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国失败的部分客观原因
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无比悲壮的战役。在战国末期,诸侯列国人口总和也只有两千万。而在这次战役中,秦赵两国动用的兵力总和保守估计也至少有一百万人,堪称中国乃至世界冷兵器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战役之一。

同时也是继白起攻克鄢郢,重创楚国和五国联军重创东方强齐后,秦国统一道路上又一决定性战役。战争以秦国的最终胜利而落下帷幕,赵国为此付出了四十五万人的惨重代价。昔日胡服骑射后日益强大的赵国从此丧失了与秦国争锋的实力,秦国从此傲世天下而无一国能敌,秦国的统一大业从此只是时间问题了。

战争以秦赵关于韩国上党郡的归属之争为导火索,最终以秦国攻占上党郡,秦王余怒未消转而进攻赵国重地长平而爆发。一开始,赵军由被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指挥,廉颇认为秦军劳师以远、急于速战,选择了固守疲乏秦军的策略。其实客观上来说,廉颇的选择也确实没什么错。但是,赵国君臣低估了秦军的意志力和秦王嬴稷的决心,在长期的对垒中,百万大军的后勤补给对两国来说都是不小的压力。而秦国经历商鞅变法后,奖励农耕,施行以战争为唯一目的的耕战国策;秦惠文王赢驷在位期间,又将土地肥沃的蜀地收入囊中,秦国从此拥有关中和蜀地两大粮仓。而赵国处于临近北方游牧民族的地带,农业本来就是弱项,赵军虽然在本土作战,后勤补给反而不如远道而来的秦军。

而另一个客观原因便是,赵国君臣此时都还没有磨合好。上党郡太守想把上党郡献给赵国之时,赵孝成王不过才继位了三年而已。而纵观历史,每一个新君主继位时,往往会本能地疏远老臣。根据史书记载,赵孝成王在决定是否接纳上党郡时,并没有召集君臣在朝会上商议,而只是问过自己的两位宗亲大臣,平阳君赵豹和平原君赵胜的意见。虽然赵豹反对接纳上党郡,但是这位年轻赵王刚继位时的雄心和自信,加上之前秦赵阏与之战的胜利的鼓舞,最终让这位年轻君主采纳了赵胜的意见,选择了接纳了上党郡这块天上掉下来的肥肉。确实,拥有大小十七座城池的上党郡对任何一位君王来说都实在是不小的诱惑。而此时,秦昭襄王嬴稷已经继位数十年,又经历了鄢郢之战、五国攻齐等重大事件的考验,秦国朝野君臣之间的磨合可以说已经接近完美。基于这些原因,赵国君臣之后又犯下了一系列的决策失误,和秦国的外交交锋也逐渐落入下风。

更重要的是,赵国胡服骑射改革带来的实力增长并没有让这场战争中的赵军收到多少益处。赵国的改革侧重于骑兵部队的建立,其他的关于将士的激励体制、国家的战争资源都远远不如秦国。而赵国最强的骑兵部队,其主力也应该长期驻守在和北方游牧民族接壤的边防线地带,长平对他们来说显得鞭长莫及。史书上关于赵国骑兵在这一场战役中的表现记载也少得可怜,长平的赵军绝大部分应该依然是传统的步兵部队。而秦军的步兵近身搏杀能力极其可怕,战场上每一个敌军的首级都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升官发财的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