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折戟顿河】再谈斯大林格勒突围可行性:第14,57装甲军与近卫第二集团军实力对比

2023-06-30 20:16 作者:盖昭襄王  | 我要投稿

本犁庭扫穴系列往期:

二批Tik冬季风暴:霹雳,集团军,集团军群骰子已经掷下【伪史jäger34】
对Tik新视频关于冬季风暴失败和迫真曼施坦因甩锅部分的驳斥【伪史jäger31】
TIK双标的艺术:如何把一个装甲营战备下降魔法成全师木大【伪史jäger32】(敲开地狱之门217期)
Tik大师如何魔法夸大德军实力及他极端粉如何坑偶像【伪史jäger33】(敲开地狱之门218期)
对TIK视频《数字说明一切:二战东线德军优势的神话》的批判(上)
对TIK视频《数字说明一切:二战东线德军优势的神话》的批判(中)苏德战争初期兵力谁更多?对TIK视频《数字说明一切:二战东线德军优势的神话》的批判(下)兵力优势只在比例?
tik双标的艺术巴巴罗萨前苏军到底多少新式坦克与德军坦克数量

【鉴定网络热门二战偏见4】41年德军真的不用坦克做装甲对抗?

本文作者海因里希亲王,全长加号主做注约6500字,打赏均归投稿人,鄙号主加注补充。备注:买飞蛾指代XTL,出自过去鬼畜经典空耳。本文主要是在交流第14装甲军执行霹雳行动(又译作雷声行动)的客观情况,以及曼施坦因,保卢斯之间指挥链的问题。希望评论区能进行和谐交流,对不对人!


      我一直以为在上一篇专栏中我已经从微波炉的角度,从曼施坦因角度,从蔡茨勒参谋长角度已经将买飞蛾,保卢斯,okh,曼施坦因之间的关系梳理过之后,至少能让大部分人明白一件事,即曼施坦因是整个冬季风暴期间权力最小甚至只有按照他承诺解围那部分权力的人。但是就目前来看,有一篇新的文章以及一些观点德出现。在这种情况下,我不得重新再做一篇分析,因此本文才会出现。当然关于指挥权上的问题在上一篇文中我已经详细记述和分析,故不做太多额外阐述         


        这段话呢,首先能说明对面的朋友的似乎就没有仔细看过我对于TIk视频的分析呢,该文的作者引用的是曼施坦因12月19日晚上18:00向保卢斯和第四装甲集团军发去的电报,但是12月19日 18:50,曼施坦因再次向保卢斯发去急电。而当然我知道会有人要么试图(非该文作者)将18:00的电报和18:50的电报混为一谈,或者直接说18:50的电报不存在。但是我恰恰有证据从侧面作证哪一篇才是曼施坦因真正跟保卢斯单独发出呼吁的电报,

      在双方的通话中不难看出,曼施坦因明确向保卢斯表示:“一份命令会在18:30的谈话后给出,即后续在18:50的电报。因此最终霹雳行动所要求的则是微波炉于第七部中所写的:这份电报实际上减轻了第六集团军的任务,与曼施坦因的早些的计划相比,这份电报实际上减轻了6集的任务,只要求该集团军前出到顿斯卡亚察理察河(距离包围圈南部边缘20-25km。这一份电报才是实际上曼施坦因向保卢斯具体发出呼吁的电报,相比起来附件7则更像是曼施坦因向六集和4装集下达后续的计划,即4装集在向北进攻时,6集必须以机动兵力配合向南突破并且逐步使集团军开始撤离。因为在讨论6集向梅什科瓦河的突击时,我们不得不看到的就是此时基钦纳的装甲军本身就已经抵达了梅什科瓦河地段,因此曼在此表达的则是“6集不能死板的完成仅仅向南突击20km的任务,如果有可能必须继续向南突击以进一步配合57装甲军(因为极有可能57装甲军本身难以完成继续突破40km的任务)。     而曼为什么会在和保卢斯对话后做出了妥协?因为曼在电话中谈到了这一点

      曼施坦因同样清楚第六集团军的困境,因此他才会在后续补充对六集的命令中提到:只要求该集团军前出到顿斯卡亚察理察河。那么问题就很明显了,只要保卢斯愿意并做到了前进到顿斯卡亚察理察河,那么剩下的全部取决于基钦纳的57装甲军,如果57装甲军进攻失败了,才能讨论曼施坦因,霍特,基钦纳,包括曼的团队对此是否应当承担责任。但是历史上则是保卢斯根本就没有实施这一点,因此曼施坦因和基钦纳是否该为突围失败承担责任这个问题本身就不存在了,保卢斯恰恰应当为整个计划失去的一环承当必要的责任。         

