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火箭与炸弹——东西方空中近接支援差异

2020-08-23 12:24 作者:冰封之龙  | 我要投稿

在十年前的军事演习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中国各种战斗机对地面扫射火箭弹的壮观景象。然而,我军的战术飞机用炸弹对敌方机动目标进行空袭的训练镜头却少之又少,这是什么原因呢?

苏27使用火箭弹对地面进行支援

要想解释这个原因,就得从中国的师傅——苏联空军的战术选择说起。今天,就让我们看一下,从二战以来,以苏联为主的东方阵营和以欧美为主的西方阵营在空中近接支援发展差异。

在这先进行说明:

1、近接支援指的是航空兵对于敌方前线突击队列、后勤队列、前线阵地、火炮阵地进行的近距离火力支援,不涉及攻击敌方战略设施;

2、本文只涉及固定翼攻击机,武装直升机不列入讨论。

西方:侧重于炸弹空袭的空中近接支援模式

一战之后,各国的航空工业突飞猛进,无论是飞机的装载能力还是速度都快了很多,这就让飞机能够携带更多武器和装甲参加对地面一线目标的支援作战。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于高空水平轰炸机瞄准具昂贵,且不易击中地面/海面高速机动目标,所以世界各国都将俯冲轰炸机作为发展重点,德国人甚至提出“所有的轰炸机都能够进行俯冲轰炸”的奇葩要求。相比于水平轰炸机,俯冲轰炸机机动性更好,装备有前射机炮,既可以压制敌方的高射炮火,又可以在面对敌方战斗机时有一定的自卫能力。而且最为关键的是,在大角度俯冲投弹时,炸弹会沿着当前俯冲线飞向敌军,这就让原本用于机炮的瞄准系统可以用来引导炸弹,大幅降低了飞机瞄准器的成本,也让飞行员——尤其是战斗机飞行员训练难度得以下降,不再需要记忆和查阅厚厚的轰炸表(二战至70年代水平轰炸机的投弹手册,如同火炮的射表一样,指示各个高度、速度和风力下投弹提前量,战后第一代计算机很多都是用于计算这个表格)。所以二战初期,除了苏联以外,大部分欧洲国家都在对地支援战斗中运用了俯冲轰炸机,而这些俯冲轰炸机里,自然以德国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的历史最为耀眼。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预演——西班牙内战中,德国“秃鹰军团”的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第一次亮相,从此拉开了斯图卡轰炸机在二战的辉煌历史。

炸弹支援流鼻祖——德国空军:

JU-87斯图卡轰炸中队正在接近目标

JU-87轰炸机前期最有名的型号是参加过法国战役和不列颠战役的JU-87B2型。它空重3.2吨,使用一台1200马力活塞发动机,最大起飞重量5吨,可以挂载1枚250千克炸弹或者4枚50千克炸弹飞行500公里。从数据上JU-87和同时代飞机并无出彩之处,但是出色的战术指挥和大量飞行王牌让它前期所向披靡。在巴巴罗萨6个月的战斗中,JU-87一共仅损失152架,其中战绩最好的StG 77(第77斯图卡联队)只战损25架(另4架毁于机械事故),击毁了2,401各型汽车和装甲车, 234辆坦克, 92个炮兵阵地和 21列火车,甚至在1941年12月莫斯科城下的败退中,77联队就击毁了420辆汽车和23辆坦克,极大的迟滞了苏联的反击,让中央集团军群避免被苏军合围的结局(当然,根据朱可夫的回忆录,1941-1942年初的反击作战时苏联奇缺弹药,一门76mm火炮一夜平均只能发射2枚炮弹,这才是苏联无法取得更大战果的首要因素)。

虽然JU-87挂弹并不多,但是飞行员仍然用它广泛的迎战坦克部队,汉斯·鲁德尔作为唯一荣获黄金双剑像树叶骑士勋章的德军军人,从始至终一直使用斯图卡,击毁了500辆坦克,据他回忆对抗苏联T-34式,只需要绕到它的背后,对准缺乏保护的发动机散热口猛烈扫射,然后拉起时补1枚炸弹就可以击毁它。这种战术德国人一直用到库尔斯克战役时期,在这次战役中,斯图卡部队疯狂攻击苏联的钢铁洪流,使用配备大口径机炮的JU87G“大炮鸟”和新的集束炸弹(绰号恶魔之卵)重创了很多苏联部队,曾经在密集的空袭中把苏联第11近卫集团军炸的仅剩下33辆坦克(1943.7.20)。但是斯图卡部队在苏联强烈的高射炮火和占据数量优势的空军迎战下也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第77斯图卡联队在库尔斯克一个月内就折损了24架飞机,相当于他们在巴巴罗萨半年的损失量,整个库尔斯克战役后德国仅存184架能用的斯图卡轰炸机,还折损了8名荣获骑士勋章的王牌飞行员。此后由于王牌损失殆尽,德国本土遭受美英密集空袭,斯图卡的生产大幅下降,飞行员也从优先选拔斯图卡飞行员转为防空战斗机飞行员,斯图卡的辉煌便不复存在了。

