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隐私
上周,知识库整理了张一鸣的一些访谈和演讲,发现对于算法应用的理解,还是要看创始人的“初心”。

现在一提算法,总是说它给人制造了信息茧房,只会推你感兴趣的内容,让人世界越来越小,越来越短视,感受不到更大世界的美好。
真是这样吗?
张一鸣做今日头条和王兴做美团不一样。
王兴做美团,是用了四纵三横的理论,找到一个还没人做的社区团购,扎进去创业了。
张一鸣做头条,是源自他本人就是重度信息需求者,但是一片红海的资讯平台,并不能满足他这个需求,于是自己组团队去开发头条,做一个“你关心的,才是头条”,根据个人兴趣、而非主编价值倾向去做信息分发平台,而非信息创作平台。
持续推荐个人感兴趣的内容,这只是算法的一部分,算法还对用户兴趣做了泛化,比如多个用户喜欢同一类型,但是A用户和B用户有不同的喜好,算法就会尝试推荐A用户的爱好给B用户,也就不至于出现“刷来刷去都是我熟悉的内容”这种情况,而是会推荐一些陌生、但可能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即便现在有很多平台都在做算法推荐,但没有平台比字节系做得好。
做自媒体的,基本对算法那一套都比较熟悉:
创作者发布的内容,会根据场景、领域、时间、年龄等因素分发到有相应标签的人群面前。
对于平台来说,获取用户信息越多,算法推荐的就越准确。
但这个信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属于“隐私”的范畴,是不愿意被窥视的。
比如通讯录,现在不管是什么软件,只要你注册进去,他就会想办法拿你通讯录信息,然后给你推荐好友,有些流氓平台干脆就提醒你不给通讯录授权就不让你用这个软件,更流氓的是即便你点了拒绝,他也会后台偷拿你通讯录。
从我常用的这些软件来看,字节系对于通讯录的获取比较克制,你拒绝了,他就不再要了,甚至你可以关掉“把我推荐给可能认识的人”这种功能。
快手、小红书不一样。
他们是你把所有权限都关了,他也照样给你推荐可能认识的人。
是偷通讯录了吗?
不是,是他获取了你认识的人的通讯录,你不想认识他,但是他想认识你。
这事有多离谱呢,我注册小红书,一条内容没发,先涨了十几个粉,点进去一看,嘿,全认识,都是有我手机号的人或者加了我这个手机号微信的好友。
拼多多就更离谱了,直接拉你微信好友列表,反复告诉你“他在XX等你,快来体验我们新功能吧”。
微信读书这一点也不太好,我可以设置隐藏自己信息、拒绝读取好友列表,但是一旦好友设置了允许查看好友列表,我的设置等于无效,好在还可以自定义昵称头像不被认出来。
而且,我发现小红书和快手的算法推荐和抖音确实很不一样。
快手是你持续搜索浏览某类视频以后,就反复给你推荐这一类视频,泛化能力很差,但也算中规中矩,研究同行很方便。
小红书是位置信息影响权重很大,有多大呢,同一WiFi下,多个设备浏览不同类型内容,一旦某一个设备开始集中看某一类型内容,其他设备会在一天之内反复推这个设备看过的内容。
从我多次看到相似内容来看,粗略估计,这个比例能占到四分之三,也就是说,我在一个设备上看过的四条A领域内容,在另外关注B领域的设备上,大约会看到其中三条。
所以,如果你刷小红书的时候发现了自己之前完全没关注过的内容,很有可能是你的室友、同事在关注。
站在营销的角度来说,有效利用算法,能降低营销成本。
比如获取通讯录这一点,基于这个特性,有些营销团队就把客户信息导入到了通讯录,增大被精准用户看到自己产品的概率。
站在用户的角度来说,合理利用算法,能更好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你可以不停地“调教”算法,直到他可以给你推荐你需要的东西,我就调教了三个抖音号,一个主娱乐,一个主学习,一个主观察同行。
但这个有时候需要对抗人性,想学习的时候冒出来条娱乐视频,明明想看,却要强忍着点不感兴趣,也挺难的。
至于隐私信息,我是能不授权的就不授权,非要我授权的,尽量给假信息扰乱判断,比如不同平台填不同生日、不同籍贯、不同年龄,通讯录姓名不用外人能看懂的记录方式。
人发明工具是拿来用的,不是为了去给工具当素材的,用好工具,事半功倍,被工具用,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