      这段话我几乎可以认为是完全虚构的,因为同样是在曼施坦因的回忆录中可以看到:后来表明(即冬季风暴开始后),买飞蛾事实上丝毫没有想让第六集团军撤离斯大林格勒的意图。而在原文中买飞蛾并没有明确表明接受了第六集团军撤出斯大林格勒城的行动,这类“大致允许”一方面来自曼施坦因的一厢情愿(原文中“从希特勒赞同的态度来看”),另一方面则是在原文中直接使用“估计他接受了本集团军群的如下观点“,因此这段话似乎是不成立的。         
         

         因此这些描述就很有说道了,18:50的电报明确指出只按照冬季风暴的20-25km推进,剩下的交给基钦纳。并且本身第六集团军本身就握着第四军(29摩步:8辆长3,4辆短三,14辆长4和5门88炮)第八军(第16装甲师的第二装甲团:5辆长3,6辆长4),第51军(16装一部分和24装甲师共8辆长3,1辆短3,2辆75短3,2辆长4和2辆短4),第14装甲军(23辆长3,4辆短3,9辆长4,4辆短4),如果算上各类突击炮部队则总共总数可以达到97+35总数则为132辆能对苏军步兵和坦克构成严重威胁的自行反坦克炮,突击炮和坦克,哪怕只看胡贝麾下的14装甲军在12月17日其中也达到了44+25+5的规模(而值得注意的一点则是微波炉在原文中将其评价为约50辆坦克。)      相对比,12月21日57装甲军军长基钦纳手里握着的战备坦克数量(号主注:划重点是战备,22,23号第6装甲师战备比21号反而更多,详见文末注1*)则为第六装甲师(5辆长3,2辆短4,2辆长4,其余27辆坦克处于短修状态)17装甲师(18辆长3,6辆短3,9辆长4,3辆短4),23装甲师(5辆长3,3辆短3,2辆短75三,5辆长4,5辆短4),总数也不过65+27共92辆坦克,而在包围圈中的14装甲军光一支力量就达到了69辆坦克,为包围圈外在刚刚消灭沙普金骑兵军和沃里斯季机械化军的57装甲军的百分之75,因此所谓的“超过第六集团军能承受的压力自然就不攻而破了”,不论是从人员来看(基钦纳19日上报作战兵力为15666人(不全为前线所作战的步兵)),同时期第六集团军所评估的人数我则列下下方(集中于突围的各个单位,本表格不考虑12月26日后保卢斯加强的的额外兵力)

        本文估算的依据则来自德国人将战斗力等级分为“强”,“中强”,“中等”,“虚弱”,“耗尽”。虽然该评估不可避免地有主观性在其中,但这种直接根据营实际人数做出的评估,依然是具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与此同时则需要注意到的是,不论是苏军亦或是德军,在战场上必要且被动的投入已经被划为耗尽或虚弱的营是非常正常的,例如德军376步兵师在12月15日只拥有7个虚弱和1个耗尽的步兵营,但是他下辖的3个营加1部依然需要对峙苏联近卫51步兵师。     


        因此我们可以大致得出结论呢,14装甲军在12月17日本身就有一支庞大到7500人左右的可用战斗力量,虽然机动性就3摩而言并不算乐观。但是必须要注意的是在胡贝制定的解围计划中本身承担进攻主力的为14装甲师,而且29摩托化师可用人力和机动性都可以极大地弥补第三摩托化师的不足。     因此问题就很明确了,包围圈内的德军14装甲军拥有包围圈外75%的装甲力量和50%以上的步兵可用力量,那么答案就很明确了。所谓的必要时继续向南梅什科瓦河进攻对于此时的14装甲军而言一点也不过分,那么与此同时仅仅是将矛头停止在顿斯卡亚察理察河就显得更具有可实行性了。所以“所谓的超过第六集团军能力”直接不攻自破了。         
         

         

  在对比完包围圈内外德军部队的对比后,我们不妨看看阻挡两支集团军会和的苏军兵力构成(12月17日)

        当然需要注意的则是目前苏军并无部队同14装甲师对峙(14装并不在前线),因此如果将14装甲师所投入带来的权重算上则是。苏军则是以235独立坦克旅,234独立坦克团,近卫52步兵师,步兵96师,步兵293师,422步兵师,近卫15师,步兵143旅,76筑垒地域一部,机械化61旅兵力对抗德军14装甲军,因此双方在装甲上的对比则是(苏军以至多39+46+23,与此同时其中t34坦克根据编制大约在30%浮动,Kv坦克数据就更少了)108辆坦克对抗德军69辆坦克,考虑到德军这方长3,短4,长4,88炮对于苏军已装备的t34以及kv更不用说轻型坦克均是毁灭性打击,短三对抗苏军轻型装甲也并不费力。因此苏军在装甲力量上并没有优势甚至是劣势,考虑到数量上,真正的“主战”坦克T34的数量可能并不会高于全体苏军坦克的30%(由苏军此时的编制得出,独立坦克营,团中的t34坦克在30%左右),因此德军甚至在突破地带上达到了装甲力量的优势,