发扬光大——美国空军的炸弹近接支援

由于领受到了德国二战优秀的空中支援能力,美国从二战开始就非常重视空军的对地面支援。在进入喷气机时代后,美国一直重视近接支援飞机的建设。不过,由于冷战之初美苏狂热的核武器思维,第一代喷气式攻击机几乎都是核武投送机,并不擅长使用常规武器空袭敌人,也没有装甲。因此美国越南战争中只能以F-4鬼怪多用途战斗机、F-105战斗轰炸机支援地面的作战,面对高射炮火损失惨重。据统计,美国在越南战争中折损了700架F-4鬼怪和近400架F-105,绝大部分毁于高射炮(被米格和S-75导弹击落合计不超过200)。

满载M117第一代低阻力炸弹的F-105

不过,由于美国飞机强大的负载能力,一架F-4鬼怪通常可以携带12枚500磅炸弹,极限可以负载24枚500磅炸弹,一架战斗机就能够给地面带来毁灭性的破坏。在配备了云爆弹、集束炸弹之后,美国战术飞机对于地面目标打击效能大幅提高,尤其是集束炸弹对于装甲部队的破坏力非常可观,所以美国从越战之后都广泛使用集束炸弹空袭敌方装甲集群。

A-10攻击机是美国70年代以来广泛使用的前线攻击机

由于越战中各种非专业攻击机对于支援陆军战术任务效果不好,美国决定研发新的专职攻击机,这就是著名的A-10雷公攻击机。A-10空载11.3吨,满载21.3吨,它的名称继承二战著名的P-47式战斗轰炸机,和P-47一样有着猛烈的机炮火力(GAU-8复仇者机关炮,可以使用贫铀弹摧毁500米外69mm的钢板,备弹1174发)和厚重的装甲(座舱等核心区域可以抵御苏联ZSU-23-4的射击)及强大的负载能力。A-10允许携带最多8枚AGM-65空对地导弹和2枚AIM-9格斗导弹,也可以挂18枚500磅炸弹、集束炸弹或火箭巢。在战术使用上,它可以对敌方坦克纵队展开疯狂的集束炸弹和导弹空袭,还能够顶着ZSU-23的火力给坦克逐个开瓢。在海湾战争中,A-10出击8100架次,发射了美军90%的AGM-65空对地导弹,击毁了900辆坦克,2000辆军车和1200门火炮,仅有4架被防空导弹击落,2架飞机落地后因受损严重放弃维修。而且最为重要的是,A-10可以在野战环境就地维修,使得妥善率高达95.7%。由于皮实耐操并且武器非常多元化,A-10一直在美军服役至今,迄今没有任何替换计划。

纵观德国——美国的近接支援战术,我们能够发现他们二者都并不常使用火箭弹(尽管有相关技术储备),而是侧重于飞机领空扫射和炸弹轰炸。导致这个原因有多种,第一是他们飞行员的平均飞行时长比东方阵营长,手法熟练,能够发挥平台的最大效能;第二就是炸弹(包括集束炸弹)空袭能够对敌方装甲车辆造成不可恢复的破坏(因为炸弹威力远高于火箭弹,能够造成车体彻底损毁)。当然,这种情况下伤亡率也不可避免,因为这种战术要求飞机接近到相当近的距离,所以现在美国飞机越来越多习惯于在较远射程发射空地导弹了。

东方:侧重于火箭弹支援的近接支援模式

苏联对火箭弹的兴趣可以追溯到西班牙战争以前。由于苏联人热衷在进入敌人射程外解决敌人,所以苏联对于机载火箭的兴趣一直很高,最开始火箭是被设计用于空战而不是对地的。在诺门罕战役里,苏联在补充了I-16战斗机后,逐步夺回制空权,在战斗中I-16的RS-82 82mm火箭弹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39年8月20日,苏联上尉Zvonarev用一枚RS-82火箭弹在1公里外摧毁了一架九七式战斗机,这个距离远超当时机枪的400-600米,让日本人惊呼“老毛子把76mm炮搬上飞机”了。此后日军便不敢肆无忌惮挑衅苏联空军,为苏军8月末彻底合围日本军队埋下了伏笔。

