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情书

“为什么我们喜欢看动画?就因为我们还有梦想的权利。”
大概就是因为“梦想的权利”,《白箱》才那么耀眼吧。
《白箱》是出人意料的动画,这不仅指销量出人意料,更是说剧情方面——本以为是五个人的励志奋斗历程,结果却是喵森一个人和武藏野的故事。《白箱》也是落入俗套的动画:五个少女的故事和情节发展几乎可以猜到,甚至制作方不惜采用御都合主义(在故事的发展中,怎么方便就怎么写,即便非常生硬,或者使用一些信手拈来的设定、展开这样的情况。)也想让观众看到他们早已猜到的结局。
然而今天要说的,不是剧情本身,而是它所体现出的精神。换句话说,是情怀。
也许是我看的太少,至今关于拍动画的动画我也只看过《白箱》。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总有喜欢看动画的人会说以后要去日本学习,然后做动画。《白箱》真可谓是给这样的人泼了冷水——低廉的薪酬、高强度作业、各方面的突发状况、创作的瓶颈、叫好与叫座的双重困境,这些都是动画人的现状,而且在动画产业发达的日本都是如此,更不用说这个国家了。下至绘麻喵森,上至木下边P,在一部动画的制作中可谓呕心沥血。“万策尽きた”(束手无策了)这句话不是说笑,它甚至是动画业界的前景预兆。宫崎骏老爷子说得对,在手冢模式已行数十年的这个动画界,优秀的动画、优秀的动画人,乃至愿意做动画的人都越来越少了。许多人只是为了混口饭吃而做动画,做出来的也是毫无内涵只为单纯卖座的作品(毫无内涵而且不卖座的那是天朝电影……)。其实这种情况在电影、小说等文艺领域早已屡见不鲜,动画也只是它们中的一员罢了。
然而,《白箱》真正想表达的不是大老师那样激烈的讽刺,否则也不会让喵森做主角。喵森,只是因为喜欢动画而加入了这个行业,与其他四个朋友相比,她不会画画、不会做CG、不会写剧本、配音也是棒读,所以只能干制作进行(执行制片)。但正是这个看起来谁都能干的职务,对广大的观众来说是最有代入感的,励志的部分也就由此而来。由于这不是我想讨论的也不是片子想表达的重点,所以关于代入感的话题就此打住。制作进行有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接触的人是最多的:从画师、到动画师、CG师、录音师、监督、制作人,再到各个散布在市朝乡野的动画相关人士。通过这些人,制作方想体现的中心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动画是什么?
动画是什么?对于动画人来说,它不仅是饭碗,也是理想;不仅是理想,当然也是饭碗。光有饭钱人就会干不下去 ,因为太苦;光有理想人就会活不下去,因为太饿。这一点动画行业和其他工作也大同小异,无非就是性价比低一些,带点文艺气息罢了(可怜的教师岗位……)。片中的喵森,她看到的动画,是动画人的寄托:寄托着饭碗、理想、未来,倒颇有些寄托论坛之于留学生……但《白箱》是讲述动画的动画,它所想表达的动画,真的就只是对于某一群人的职业和寄托吗?
白箱,是指动画编辑完成后的最终收录品,类似于小说成稿。白箱作为整部片子的象征物,其象征的自然是凝结在白象忠的动画人的心血,也正是“动画”这个概念本身。《白箱》被称为“动画的动画”,片中的“动画”就象征了《白箱》的存在意义。木下监督在商讨阿鲁瓶的制作时不断精益求精的执着;杉江老爷子画出的群马奔腾;凯瑟琳的人设完成时动人的一笑;木下和野龟共同看到的蓝天;喵森五人最后王者的宝船。白箱代表了奋斗和劳动;“动画”则代表了人类的想象力;《白箱》将这些融合,代表着对这份努力和梦想的热爱。 动画,对《白箱》的制作者来说就是这样的东西:是梦想的真身,是真实的想象。所以即便最后的故事充斥着御都合主义的味道,我们也无需介怀——这不是现实,是动画;不是真实,是想象。我们只要追寻自己喜欢的想象就好。电影、小说也不外如是,次元间的障壁,只是我们想象力的局限而已。《白箱》就是这样的,是对努力与梦想,对想象力和热爱的一曲赞歌。
《白箱》之外,老美也给出过对动画的理解——“梦工厂”,这个公司的名字,想必也和《白箱》蕴含着同样的东西吧。
“为什么我们喜欢看动画?就因为我们还有梦想的权利。”
仅此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