集学校资料,最终选择院校。确定好院校之后,然后在六月底七月初买资料,开始学信号与系统,刚开始学的时候,先用几天的时间复习了本科用的吴大正版的《信号与系统》的课件,然后开始学奥本海姆版的《信号与系统》,由于这个版本给人晦涩难懂的感觉,我就去b站找了这个版本的课程。不过最后,还是通过做课后习题,总结思维框图来复习。

英语:

继续反复背红宝书单词。大概七八月开始做了五年真题中的阅读部分,并总结。

政治:

在八月初开始,刚开始是听徐涛的马原的课,用的别人总结的笔记,做《1000题》。

注:在家看了田径世锦赛,基本上半个多月,注意力都不集中。

9月初返校到考研:

数学:

到学后的1个半月,把剩下的强化线性代数强化课完成。

十月中旬,做了从2008年到2017年的考研真题。做完之后,感觉自己有些迷茫,于是就又开始复习一轮和强化阶段资料,夯实基础,完善知识框架。

十二月,又做了李林的2套模拟卷,最后几年真题没好好做,就上战场了。

英语:

来学之后,就是继续做真题的阅读部分,做小三门,整理作文模板。

最后留的几年真题,也只做了一套中的阅读部分。

专业课:

来学之后,稍微再复习一下,就开始看真题。

看了几年真题之后,就开始继续看课后习题,课后习题很多,大部分时间是直接结合答案,看一下思路,相当于背答案。

最后一段时间,就又回到真题上,完善知识框架。

政治:

来学之后,一边看红果研的思维导图,一边继续看《1000》题,一边复习旧的知识。

等到都过了一遍之后,由于复习得慢了,又开始重新记忆《近代史》部分、复习其它部分。

11月底,开始做肖八选择题,记忆时政。

12月10号后,开始背肖四大题。

回顾与总结:

1.没有及时复习,前面学着,后面忘着,到时候又得花大量时间重新学。

2.过于受进度的压迫。现在回顾整个复习历程,从3月起,只要按部就班,除了上课时间,一天保持10个小时的学习时间(上午3个小时、下午4个小时、晚上3个小时),对于各科目知识,足以准备充分了,心态放稳。

3.对于我来说,归根结底,依然是受手机娱乐的制约。不自律吧,特别是在暑假这段宝贵时间,荒废了大半。

到最后,数学的《660》、《880》等习题集没做、最近几年的真题留着但没模考、模拟卷只做了2套。英语最近几年真题也留着没做,作文自己整理了模板,小3门准备不充分。专业课,最后把往年10年的真题弄熟了,但是看的课后习题估计考的时候也忘完了。

整个复习过程是完全不充分的,仍然还记得大约8月15号左右,那天晚上,突然emo了,感觉无限的惶恐,然后爬起床复习到2点。现在想来,我对我的要求是挺高的,若能达到我对自己的要求,那应该是一个中流211往上的层次。不过我远没达到我的要求,但我报考的院校难度事实上并不需要这样的要求。或许是我被选择院校时的均分360吓到了,但对于双非来说,又是专硕,分数的含金量不高,专业课简单的话,可以冲140以上,在今年的情况下,那么正常发挥下370是轻松的,400也不难


考研--从大三寒假到大四寒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