RS-82,以现在视角看相当简陋,但确实是二战最成功的火箭弹,稍加改动就在地面上作为“喀秋莎”火箭炮的火箭弹使用

由于RS-82和更大的RS-132本来是机载空对空火箭弹,因此它被设计兼容战斗机机枪瞄准镜。而这一个设计却让苏联敏锐的瞅到了它潜在的价值:如果对地近接支援战斗机也用火箭弹的话,就可以舍去危险而耗时很长的俯冲轰炸训练,只需要基本的战斗机飞行训练即可执行对敌空袭。这一点为苏联二战IL-2攻击机的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IL-2飞机主武器就是机炮和RS-82/132火箭弹(最大可以携带24枚),飞行员不需要像JU87一样训练俯冲轰炸即可上战场,也不需要飞机加装复杂的减速板等设备,所以这导致IL-2成为了历史上生产最多的攻击机,为苏军最后击败德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斯大林曾经盛赞:“IL-2如同黑面包和空气一样对苏军不可或缺”,甚至在莫斯科战役的危难关头时,强行停止MIG-3战斗机生产,以腾出所有的发动机产能交给IL-2攻击机。在苏联奇缺坦克的1941年,IL-2几乎是唯一能够阻止德军推进的武器。

IL-2攻击机,累计产量高达36183架

由于苏联大清洗损失了大量优秀的飞行员,苏联在整个二战都受制于飞行员素质低劣的困境。但由于IL-2驾驶容易,及拥有火箭弹和机关炮共用瞄准镜的优势,使得IL-2在新兵手中仍然是德国人的致命杀手。在1941年,苏联为了规避新兵缺乏训练的问题,创造性使用了“飞机集群扫射”的战术,一队IL-2结成4-12架的密集编队,在经验丰富的队长引领下采用50米超低空接敌,以避免缺乏装甲的腹面遭遇德国战斗机的扫射;在冲到敌人车队时,全队一起对准目标,由队长测距后发射机炮和火箭弹,对敌方进行“火力覆盖”,然后整队飞离,绕一圈后再次对残兵败将猛烈扫射剩余的弹药,之后打道回府。某种程度上这种技术和美国发明的“集群轰炸”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既防止了新手成为德国王牌手中徒手可得的战绩,又充分发挥了火箭弹密集齐射对于敌方行军纵队的破坏力。在整个苏德战争中,IL-2对缺乏装甲和防空的敌方补给车队、火车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对轻步兵更是如同收割机一样恐怖,在德军得到了“黑色死神”的名号。

但火箭弹攻击也不是完美无缺,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火箭弹精度和威力比起俯冲轰炸都不理想。以二战最多的RS-82火箭弹为例,它重达6.8千克,装药360克(略多于德国M24手榴弹),破片杀伤半径7米(相当于中国装有钢珠的82-2全塑无柄手榴弹),射程6.2公里,但圆概率误差高达16个密位;就算是RS-132火箭弹,其装药量也仅有900克,不及1枚82迫击炮弹。因此在二战后统计,500米外对准德国移动中的坦克攻击的RS-82/132火箭弹命中率仅有1%,对于坦克编队命中率也只有3.7%,远低于熟练的俯冲轰炸机飞行员,这也导致了战争中有大量的误判,如苏联宣称在库尔斯克战役中用IL-2在两小时内击毁了德国第三装甲师的270辆坦克和2000人,但其实该师战前就只有90辆坦克,战役结束后还有41辆坦克,德国在整个库尔斯克也只损失了323辆坦克(永久性损失),其中98%毁于坦克和反坦克炮。产生如此夸张误判的原因如果不算宣传机器的功劳的话,就是因为火箭弹壮观齐射产生的火球让大家以为敌人已被“摧毁”,同时几个集群一起空袭导致大家都愿意把战果累积到自己的头上,因此如果这个90辆坦克的纵队在推进中被3波苏联IL-2轰炸,那么3波飞行员看到德国整个纵队被覆盖后就以为自己一口气吃了90辆坦克,然后90*3=270,事实上该次空袭造成真正减员几乎为0。因此二战中苏联其实IL-2对后期坦克的杀伤非常有限,为此还配备了PTAB炸弹,不过后来德国坦克减少,因此也基本上没有它大展身手的机会。但尽管如此,IL-2对于非重型装甲以外的目标杀伤效果还是非常可观的。

PTAB减速炸弹,重达2.5千克,拥有1.5千克的破甲战斗部,投下后在尾翼引导下转为垂直下落,砸到坦克顶部即爆炸,也是现代集束炸弹的始祖之一

二战后,苏联仍然重视火箭弹的发展。某种程度上,由于苏联战术飞机过于依赖于火箭弹,而导致苏联战术飞机低阻力炸弹推广速度很慢。但由于火箭弹易于训练,适合年飞行时间不多的国家训练,因此苏联(及中国在内受到苏联影响的国家)仍然广泛配备大量的火箭弹。

