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价值的拙见20230731

2023-07-31 15:26 作者:richinnpkanoly  | 我要投稿

 

        在一片森林中,存在红色史莱姆与绿色史莱姆。由于森林中的树叶大多是绿色,导致红色史莱姆更容易被猎手发现并杀死。在这一案例中我们看出,绿色史莱姆与红色史莱姆相比更具有存在的能力,进而森林中绿色史莱姆的数量会比红色史莱姆更多。

        而不仅仅是史莱姆,在自然界中我们也可以找到许多与之类似的例子。它们背后都有这样一个原理:事物越是具有存在的能力,越能够存在;不具有存在的能力的事物则趋于灭亡。我们将“存在的能力”简称为“存在性”。

        存在性由事物本身以及事物所处的环境共同决定。在上述史莱姆的案例中,是史莱姆本身的颜色决定了其存在性。而如果我们将作为环境的绿色的森林换做秋天充满红叶的森林,那么史莱姆的存在性又将会改变,两种史莱姆的存在性之间的大小关系将会颠倒。这是由环境改变而导致的。

        任何存在的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存在性,或高或低。不论是微观粒子、宏观天体、各类现象,甚至是观念都有“存在性”这么一说。

 

 

 

 

        在研究关于人类的各个领域时,我们一向提倡使用科学、理性的方法,并试图使用一些数学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定量分析。这样的研究方法向来被认为是最准确的,所得出的结论也最为有力,受到主观因素的干扰的程度较小。例如经济学,其常常使用数学方法对与财富有关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然而在这一类研究中似乎存在一个问题。财富在目前来说的确是值得研究的,但是倘若有一天人们不再相信财富,那么经济学是否会失去其存在性呢?我想,人们之所以研究财富,是由于人们认为财富是具有价值的。那么我们便希望知道,什么是“真正具有最本质的价值”的。

        我们之所以认为财富具有价值,是因为其能够帮助我们达成许多目标。这么一说,或许具有价值的并不是财富,而是我们所想要达成的目标,或是我们所想要达成的诸多目标的一些共同特点,而财富只是一个包装罢了。进一步想,我们想要达成的这些目标所具有的共同特点也许也只是一个包装,包装着一个更加本质的价值。

        至此,我们引入一个新的概念,即“原价值”。其不是任一个价值的包装,而是最为基本、最为本质的价值。并且我们可以相信原价值存在一个测量的方法,进而使用统计学方法对其进行分析,从而更为深刻地研究有关人类的领域。

        为原价值提供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似乎是一项大工程。我希望通过多个角度对“原价值”这一概念进行简单阐述,以促进您对其的认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如果要以数量的形式表示原价值的话,也许仅仅使用一个数字是无法完成的。这是由于其存在多个方面。如果使用向量的话会好一些。

 

        我们步入正题。人们有时认为事物的价值是可以不受任何事物约束而被主观的思想赋予的。但这样的观点也许出了一点问题。人类无论如何都会受到自身周围事物的影响,即使是人类的躯体也是一种客观的事物。进而这些客观事物必然对人类的判断造成影响。因此,人对于事物价值的认识并不是天马行空的。

        除了外界因素对人造成的影响之外,我想更大的影响因素还在于人本身。每个人都具有一类“人类特有的共性”,比如人一般都会有结构类似大脑。在外界条件变化多样时,人们的实践与价值判断总会出奇地存在一个共性。这也许说明存在着一个内在的客观事物,其通常不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并且它影响着人类的实践与价值界定。

        这也是说,处于任何境遇的任何人,即使是在形成对“价值”这一概念的认识之前,便已存在一个进行价值界定的基础。例如即使是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也能知道如何该哭,如何该笑。而这一先于人类存在的、客观的、内在的“价值”,便是原价值。这也是其得名之处。

 

        为进一步理解原价值“客观”、“先天”、“内在”的性质,我们可以以计算机程序设计中的“函数”这一事物进行比喻。当我们定义一个函数时,一般是希望这一函数能够完成特定的功能,或说希望其能够将所输入的数据按照某一个规律处理为具有某一个特点的新数据。在这里,函数的“功能”实际上就是函数的“原价值”。函数所输出的数据受两方面影响,分别是所输入的数据与函数的“原价值”。而如果我们考察一个函数大量的输入与输出的数据以及这些数据之间的关系、规律,我们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这一函数的“原价值”。

        当我们将人类看作函数,将外界环境对人类的影响看作输入函数的数据,将人类的观念与实践活动看作函数所输出的数据,便可以更好地理解“原价值”这一概念。原价值是人类的机能。人类这一“函数”的功能并非是生成一些随机数,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处理所输入的数据。

