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家族故事

2023-03-16 13:46 作者:阿卷阿卷阿卷阿卷  | 我要投稿

之一

我的曾祖父是一位风水先生,大概是本地最受尊敬的人,不管是私下里还是当面,大家都称其为老神仙。我唯一知道的关于他的事迹就是,他曾以两亩好地换了人家一分都不到的所谓风水宝地,作为自己的墓地。每年去祭拜的时候,爷爷就说上一回。

曾祖父有四个儿子。要数排行第二的爷爷最有出息,小学毕业,是当时全村学历最高的人,16岁,拒绝当村书记,连夜逃出了山村,参军,后转业成为一名医药销售,娶了城里的姑娘(护士长),有两个女儿。完成了从乡下人到城里人的蜕变。是家族里威望最高的人。小时候,奶奶数落我的时候,总拿这位二爷爷为榜样。

年前寒潮来的第一天清晨,天还未亮,我起床尿尿,突感一阵异样,好像丢了什么似的。回到床上再也睡不着。过了一会儿,电话里得知二爷爷去世。我曾经问过他,为什么小小年纪就如此决绝的逃离了家乡。他苦笑连连,说当时兄弟四人,就数他个子最小,力气最小,胆子也最小,而当时在山上所做的农活,都是重体力活,而且危险系数高。他是不得已才离开的。

这是二爷爷的故事。

我爷爷排行老大。1961年,爷爷25岁,是马鞍山铁矿的一名工人,拿二等工资,每月36元。响应国家号召,回乡务农。这一回,就是一辈子以及三代人。

看一个故事是一回事,活在一个故事中,则是另一回事。

2016/02/17

之二

奶奶今年84岁,依然跟往年同样节奏准备过年的种种吃食。酿米酒,炸圆子,炸豆腐,炸年糕,粉蒸肉,炒花生,煮茶叶蛋,杀鸡杀鸭顺带腌猪肉……无论哪一样都是体力活和耐力活。

我刚回家就提议今年我来做年夜饭,被奶奶立即驳回。顺手给我端了一碗汆肉汤,这是我小时候的最爱。做法也极其简单,瘦肉剁成馅,用葛根粉捏匀,放入滚水的锅里汆熟,起锅撒上盐和一撮香葱碎。虽然奶奶患有冠心病,记忆有时候还很混乱,常年吃药,但仍然活在自己的节奏里,寒来暑往。她根本不管她做的这些东西有没有人愿意吃,她就只管做。她记得我小时候爱吃汆肉汤,每次回家都会给我做,于是想起周星驰接受采访时说他小时候的最爱是酱油拌饭,不禁莞尔:汆肉汤和酱油拌饭的区别,就是有奶奶和没奶奶的区别。我希望像奶奶这样,活得像一个专制国家:只要我还在,你们就别想染指年夜饭。


之三

外公是我见过最重男轻女的人。他不像别人,心里重男轻女嘴上却做笨拙的掩饰。他的重男轻女堂堂正正大大方方的说出来,做出来,仿佛天经地义一般。这是难得的勇气。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无知,然而谁又能说自己全知呢?
外公没有给四个女儿上学,却每天用棍子赶着两个儿子去学校。我的母亲也因此成了不折不扣的文盲。他抽了一辈子烟,老来毫无例外的得了肺癌,切了一大半肺叶,躺在床上一年多,呼吸就像坏了的通风管道发出的噪音,不眠不休。
我赶去见他最后一面。
他双目无光,仰面瞪着天花板,神形枯槁。已然无法开口说话了。我握住他的手,默默诵了一遍心经。便从房间里逃了出来。
害怕自己流下眼泪。
都说活不过今夜,我亦希望他早得解脱。我的二爷爷因为骨癌,最后清醒的绝食而死。因为实在太过痛苦。
我好多年没有来外公外婆这里了,小时候游泳抓鱼的池塘不知因为什么原因被填了。心里顿时也好像被什么给填了。
想起童年的曲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如今我仍然觉得自己的才是正解。
有一天,我也要躺着床上,独自面对这一刻。
又想到,如果没有灵魂,没有轮回之说,那这人世间,也太过无趣了。

2016/05/10

之四

半夜睡不着,想起死去的外公。

我没法想像他小时候的样子,大概读过两年书,即见不是块读书的料,于是放牛,下田劳作。身体强健,算得上优质的劳动力,于是娶妻,生下4女2男,继续在田里刨食,双抢,农忙,缴田头税,嫁女,为两个儿子盖起楼房,孙儿长大。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偏远的农村,他的一生如此的卑微,默默无闻。底层群众唯一的优势在于,无论世局怎么变,都不可能变得更坏。共和国发生的那些巨变: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49年以后的种种,均没有对他造成什么实质性的影响。也许那几年的饥荒例外,那是全民记忆。

我的爷爷和外公一样,都有着一副强健的体魄,是那个年代自然剃刀之下的幸存者,身体比他们孱弱的人都被淘汰了。我对我爷爷的了解多一些,他在山里刨食,种茶,种山芋,种玉米,把柴挑到城里去卖,一次能挑300斤。奶奶说当初嫁给他只是因为家里那时候还有几百斤玉米,不会饿死。

我无法想像还留着清朝辫子的爷爷的爷爷,以及他们的一生是如何度过的。但显而易见,这是一个底层家族的传承,他们遗传着卑微,短视,然后生养,劳作,死去,如同蝗虫一样默默无闻,从来不会花时间去思考活着和繁衍的意义。苦难只是空气,不需要意识到它的存在,只是活着。

我的记忆里还有外公那沙哑的嗓音,非常标准的烟熏嗓。那是劣质酒与劣质烟常年作用的产物。和大多数农民一样,烟与酒是生活中为数不多的寄托,死于肺癌几乎是宿命。

我有时觉得,他们的一生几乎像一个标本,昭示着这个星球上绝大多数生活过的人的一生。他们在不同的地方的土里刨食,然后繁衍后代,后代长大后继续在土里刨食。

哲学类的书读的越多,就越觉得人类在土里刨食的天经地义性,这才是最为踏实也是最为应该的生活方式。一个人的日常饮食,由他亲自从土里劳作出来,没有比这更恰当的了。

2017/10/10

家族故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