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0年前,襄阳城的非典型青年——孟浩然
盛唐诗坛
布衣孟浩然(二)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01
1300年前的襄阳古城,有着我们想象不到的繁华和气派。
传说中为伏羲死后化身而成的岘山,从东到西环抱着它,北面隔着汉江与樊城两两相望。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及周长约七公里的雄伟城墙,让它成为名副其实的“铁打的襄阳”。金庸先生一生遥慕襄阳,在他的小说里襄阳城出现了260次,宅男心中“永远的小仙女”郭襄,就是因为出生在襄阳而具此姓名。
从汉朝开始,襄阳就是一座安全感满满的城市。
经过历代修整的襄阳城城墙,高达10米,最宽处达10米;六座城门守着四方门户;每座城门外又有瓮城也叫屯兵城,东、南、西三门的瓮城外另有子城,瓮城、子城外各设吊桥;城下环以护城河,平均宽度180米,最宽处250米。如此层层防护的襄阳城,说是固若金汤也不为过。
02
历史上的襄阳也的确是一座神奇的英雄城市。
1206年,韩侂胄主导的“开禧北伐”失利,金军分九路反攻南宋,二十万金军围攻襄阳。时任京西北路招抚使的赵淳以一万兵力固守襄阳,足足抵抗了金军三个月。
之后的1235年、1243年、1257年和1267年,灭掉了金国的蒙古人挥师南下,对长江中游的枢纽——襄阳城发起了四次围攻。前三次,蒙古大军不是折损主帅,就是可汗暴毙。1267年,蒙古大军第四次围攻襄阳,切断了南宋军队的数次救援。6年之后,襄阳守将吕文焕在粮尽弹绝的情况下,才被迫开城投降。
03
除了满满的安全感,襄阳城的“绝世美貌”也让世人心折。它依山傍水,六门城楼高耸,四方角楼稳峙,高墙飞檐,青砖苍苍,雄伟之外别有一番历史的厚重感。城墙下的护城河终年水波潋滟,俨若平湖。
一边是壮丽和阳刚,一边是自然和柔美,两种全然不同的美,和谐交织成古朴悠远的古襄阳,契合了我们对于古代城池最完美的想象。
公元740年冬,年届不惑的王维以侍御史的身份知南选,途经襄阳,听闻老友孟浩然不幸病逝。悲伤之下写下《哭孟浩然》:“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言短情长,二十个字里有说不出的遗憾和哀伤。
当然,王大人也留下了描写襄阳城的名篇《汉江临泛》。他一眼就看穿了襄阳城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一笔勾勒出江与城的雄浑壮阔;”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山色空濛中的襄阳城又有别样的柔美;”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他说襄阳城仿佛浮在水中,波涛滚滚遥接云空。如此风光的确令人陶醉,我愿在此地酣饮做山翁。
04
襄阳城不仅有过人的“美貌”,还有襄阳人引以为傲的人文底蕴。说起荆楚大地,大家首先想起的便是汨罗河畔的屈夫子,却不知那个著名的老庄也曾在楚地生活多年。因而,以道家“无为”为底蕴的荆楚文化素来有隐逸传统。
睿智的渔夫、老莱子、楚狂接舆、庞德公……一个个隐逸贤人对孟浩然的影响至深。闻一多先生说“历史的庞德公给了他启示,地理的鹿门山给了他方便”。诗风淡如菊的孟浩然身上,也被披挂上了隐逸派诗人的标签。
05
如若真是如此倒也罢了。
玄宗登位以后,年轻的皇帝满腔热情,摩拳擦掌地要带领他的王朝攀上新高峰。于是乎,开元初年的大唐,全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上天入地的激昂朝气。
远在长安千里之外的襄阳城也不例外。
其实孟浩然的前半生从来没有真正属于田园,倒是纠结游离的后半辈子,让他时不时回首眺望那个远去的田园,反而成就了他“田园诗人”的美名。
30岁以前的孟浩然,其实同大唐王朝千千万万的有为青年一样,苦苦修习着四书五经,以便在不远的将来能够一飞冲天。你看他在《洗然弟竹亭》一诗中所说的“俱怀鸿鹄志,昔有鶺鴒心”,哪里有半分出尘的模样。无非是打着“诗酒隐逸”的浪漫旗号,行闭门苦读的悲催现实罢了。
06
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是他的名篇,据考证就写于他在家乡苦读之时。是啊,只有二十来岁的青葱年华,才堪匹配华丽的人生,也只有那般的年华,才能写得出那股壮逸之气。
《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西晋名将羊祜曾经坐镇襄阳数年,为政清明造福一方百姓。据说羊祜非常喜欢岘山,经常与好友、同僚远足登高。还留下了“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着,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的千古名言。
数百年后,孟浩然亦常登临此山,他说人事往复,只有江山千古,今天我们一同登临此山,只见鱼梁洲水位清浅,云梦泽迷濛幽深,为羊公设的堕泪碑也还固若磐石,但咏古、立碑的先贤哲人们却早已作古。
人世苍茫,让他感慨万千,情之所至便有了此诗。
这首诗历来被诗评家称赞,甚至被推崇为登临怀古的最上乘。多数评论家认为此诗是孟浩然悲叹自己空有抱负的伤感之作,误读多矣。
私以为在一众评语中,《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的点评最为到位:“前半本色高浑之笔,所谓神足。五六承以景联,章法方称,而第六尤稳,结仍浑然,有起句故有结句,亦有结意故有起句耳。慨当以慷,无限牢骚形于登眺”。
是的,看似幽怨的怀古牢骚,承载着的却是青年孟六的远志之申。
07
或者说大好年华的孟浩然还未真正解锁自己的隐逸基因,在他二十多年的人生里,功业垂范千古的羊祜羊大人才是他的灯塔。当然,这也并不稀奇,毕竟作为“孟氏”后人,“诗礼袭遗训”才是他们家族的体面和传统。
最为可悲的是,孟浩然始终没有认真对待自己那颗不羁的心。或者说,青年时代的他还不敢正视真实的自己。天生厚道的他,甘愿被侍亲孝道、光宗耀祖的道德绑架,也甘于为此献祭自己的青春。
08
开元二年,曾两登相位的张说在政-治斗争中失利,被贬为岳州刺史。开元五年,任荆州长史。张说为人豪爽,好提携后辈文士,有他在的地方就一定有文宴雅局。孟浩然作为襄阳城的潮流青年,自然不会缺席。一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也是他的干谒名作,再一次向我们展示了青年孟浩然的壮逸之气。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一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不小心就暴露了本性,幸好有“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挽救了一下。孟浩然的本性从来都不是温顺的,哪怕是卑微的干谒诗,也被他处理得不卑不亢。
那个垂钓之人就是他自己吧,嘴里说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可悠闲自在的言外之意,又是一幅洋洋自得的嘴脸。可能连他自己都没弄明白,骨子里那副文不对心的离经叛道。
二十啷当的孟浩然,迷失在了道德的虚妄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