        如果将讨论范围衍生到步兵,那么结论似乎会更有趣,考虑到此时苏军同样疲惫不堪,并且在微波炉的斯城三部曲中提到苏军步兵师实力仅为40%-60%,即每个师为4500-5500人,那么如果将目光仅仅放在步兵营上那么可以此时苏军步兵师只拥有约为2700-2800左右的步兵作战力量,那么最后统计出的结论则是14000左右的苏联作战兵力,算上筑垒, 机械化也仅仅为此时德军前线能够投入的兵力2倍略多。但是再一次值得注意的则是即便1943年初苏军就发动指环力量都必须临时补充前线单位使得前线作战兵力能对德军达到1:3.化用微波炉的话则是:“如果兵力不能达到1:3,那么苏军最高统帅部并没有十足的自信取得战略上的的胜利”。注意这还仅仅只是防守情况下,如果让德军掌握了主动权,那么情况自然就会显得更加复杂,在作战地域投入1:2乃至1:3的兵力自然而然就会显得捉襟见肘。所以问题的答案就非常非常明显了,德军以强大的兵力可以轻而易举的摧毁苏联21,57集团军的防线,随后可以以庞大的兵力配合离他们不远的57装甲军共同向苏联近卫第2集团军发动进攻,那么苏联近卫第二集团军所面对的自然而然就不是一支57装甲军,而是腹背同时受到德军两支装甲军的夹击了。当然需要注意的则是近卫第二集团军直到12月20日才部署到位,而且他的防线方向是对抗德军57装甲军,而不是对抗德军14装甲军。因此可以预见的则是德军装甲部队对苏军近卫第二集团军几乎没有设防的后方展开强袭,同时 更需要注意的则是,士兵在困境下往往会因为求生欲和瞬间的希望而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所以近卫第二集团军将会不得不打一场没有准备之仗。

        同时在德军积极将14装甲军和57装甲军连接的同时,苏军自然而然会不得不削减在其他战线上的兵力,因此历史上所发生的苏军反攻例如“托尔莫辛战役“自然而然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那么第6,第23装甲师所受到的影响会少很多,自然而然也不会存在德军暂时停止解围进攻计划这种说法了。

        所以在兵力对比上德军占据极大的优势,同时曼施坦因多次进行呼吁要求保卢斯执行装甲军突围行动。保卢斯未能配合曼施坦因已经迅速执行突围命令只能显得他有多么软弱无能,因为德军恰恰能够冲出包围圈并且这一点假设失败也是由曼施坦因承担责任(并且该指令也是曼施坦因作为保卢斯上级下令的)。 

        在这一问题上,首先曼施坦因是给出了冬季风暴命令的,但是给不出霹雳行动指令(保卢斯和曼施坦因都无法给出)。从曼施坦因1942年12月19,18:00的电报中可以看出:”第六集团军应当尽快开始“冬季风暴”进攻行动,即保卢斯一直不愿意执行的14装甲军作进攻尝试。同时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保卢斯对于霹雳行为的态度,因为在12月19日的附件·7中已经明确说明“霹雳作战行动必须把紧随着冬季风暴行动实施”,如果保卢斯不愿意去完成冬季风暴中他应该实施的部分,那么他哪怕突围以后的距离也会大于他在完成14装甲军前进20-25km以后距离。那么问题就显得奇怪了,曼施坦因的规划是由冬季风暴转到霹雳,但是我们却忽视了保卢斯不执行冬季风暴让霹雳行动根本不可能。所以真正的问题从来都不是保卢斯不愿意发送突围指令(该问题在于买飞蛾),而是保卢斯不愿意执行冬季风暴中它应当前进的部分。让哪怕57装甲军和14装甲军的汇合都不可能,以至于让大量在后方的物资无法送入第六集团军手中,假设第六集团军拿到了这些物资,即便继续坚守交通线侧翼和城内都会显得轻松太多。

        同时还有一个小点则是:保卢斯还在情况2后面加入了“这种假设的前提是空运来足够的燃料和食物”。那么就使得整句话显得更奇怪了,如果保卢斯真的计划突围,那么他并不会要求由足够的燃料和食物,相反他只会尽早地尽快的实施霹雳行动以让第六集团军快速向南突围。在这一点上他将买飞蛾的“六集依靠空中补给”和里希特霍芬等人的“六集尽快突围”相融合,最后变成了一个四不像的解决方案,因为依靠燃料和补给本身就要依靠斯大林格勒内部的机场,那么又该如何实行全面整体的向南大撤退呢?

