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春光·如何优雅地度过春天?

一千五百年前就有人说过:“一年之计在于春。”国人自古以来就认为,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因此十分重视春日里的活动。
以春为主题的诗词书画数不胜数。让我们跟着它们,用最优雅的姿势度过这个春天吧!
南朝时梁国萧绎《纂要》:“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优雅春天第一式
祓(fú)禊(xì)——春日最流行的集体沐浴
俗语说“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在传统习俗中,举行祓禊的这一日正是轩辕皇帝的诞辰。
在农历三月三的上巳节,带着新做好的漂亮衣服,选择三五好友结伴而行,进行一场户外祓禊,保证能驱除一切往日的晦气与烦恼。
《后汉书》中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chèn)为大洁”。

在东汉时期,不管男女老少、富贵贫贱,这一日都会在水边集会,用冷水洗去身上的灰尘污垢,以崭新洁净的面貌开启新的一年。
这可谓是举国上下都参加的大型“洗澡”活动,堪称春日里的别样盛景。
《论语》中也记载了关于春日祓禊之事:“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优雅春天第二式
寄情于柳——春天就该谈恋爱!
农历三月三还是传说中“蟠桃大会”的日子,掌管婚姻和生育的西王母在这一天宴请各路神仙给自己过生日。除此之外,据说华夏始祖伏羲与女娲的结合也是在这一天。
或许是受这些传说的影响,农历三月三成了华夏人民自古以来的情人节。这一天,人们纷纷在水边祈求生育,祭祀神灵。

《诗经》有歌描绘这一日男男女女结伴到水边,相互戏谑,互送芍药表达心意的场景。
《诗经·郑风·溱洧》有云:“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在周朝,这一日甚至成了“法定恋爱日”。《周礼》中专门规定,唯独在这一天,男女私会不受处罚!
《周礼·地官·媒氏》中:“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这样的习俗,让三月三成为世代春心萌动的日子。以至于后来唐代诗圣杜甫留下“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这样的诗句。
作为春日象征的“柳”,更有着特殊的寓意。它不仅被当做驱邪避鬼的道具,又因为与“留”谐音,年轻男女也热衷将柳条当做信物,互送对方以示心意。
寄情于物,折柳送别,这可是特属于中国人的浪漫呀!

优雅春天第三式
曲水流觞——把喝酒这件事玩出花来
如果你觉得“祓禊”玩水不够风雅,“折柳送别”太过情长,那这“曲水流觞”定会给你留下一个风雅又热闹的春日。
魏晋时期那些风雅之士们,将喝酒这件事玩儿到了极致。

最著名的,当属王羲之组局的“兰亭雅集”。文人雅士在会稽山的兰亭饮酒作诗,丝竹助兴。大家把酒杯放在溪流中的碟子上,酒杯停到谁的面前,谁就要干了它,同时再写出一首诗来。
“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酒酣兴浓之下,王羲之在宴会气氛的高潮时刻,留下了千古名篇《兰亭集序》。
这场集会不知让后世多少人效仿,就连雍正皇帝也不例外。这一幕被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记录在现藏故宫的《雍正十二月行乐图·四月流觞》中。

优雅春天第四式
斗百草——儿时游戏竟是诸多名人的最爱?
你小时候玩过“斗草”吗?有些地方叫做“拔根”。
想不到吧,这斗草也是古人风雅至极的春日之戏。
《红楼梦》中,香菱和几个丫头在宝玉生日当天以斗草嬉闹,口中念念有词:“观音柳”“罗汉松”“姐妹花”……还有香菱的“夫妻穗”。听起来一头雾水,不过当你了解了斗草的规则,就能明白她们在干嘛了。

这斗草分为“文斗”和“武斗”。
《红楼梦》中的情节便是“文斗”:将采来的百草互报草名,谁的草种类多,草名对仗工整即为优胜。
明代仇英的《汉宫春晓图》中,也有一群女子在玩“文斗草”。

当然,不光古代的女子喜欢这个游戏,男子们也纷纷投身其中。男子们可能更多玩儿的“武斗”。
如果说文斗考验的是知识积累,那武斗就是在考验眼力和技巧。
这“武斗”,咱们应该就熟悉了。参加武斗的人会各自选一根自认为韧性最强的草参战,比赛时,双方将各自的草相互交叉,呈十字,再分别朝自己的方向使劲拉。谁的草不被拔断,即优胜。

明翟佑《四时宜忌》记载:“《荆楚记》曰:三月三日,四民踏百草。时有斗百草之戏,亦祖此耳。”
这项流行至今的活动,其实是从南北朝的端午节“踏百草”习俗的延伸,发展到唐代,才成为春日里的一项游戏。
李白《清平乐》中写道:“禁庭春昼,莺羽披新绣,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赌珠玑满斗。”
唐代李商隐:“昨夜双沟败.今朝百草输。关西狂小吏,唯喝绕床声。”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范成大也在《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之一写道:“庄下烧钱鼓似雷,目斜扶得醉翁回;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
优雅春天第五式
人人都爱荡秋千
或许是人类进化史中漫长的荡蔓取果深深刻入了我们的基因,如今的人们,从幼童到成人,依然对这种“忽悠”的感觉情有独钟,甚至还发明了变本加厉的过山车。
古代的秋千体型巨大,在《雍正十二行乐图·三月赏桃》中,后宫的妃嫔游乐的中心就是荡秋千。

秋千上的女子衣袂飘飘,犹如仙女天降。唐明皇在见到自家妃嫔的秋千仙姿时,称此为“半仙之戏”。怪不得《甄嬛传》里皇上一眼就看上了荡秋千的甄嬛。
优雅春天第六式
生活不易,但还可以放风筝呀
风筝的原型,其实是墨子的一只神秘的木鸟。
春秋战国时期,墨子的一只木鸟戳开了鲁班的脑洞。鲁班巧妙地用竹子代替了木头,史上第一盏风筝就此诞生了。
风筝一开始也作为传递信息的道具,后来有了蔡伦造纸,风筝的材质再一次升级,就有了“纸鸢”这一新名字。

正式被称作“风筝”要到晚唐时候。当时纸鸢上的丝条与竹笛被人们改成一种会发出声音的器物。风一吹,便“呜呜”的叫,像极了筝音。至此,“风筝”这一名字才登场。
经过华夏子孙多年经验积累,清明之前的日子被认为是最适宜放风筝的天气,于是这个习俗也就慢慢成为春日里的常客了。

古人在春天充满了风雅的仪式感,你学到了吗?快拉上的好基友在这个春天留下美好的回忆吧!

欢迎关注藏山君,艺术超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