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想中的反黑恶小说
《教父》告诉我们贪婪会毁灭一切美好,《水浒》告诉我们妥协得不到真正的和平,这些作品好就好在,既告诉我们罪恶如何滋长,以及罪恶为何必将被清算,前者起于社会不公,后者源于犯罪者们的狂妄、贪婪与自私,最终必然毁灭。没有压迫而犯下罪行的是神话中绝对邪恶的魔鬼,现实中只有神智不清的人才会如此。没有狂妄、贪婪与自私却依然犯罪的人是传说中的侠客,是绝对的正派人物,是关羽、斯巴达克斯那样的伟人。
然而,最近大火的《狂飙》却在这两方面出了问题,其一,为什么二十多年以来法制越来越完善,公众越来越高,经济越来越好,科技越来越发达。为什么法制逐步完善时,剧中的黑恶势力却越来越壮大?为什么在网络与手机普及后,黑恶势力和二十年前一样猖狂?为什么人们有了更好的教育和经济水平,却依然无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我这样修改一下,你们看行不行:
1.随着法制逐步完善,近年来黑恶势力经营的业务接连遭受冲击,已经挣够钱的黑恶上层渴望套现洗白套现,而没有满足的黑恶下层忙着努力挣钱,双方互相掣肘,人人自危。
2.因为网络技术进步,黑恶组织越来越低调,根本不敢在光天化日下作恶,因为一旦被发现,恐慌的民众就会召唤来他们信得过的执法者将消灭罪恶。
3.随着教育和经济水平提升,越来越多的京海人摆脱了黑恶势力的控制,正直而有能力的公务员越来越多,民众的道德水平和影响力越来越大。安欣会结识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战友,会收获友情和爱情的治愈,走出低谷。
接下来就是英雄、罪人和民众形象的问题。
请问一句,京海二十年来民众怎样变化?
二十年过去了,民众依然不相信公务员,甚至不信任指导组。二十年前京海人不改反抗小龙小虎这样的小流氓,二十年后,卖鱼的小贩说自己要成为高启强。莽村案时民众只会被报导和评论带节奏,到二十年后也基本没帮上指导组什么忙。
现在的网民是什么样?基本都上过高中,其中一半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出了问题总有一小部分人问:真的吗?为什么?只有这些问题吗?还是让子弹飞一会儿。
我不相信建工和莽村的谎言能经得往网民们的推敲,只要有一次反转,人们就会检查所有疑点,提出许多阴谋论的假设,传出或真或假的流言。然后吸引来专业人士分析梳理,莽村违反流程赶在拆迁前施工的事根本瞒不住,迟早会引来调查组。
而受害者们的表现也不好,被黑恶势力迫害的人岂止黄瑶一家,怎么扳倒高启强要依靠一个小小孤儿的微薄力量?怎么莽村人被杀,只有一个神经病在村民拱火下为父报仇?这一村的懦夫对得起莽村的莽字吗?难道他们维护权益难道只会选择非法手段吗?二十年了,总有人会怀着壮志有所成就,有的人会暗中搜集证据准备反击,有的人会在自己的领域积蓄力量改变风气,有的人会生死看淡见义勇为,有的人会为官清正造福一方。而不是没有安欣和指导组就只会摆烂等死的待宰羔羊,不是等着骑士和侠客拯救的愚昧中世纪民众,既然一个卖鱼的能成为高启强,那么以京海之大出一些平凡的英雄不过分吧?既然黄瑶一个小孤儿可以完成绝杀,那有一定文化和能力的普通民众用合法手段干掉黑恶势力的几个头目不过分吧?古代都知道:人亦有命,天下为公。即便是暴君也很少见威胁所有民众的情况,何况还没有掌控一切的黑恶势力?《教父》中再嚣张的美国四五十年代黑帮也害怕打死警察,不敢把任何人逼上绝路,不敢没有缘由杀害无辜者。怎么刑警陆寒会在21世纪失踪而没有立案?怎么会有黑恶势力为了讨债抽别人血还敢放走?难道警察和民众不会人人自危采取行动?
民众形象和英雄形象问题不可分割,陆寒和安欣都是道德完人,没有根基的陆寒被害,有靠山的安欣幸存,什么意思?为什么英雄会如此孤独凄凉地度过二十年?为什么他不敢拥抱爱情?好人就该被人拿枪指着?好人就该没有朋友?我相信,总有人知道他的理想(李响?),总有人愿意与他合作,总有人能被他拯救,也总有人能拯救他。
安欣曾问黄瑶:你为什么不来找我?这说明他想要战友,也坚信自己能帮助黄瑶。二十年了,英雄总应该从黑暗中救出许多人,也会有许多人帮助英雄。英雄的动力应该是民众的支持,朋友的帮助,而不只是一腔孤愤,不只是道德感。没有几个人能成为安欣那样完美而强大的英雄,但我们应该告诉大家,不完美也能成功,不强大也能生存。李响和陆寒应该轰炸烈烈地牺牲,应该给予敌人重创,而不是孤独地负重前行,在绝望中被黑暗抹杀。英雄的结局,要么功败垂成,以嵇待中血清正天下风气,要么功成名就,度过充实的人生,让人发自内心地羡慕。英雄的调子应该是雅俗共赏,而不是曲高和寡,很难做到。
最符合我审美,也最相对接地气的英雄是保尔·柯察金,他有许多缺点,也受过许多苦难,但却激励了无数人。因为他有同志,生活在他认为的理想社会,即使是最没有地位的囚犯看了这本书之后也知道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如果我是囚犯,我宁可在苏联(不是苏修)的监狱里和狱警一起啃土豆,也不愿在美国的私立监狱里被资本家和牢头欺压。前者能把鬼变成人,后者能把人变成鬼。而《狂飙》中除了安欣,几乎所有主角都被迫违心犯下罪行在道德层面上变成鬼,或者是死于非命在神学层面上变成鬼,这不就成《骆驼祥子》了吗?
在主旨上,电视剧版《狂飙》没有突出表现黑恶势力覆灭的真正原因,比如狂妄、贪婪和自私。但在小说版,高启强为了脱罪逼死了弟弟,很好地体现了贪婪会使人丧失人性的,这样的人自然不会善待非亲生的儿女,自然会发生父子反目,败于孤儿之手的情节。而黑帮成员渴望洗白和保护伞希望控制工具人更是说明了涉黑容易洗白难,结果东窗事发时他们依然为了门户私计自相残杀。我希望影视作品能表现出恶人们无法逃离破灭的宿命而绝望挣扎,而不是许多年高枕无忧还过着好日子。只有揭示出黑恶必然败亡的内因,才能有效震慑潜在的模仿者,而不是轻描淡写,甚至粉饰美化。
总结,这部剧中对惩恶的表现差点意思,但问题在于一点没扬善,没几个人能成为安欣,更没几个人愿意成为安欣,最重要的是,没几个人羡慕安欣。我们需要英雄,但不是超级英雄,无论是好莱坞的超能力还是东方的完美道德都不是英雄的成功之处。英雄之所以会成功,是人们会接受他、帮助他并且成为他,他不需要完美,因为普通并不是卑微的借囗,我们希望世界的每处都拥有光彩,而不是让聚光灯只对准那些偶像。
注:第一次写文艺批评,对电视剧这种形式不甚了解,希望大家也批评一下我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