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我有个表妹,比我小一点,还在上初中。除却八九岁一起玩闹的印象,就只剩下家长口中的“脾气怪”“抑郁症”“不务正业”了。或许旁人眼中是她的性格孤僻,可我却并不觉得,只是我的家庭太和谐了,对于她的成长环境我只能表示同情。 我们没有联系方式,直至今天才有了微信。像印证她性格孤僻一般,她今天如同参加其他所有宴会一样,没有准时到场。我的姑姑她的妈妈,走进包间便大声地说“人家今天和朋友去万达逛街了,一会儿再来”那个语气,像是自豪又像是阴阳怪气,我听着很不是滋味。她走过来坐在我旁边,低声和我说“她不是单纯的去玩,是去挣钱了,陪别人逛街”我愣了愣,问道“cos委托?”“啊,对对对,说是可以找到更多的同好”她把同好说得很重,似乎我听不懂似的。我没有说话,拿起了水杯。“你要好好影响你的妹妹,你成绩那么好,她一天到晚就想搞什么cos,都不想学习了”看吧,就像是这样,既看不上我成绩好,又讽刺表妹成绩的不好;既大肆宣扬她在玩cos,背地里又不支持。“她有抑郁症你知道吧”说得更小声了,像是我帮助她的筹码。 我找姑姑要了她的微信。通过时她还在出租上。说着她不独立不亲近家长,可真真正正应当家长做到的像接她到场这样的事姑姑也做不到,所以对于她的任何负面的评价我都不敢苟同。 她看到我的头像,很亲热地问我是不是玩乙游,我和她聊了几句,让她到时给我发信息,我下去接她。我其实不觉得她有抑郁症,因为甚至连我,很乐观自信的人那个时候都会跟风矫情觉得自己抑郁了。整场聚会我们聊了一会儿,聊到她的推,她的列表,她参加的团建,我也把我旅行时的照片翻给她看。范围很广,我却刻意避开成绩。 她的不幸在于成绩不好,家长谈及时永远被我压一头;她的幸运在于成绩不好,可以随心的做她想做的。这样就够了,没有必要将一个活得好好的人踹进她不擅长的领域。如果一定要我帮助她,我会告诉她妈妈,她可以去美术班,因为她更擅长,也更喜欢。学习说到底也只是一个出路,美术也是。 她要提前离场,姑姑陪着一起离开了。站在门口,奶奶拉着她不停低声叮嘱着,我听不见说的什么,可完全知道奶奶会说什么。她被挡在几个人身后,大家挥着手告别,我象征性的抬起手,想着她可能就是像以往一样点点头便走了。 可是她伸着头望了望,看到我,笑了笑,踮起脚,将手高高举起,向我挥舞着,比任何没有抑郁,任何善于社交的人都要热情。我被她的目光烫到了,眼神变得躲闪,局促地又挥了挥手。她终于走了。 所以,怎么能叫她性格孤僻呢?她明明也是有感情的人。姑姑那些假意的关心营造了一个她不领情的假象。从始至终似乎根本没有人愿意去了解她,可最后的罪名又被扣在了她头上。 那些评价,被粉饰的评价,在我这里一条一条消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