        进一步,如果我们考虑进人类客观的机体,那么人类便可以比作实装了某些函数的机器。由此出发,我们可以稍微扩充“原价值”这一概念。

        对于原价值,一般来说,我们讨论的是人类的原价值。但我们也可以认为非人类的事物存在原价值,一种广义的原价值。例如函数的原价值可以被认为是其处理数据的规则;面部识别系统的原价值可以说是“提取面部特征”;饮料机的原价值可以是出售饮料。除此之外,我们将这样的概念推广到除了人类之外的其他生物,可以发现许多高等动物拥有类似于人的原价值;草履虫这样的生物则具有简单的“趋利避害”的原价值;而病毒这样极其简单的生物的原价值便是维持其物种的存在性。这使得我们猜测,不同物种之间的原价值之间具有进化的关系,而人类的原价值拥有一个原始的版本,存在于人类的祖先。人类原价值实际上是较为简单的生命形式的原价值经复杂的演化而来的。如果我们从生物学的角度进一步分析,或许人类原价值便存在于人的遗传物质之中。

 

        我们最后再作一个比喻。设想一款游戏中有一个“游戏得分”。这一得分实际上并不会给玩家带来游戏内的加成效果,但玩家却希望提高这一得分。也许不玩这款游戏的人会认为提升这一没有任何加成效果的得分是无法理解的,但这款游戏的玩家却会说,这一得分便是游戏的意义所在,就像是玩家的“思想钢印”。

 

 

 

 

        原价值影响着人的观念与实践。可以说,人的一切创造,包括一切文明成果,都以原价值为基础。例如,各个文化的人在历史上都曾信仰过红叶之神与丰收之神,或是与农业有关的天气现象之神。一段时间后,他们会信仰拥有纯粹的力量的神明。这都是因为人们认为这些神明有利于人类获取原价值。而通过对原价值的分析,我们可以将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宏观现象与人内在的机能联系起来。

 

        人类通过改造自然来使自然资源为自己所用,用于产生原价值。通常来说,在人们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会受到自然的阻碍。另外,对于人类来说,原价值从来不嫌多。人对原价值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因而人类必须不断扩大自己改造自然的能力,一旦人类所拥有的资源不足以满足人类的原价值需求时,人类便会对自然发起进攻。

        起初,人们发现成群地生活与单独生活相比,在许多方面具有优点。这便产生了“社会”。在原价值的范畴中,我们可以将社会抽象为这样一个模型:社会的成员为社会提供支持,作为交换,社会将为成员提供产生原价值所需的资源。其中,成员为社会提供的支持保证了社会的存在性,而社会所提供的资源一定具有“社会的特征”。我们也可以说,社会的成员为社会产生存在性,而社会则为成员直接或间接提供原价值。

        社会为保证其存在性,将会对其成员进行改造,使得成员变得离不开社会。这使得成员无法抛弃社会,如果他们希望得到原价值,便需要社会的协助。而社会中的一切,包括文化、道德、法律等,理应在协调成员之间原价值分配的同时,为成员提供原价值。但有时社会中的事物或者事物本身会失去其产生原价值的能力,这将导致其失去社会成员的支持,进而导致其存在性下降。这时,如果出现一个新的社会,其能够满足停止支持旧社会的成员的需要,那么那些成员将会支持新的社会,导致新的社会的存在性高于旧社会,进而新社会取代旧社会。

        随着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扩大,人对于原价值的需求也不断扩大,这使得社会必须不断被调整以适应其成员的原价值需求,而社会中的一切也都需要随着社会一起变化。因此,社会将会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提升而提升。

 

        这为我们展示了两个趋势。第一,人类将来会继续改造自然,使之趋向于能够满足人类的一切原价值需求。第二,人类社会将会趋向于完全适应人类的原价值需求,即社会将会被改造为一个一切都完全是为了满足成员的原价值需求的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人类之所以改造自然,是由于改造自然将会提供原价值。同样,人之所以支持社会,也是由于社会将为其成员提供原价值。因此我们并不能够将“改造自然”与“支持社会”与人类原价值混淆,这二者只是原价值的包装而已。

        我们可以设想一种机器,其原价值是“改造自然”与“支持社会”,而不是人类原价值。如果将这样的机器放在我们的星球上,且不论机器强于人类的理化性质,它们也许在短短一千年之内就可以将整颗地球挖空。这是人类所做不到的,因为人类并不以改造自然与支持社会为原价值,而是以这二者作为产生原价值的途径。一旦原价值得手,人类便不需要再实行这二者。相反,人类将会消耗改造自然或是社会所提供的资源,以产生原价值。这是人类的相对低效性,相对于上述假想中的机器来说。

 

 

 


        (略)



声明:

1.本人拒绝信奉任何邪教思想,拒绝接触邪教,尤其拒绝相信与"外星人”相关的邪教。

2.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3.欢迎讨论,如有不足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本文将来会有所修改。

关于价值的拙见20230731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