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如何防治抑郁症呢?

每天将分享推荐权威精神心理相关的治愈经验、科普资讯
抑郁症确切的病因并无统一结论,它是各种社会、心理和生物因素复杂交织,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后果,有时一些负性的生活事件会触发抑郁症,但有时抑郁症没有明确的诱发因素,自然而然就发生了,而对抑郁症的发病有明显影响的,具体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几点:
1、遗传因素:抑郁症患者的亲属患病风险高于一般人;
2、神经生化因素:抑郁症患者的大脑相较于普通人产生了一系列病理变化,脑内某些化学物质失去了平衡,,此时患者大脑是没有办法如常人那样思考的,所以请不要说他们是矫情
3、心理社会因素:负面事件与抑郁发作关系密切。
遗传因素是我们所无法改变与控制的,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与父母。因为一些目前尚未弄清楚的原因大脑产生病变,这点也是我们普通人无法左右的,但我们可以平日多用脑,少沾染烟酒,远离毒品,以维持大脑的健康状态。而规则的体育锻炼,兴趣爱好的培养,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是会让我们身体强健,心身愉悦。第三点,心理与社会因素,人的一生漫长,不可能完全避免负面事件的发生,但是我们却可以在负性事件来临时先放下过度担心与焦虑,发掘自己的有利资源,正面面对,先做自己能做的那部分,同时学会心理自助,譬如,如冥想正念,渐进性肌肉放松等。
教大家一个小小策略,面对负面事件:

拿出一张纸和一支笔,深呼吸一口气,将纸张从中分成左右两个区域,分别写上“我所担忧害怕的”、“我现阶段可以做到的”两个标题,而后开始仔细思考眼前的事,如实将担忧害怕的事情写到左边标题下,越具体越好。写完后,再对应担忧的事情思考自己可以做什么,而后写到右边标题下,同样是越具体越好。

这个方法既可以用于训练自己如何面对外部事情,也可以用于训练调节自己的情绪,用以调整自己在面对生活负面事件时的心态,增加自己的抗压能力。
临床上,抑郁症患者常认为得病是自己造成的,得病后自己无法像正常人那样工作学习,有心无力的行为也是自己不够努力,即使明白了病情,服药期间也时常会有愧疚自卑的情绪出现。这种病耻感影响着他们的规范治疗。
社会上的确有很多人带着有色眼镜,异样看待前往精神专科医院就诊的人群,认为那里不是文疯子就是武疯子,所以写这篇文章前,我临时做了门诊新发病人的统计,发现过去一周以来,以焦虑抑郁为主要症状初次就诊的人群占了近40%,跟大家想象的不一样吧!我想这其实也体现了社会大众对精神疾病比之前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包容,患病人群对自己的健康也愿意负起责任来!
虽然被抑郁夺走生命的名人的名单越来越长,但请大家记住,抑郁症是一个可防可治的疾病,就像高血压和心脏病一样,全球抑郁症患者超过三亿,我国抑郁症患病率达到2.1%,这个比例是分裂症的两倍,但就诊率却不足10% 。抑郁症不等于想不开,或是简单的心情不好,它很常见,是发病率最高的单种精神疾病,最严重时可能导致自杀,在自杀人群中,40%是抑郁症患者。一旦发现有自杀观念的疑似抑郁症患者时我们应该与其坦诚沟通,及时送诊,避免不幸事件的发生。
抑郁症并没有所谓该有的摸样,开朗微笑的面容,光鲜上进的朋友圈,主动求医的综合医院的常客,都可能是我们的潜在患者。抑郁症女性患病率约为男性等两倍,怀孕,流产,分娩更年期等特殊阶段,是女性抑郁高发期,老年人常有的焦虑抑郁少语少动有时候并不是正常衰老导致, 住院治疗躯体病的老人十分之一以上同时患有抑郁症。青少年则有三分之一的机会患上抑郁症。
如果你察觉到自己或身边人出现超过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兴趣丧失,自卑自责,敏感易怒,焦虑不安,活力缺乏,甚至感到想死,请及时就医。
当你真的抑郁了,无需懊恼自责,愤愤不平为什么是我,而要告诉自己,我需要帮助。而作为抑郁症患者的亲友同事,应聆听,耐心,体谅对方的敏感,告诉他们患病不是他们的错,给予陪伴与包容,陪同就诊,同时要协助患者早期治疗,督促他们及时跟医生反馈病情变化及药物副反应。患者亲友们如果需要长时间照顾陪伴患者,也要学会自我调节,关照好自己的身心健康。临床所见,作为患者的家人,照顾患者劳心劳力,也有可能会需要心理疏导,并且请你们不要出于好心,给患者提供缺乏足够科学依据的建议
最后请记住,治疗抑郁症不是只需要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坚持健康生活,学会表达情绪,结交知心朋友,培养兴趣爱好,尤其是循序渐进的在亲友陪伴下参与体育锻炼,找到自己喜欢且能坚持的运动项目,更有利于帮助抑郁症患者缓解病情,减少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