        与此同时在曼施坦因和保卢斯谁该谁不该下令突围令上自然而然也是有一些大小关联的。曼施坦因百分之114514都不可能下达突围指令(因为买飞蛾不批准),但是对于本质上接受买飞蛾指挥的保卢斯而言,他完全可以选择不听从买飞蛾不合理不合规的跨级指挥,并且忽略买飞蛾的”据守斯大林格勒指令“,随后他就可以按照他设想的方案二(虽然非常奇怪不排除有同时讨好曼和买飞蛾的心理在其中)并告诉曼施坦因随后开始执行全面突围。这并没有什么错误,保卢斯本来就不应该听取施密特关于逃离斯城就是死以承担买飞蛾意愿施加的压力。极端一点他完全按照施彭内克伯爵(施彭内克伯爵是直接触犯了11集团军曼施坦因的指挥才会落得这种下场,但是保卢斯触犯买飞蛾怎么看都比触犯上级都更有合法性),因此保卢斯只是为了迎合买飞蛾的意愿才会拒绝突围。

        以上这些才是保卢斯的责任,这并不在于命令的部署,只是在于一个集团军指挥官在危机时对于时局的判断以及是否能够认清买飞蛾的错误并去当逆行者(甚至它仅仅是在跟施密特,买飞蛾这种强硬又愚蠢的人作斗争)。但是保卢斯却心甘情愿的的为买飞蛾不合理也不合规的要求甚至只是意愿所买单。曼施坦因既然没有听取买飞蛾的不合理“守住斯大林格勒”的指令并且一直在主张突围,那么剩下的“买飞蛾不批准突围”自然而然就和他无关了。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曼施坦因此时并不会越级指挥部队,他不能直接要求六集马上向南开进,因此上文中的“如果,那么”假设就直接破产了,他是否抗命下达在整个战役中一点也不重要,因为即使他抗命了以保卢斯的性格依然会牢牢坚持自己的不突围作风(从冬季风暴中保卢斯拒绝14装甲军行动就可以看出)。

        还有补充一个非常有趣的知识点,曼施坦因在解救第六集团军时喊出了著名的“我会救出第六集团军”,随后胡贝在拯救施特莫尔曼集群时则喊出了“我,胡贝会救你们出来”,两者最大的不同或许就是包围圈内部队是否配合以及规划路线是否合理了吧。

       后面这些我无意反驳,只想用一段话说明:

        后文中关于第六集团军是否能作为一支野战力量存在根本就不重要,就像没有人会质疑胡贝口袋第一装甲集团军突围是否合理。如果认为包围圈里的部队在包围圈内能发挥更大作用,那么想必41年包围圈中的苏军。与此同时没有必要过分质疑“资深人员”,如果买飞蛾么做的是合理的,当初反驳他并要求它允许突围的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第四航空队指挥官里希特霍芬,第四装甲集团军指挥官霍特,B集团军群指挥官魏克斯又算什么呢?**

         
   所以最后的最后我希望看到想要讨论的朋友先不着急,先看完我所写的这一部分再讨论。先阅读对面的观点再表达自己的观点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


*号主注1:还有一份报告显示第6装甲师即使在多日后的12月22日,保有坦克数字比21日雄厚,达9辆短三,15辆长三,7辆长四。长管子数量不算少!而且此表格没计算二号和指挥坦克。而根据引用NARA的冬季风暴一书中,23日第6装甲师的战备坦克甚至恢复到了31辆三号和10辆四号(绝大多数是长管)而且21日后各个装甲师的坦克数字都不存在二号的上报,并不是没有战备的二号而是没上报。

**号主注:蔡茨勒是买飞蛾提起来的陆军总参谋长,之前的哈尔德,日后古德里安坐的位置;里希特霍芬也是空军老将了;第四装甲集团军指挥官霍特一直在顿河战区,斯大林格勒南边打,他是前线指挥官。而且也是德军装甲将领中的佼佼者。B集团军群是被围前顿河战区的指挥部,人家魏克斯就是保卢斯上级。但是买飞蛾是个在顶上遥控的。



【折戟顿河】再谈斯大林格勒突围可行性:第14,57装甲军与近卫第二集团军实力对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