苏联的攻击机也广泛使用火箭弹。1970年代,苏联研发了苏25攻击机,作为自己的前线支援飞机,其最主要的武器就是S5 57MM和S8 80mm火箭弹。

苏25挂载S5火箭弹

苏25攻击机空重9.8吨,满载19.3吨,可以使用最多4.4吨外挂弹药,整体和A-10位于同一量级。它主武器是一门30mm GSH-30-2双管机炮,但和A-10高达1174发备弹不同,它只有250发备弹,可见苏25并不以机炮为主火力,这也体现在美俄的武装直升机上(美国AH-64有1130发30mm机关炮弹,但俄罗斯KA-52只有340发)。除了装甲和A-10接近外,苏25的皮实耐操和A-10也有的一拼。阿富汗战争中,仅50架苏25就执行了60000次空中支援,其中每一架飞机平均每年都会出动360架次。而且该飞机发动机被设计为多燃料发动机,允许使用航空煤油、汽油、柴油乃至于重油和烹饪废油发动,使得它在苏联解体后仍然奋战至今。

不过,虽然从机载航电上苏25也可使用KAB系列激光制导炸弹、KH-23/25/29空地导弹,但是苏联时代由于电子工业不发达,制导弹药产量不大并且质量不太可靠,因此阿富汗战争、第一次车臣战争中,苏25主要还是S-5,S-8,S-24火箭弹,辅之以FAB系列炸弹,仅有2.3%的弹药是制导武器(其中阿富汗战争仅发射了139枚制导武器)。在阿富汗时期,一共损失了21架苏25(9架在地面被游击队偷袭机场时炸毁),1994-1996年间,苏25被12.7mm高射机枪、ZSU-23-4、ZSU23-2高射炮和针式防空导弹各自击落一次。

中国:师承苏联的近接支援战法

中国由于空军是苏联一手援建的,所以中国空军也不可避免受到了苏联空军的影响。在1960年代,中国以苏联米格19飞机改装成了强5攻击机,这也是世界上仅有的几次将原设计为机头进气改为两侧进气的特例(其他几个也都是中国完成的,如歼8改为歼8-II,歼7改成机腹进气(仅有原型机,未量产)),也是世界罕见的超音速强击机(A-10和苏25都是亚音速)。

21世纪的强5,已经能够使用精确制导武器,但由于飞机发动机寿命过短(仅200小时),因此在军改后全面退役

强5空重6.4吨,满载11.8吨,最大可以负载2吨弹药。由于航程较短,强5(以及原型歼6)重载挂点通常都得拿来挂副油箱,因此强5为了适应较少的挂载能力,一般主要使用火箭弹对地面执行支援任务。不过,随着改革开放后国内和欧洲合作,中国很多飞机换装了现代化的作战系统和瞄准镜,使得强5后期型也能够使用无制导炸弹和制导武器。

强5装备展示,可见摆在第二排的多种火箭弹(57mm。90mm,130mm)它们也是强5最主要的武器

新时代的发展——近接支援向着“无人化”、“防区外打击”发展

无论是炸弹凌空轰炸,还是火箭弹弹幕射击,在时间迈入21世纪后,都有些力不从心。其最大的挑战就是伴随防空系统的日趋成熟。在传统战法中,为了精确命中行进间的坦克,轰炸机需要临空投弹,但这样也给35mm自行高射炮、30mm铠甲高射炮开火反击的时间;苏联式的火箭发射虽然距离可以拉开,但传统的无制导火箭弹精度和威力都不理想,无法对目前高度机械化的现代国家军队进行有效杀伤。因此从海湾战争开始,近接支援的主要形态已经开始向着“远程、精确制导”发展,可以携带远程防区外杀伤武器的多用途战斗机日趋主流,也只有在面对无力反抗的敌人时,A-10和SU-25才能酣畅淋漓对其进行扫射。

F-35投放JDAM。随着电子技术的突破,传统飞机的功能区分日趋模糊,同时高性能远程武器的廉价化,也让“精确制导”不那么可望不可即

在进入21世纪后,为了保护贵重的飞行员和飞机资源,大国们已经在思考在大规模实战中如何降低近接支援的损耗。第一个方法就是上文的多用途飞机发射低价格制导武器,但由于JDAM速度较慢,而多用途飞机价格高、不能在前线机场配备,所以该方法只适合进攻发起之前对敌方屯兵站和固定设施进行打击;第二个办法就是广泛使用无人机替代有人飞机,因为无人机成本较低,配合隐形技术后可以安全杀入战场,对敌方展开有效的近接支援。

未来如攻击11这样的隐形无人攻击机会是执行深入敌后偷袭和前线近接支援的利器


火箭与炸弹——东西方空中近接支援差异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