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篇随笔,算是安利

2020-03-22 22:09 作者:KILLERJACK4  | 我要投稿

TED看了很多,有趣的真的很少,这篇算是我的安利了。


TED是公认的学习英语口语和新知的重要渠道,但是其中质量也是参差不齐的,一些是陈腔滥调,一些则是几乎是推销自己;还有一些人满腹经纶,但是讲得实在是太枯燥,让人用于学习也实在太无趣,今天看了一场演讲,却是比较有趣的。


  演讲者是一位欧美籍的大叔(或者干脆就是大哥),他自称是一位艺术家,多次为杂志《The New Yorker》绘制封面。这样一位从事绘画的的大哥,我以为他估计会演讲一些绘画技巧或者夸耀一下自己的艺术生涯。没错,他讲的的确实艺术和绘画,但是一点都不高级,也不晦涩。他阐明自己身为艺术家,觉得自己工作算是比科学工作者一类的轻松许多,但他自己却也时常“996”,甚至“自己干起了埋怨自己工作的副业”,他开头展示的,都算是自己的“随笔”,都是一些非常无厘头的漫画:比如在飞机上用脖枕,结果枕头总是歪到脸上的窘相;还有在飞机上争夺座位中间靠手的“战争”,还有自家孩子借口半夜睡到床上,结果睡姿不好的他把脚踢在父母脸上这种琐碎之事。他的画风很接近简笔画的漫画,拥有大量符号型的技巧,让人一看就懂。但是作者也并不是来TED讲笑话的,他还是说了几点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

   比如他就说:欣赏图片的能力是我们人类的一种“语言”,只是我们常常没有意识到。我们都能熟练阅读图像语言,而几乎没有受过任何相关教育。比如他所展示的一幅漫画:他把牛油果放在纸上,在下方画上一个接球动作的小人,在远处画上一个拿着棒球棍的的另一人,我们下意识就会把牛油果看成棒球,理解这个“绘画游戏”的谜底。又比如“博士帽”图案可以代表大学,“购物车”图案可以代表购物中心,“音符”符号可以代表音乐唱片。只需要一个简单的图案,我们就能自然而然理解到背后复杂的含义。现在很多学龄前与学龄后的教育,教会了孩子很多知识,但偏偏就是不教会他们练习这种简单的图像分析。很多小孩子知识很“渊博”,但是一表达出来,就得长篇大论,如果他们懂得运用这种天性的语言,又会变得如何呢?

  第二是绘画时候,创作者和读者都会利用一种叫做“负空间的手法”,也就是不画出物体本身的形态,而是描绘出他周围的空间。比如有一副漫画,其中运用的“星星,条纹,蓝白色”几乎都是美国国旗的元素,但是组合起来大家就哄堂大笑:原来这是现任大统领特朗普先生。又如一张只有黑白颜色的漫画风速写,其中描绘“饭碗”,只是描绘了一个黑色的边框,中间则是完全留白,但是只要有一点生活常识,就能看出这个是碗,即使画面里根本没有画出“碗”的任何细节。作者还创作了一段短视频,视频中只是拿一个不断移动的光源左右照射两节3A电池,但却能让读者产生一种“挥动翅膀的猫头鹰”的视觉想象。作者直言,自己是一个“极简主义者”,希望用最少的细节来表达最完整的,最大的信息量。有些人觉得“极简”就是随意舍弃,也有人觉得现代社会,就是得不停“加细节”,由此看来,艺术在这方面不仅是一种理念的实践,对于其他领域,甚至是不懂艺术的人也有启发意义。

作者也提到他作为艺术家遵守的一些准则,一就是把握好抽象与真实的尺度。比如一种典型的漫画形象“爱心被箭穿过”普遍用来表达爱情,但是过于真实的画法太过有血有肉,让人不适,太过抽象的一个方块一条线,又让人不知所云。而抽象这个手法,目的就是增加可能的联系。这让我想到一些和绘画不怎么有关的,但又和艺术有关的,就是所谓的“影评”“动画评价”,这其中的乱象已经数不胜数,在此就只谈几点,常常有一些观众有意无意的对艺术创作中的一些抽象描绘批评“这一点都不真实!” “这太假了!”而面对一些明显在剧情逻辑上有漏洞的作品,又会有另一群人说“别在虚拟中找优越!”“本来这就是假的!”其背后当然是普罗审美的缺失,但是我觉得对于这种乱象,也可以用这杆秤来评判,简单来说就是:“如果抽象化的结果并没有让观众引起联想的空间,那这种抽象就是失败的,如果现实化的结果让观众分不清作品与现实,那这种现实化就是可怕的。”

最后还有作者的创作的规则:要对观众视觉与文化有一定的认识。比如作者坦诚说自己很讨厌那种“商人爬上梯子变成股票曲线”这种老套的视觉设计,他觉得这都是编辑强迫他所画的,他自己绘画的,则是一张“堵车时看着雨滴的玻璃窗,前者的尾灯隐约可现。”这副封面没有什么超现实的意味,也没有任何商业气息,但就是能让人联想到自己现实中遇到的那些堵车之景。另外一个例子是他为日本海啸绘画封面,他一开始想到的是著名的“神奈川冲浪”,这是所谓的“日本特色素材”,但这个时候他听说了福岛核电站泄露的新闻,看着新闻中漫步灾区的防辐射大衣们,他感受到了一种“宁静和肃穆”,所以他绘画的封面是这样的:一篇黑色的背景上绽放着几朵樱花,而樱花的形状正好对应着“辐射警告”的符号语言。既能让欧美读者一眼看出这是日本的艺术形象,也不失作为艺术家的克制和立场。从这两个故事我大概知道了,作者创作还有另外一个维度,既要是大众能够理解的,但也要能保留创作者自我风格的,要带有文化特色的,但也尽力避免文化偏见和政治隐喻。时下疫情之中,无数报刊的宣传与社论的配图,或多或少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多负面教材。到底什么是艺术?艺术到底是谁的?艺术应该表达谁的观点?我还不配定论,只能由读者评价。

作者最后坦诚,艺术家创作的价值,不是作者本人的才华,而是创作能够唤起更多人对图像的理解,并且做出属于自己的反馈。我不知道你们看了这段话如何,我却是比较感动的,同时也认识到艺术不该是神秘化的,而是应该是一种交流,一种有效的反馈。可惜现代艺术似乎逐渐失去这个特征,我在一些看起来很“粗鄙”的网络演出中,似乎能看到类似的精神,我虽然不报希望,但是我觉得至少是一个期待的方向。

我的语言很枯燥,文字很无序,希望观看视频的,可以自行前往观看。本文可以看作我的一个安利,一个有内涵而又不枯燥的演讲,确是很少见的,正如当今的艺术与理想。






一篇随笔,算是安利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