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阳粗布拾技艺,百布堂内传非遗
随着时代的不断更迭,从前一直很繁荣的纺织工业似乎已经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内消亡 然而,位于湖北省枣阳市的汉城里面,却有着这么一家专门传承枣阳粗布技艺的国学课堂……2023年,我作为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拾遗”志愿服务队成员前往襄阳枣阳市百步堂内参与调研活动。

遥望四周,汉城的浑厚城墙与那古朴的旌旗映入眼帘。刚刚踏入汉城,一块“林朴”的刻碑便出现在我们眼前,靠近百布堂,一片咯吱咯吱的声音吸引着我们,门牌上“枣阳非遗文化粗布技艺”的门牌异常醒目。阳光透过玻璃映照入堂内,非遗文化传承人刘海伦与刘倩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伴随着屋内脚踏板的转动,专门用于纺织枣阳粗布的纺织机又开始编制出精美的布料。
枣阳粗布制作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刘海伦、刘倩夫妇介绍:枣阳粗布历史悠久,在城北鹿头镇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雕龙碑遗址中就有纺织用的纺轮和骨针,经考证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小时候听奶奶说,我们家族从清朝道光年间就已经在从事纺织印染这个行当,至今已经传承到第六代了。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它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我们通过与景区、社区、学校等单位合作开展枣阳粗布非遗课程的教学,既让大家学会了一项新技能,又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随后,刘海伦老师开始带着我们参观了历经时间洗礼的几代纺织机以及枣阳粗布的纺织过程,我也亲自参与到了纺织布线的过程中去,在他们家吃个初步的制作过程之前,我对于纺织布先一直是一个未知的状态,我是在现场经过刘海伦老师的一个讲解之后,我开始学着做何是使用初代的手织机以及如何去猜左脚,右脚以及纺织的方向,刚开始的时候我很容易出现说卡线以及左右方向调配不齐的问题,每当遇到这样的问题的时候,老师都会亲自纠正我的问题,然后并针对我的问题给我讲解应该如何去改正,最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已经能够去准确的运用,并且纺织线在纺线的这个过程中我也会发现纺线的过程并没有自己所想象的那么难,更多的过程在于去如何把线纺织的精密的同时保证它的质量。在我说出了自己的觉得好。刘海伦老师称赞了我的观点,并精准的表现。这也是枣阳粗布能够成为非遗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当我学习完这个的时候发现,其实纺线也没有自己所想象中的那么麻烦,其实他更多的时候也是一种规律性的运作过程,也是毕竟纺织技术也来自于勤勤恳恳的广大人民,所以它的相关的方法以及制作流程自然都是普普通通,但却是至关重要的。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与到纺线的过程中,亲身体验纺线的苦与乐。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雷振宇 摄
在调研的过程中,非遗纺织技术遗传刘海伦即与我们分享他的纺织技术,也与我们分享他自己的生活日常,在最近,百布堂也获得了枣阳市非遗宣传的首个项目,但是他也并没有因此骄傲,反倒是因此更加注重增强自己的教学质量与宣传非遗思想。在接触刘海伦老师的这个过程中,我不仅仅是学习到了关于枣阳粗布的技术,更是以此为基点,学习到了作为传统文化传承人对于这种传承文化的一种热爱,一种坚持,一种令人敬佩的毅力。
“枣阳粗布拾技艺,百布堂内传非遗”这是对刘海伦老师最好的描述。千百年来,纺织匠似乎都是一直来自于人民大众,来自于家家户户之中。对于我们新一年青年而言,纺织技术似乎是一个神秘的一种技术,诸如“弹棉花、纺线、扎染等”。在刘海伦眼里,纺织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生活的日常方式,也是一种优秀的文化艺术。通过此次调研,我不仅仅深深受到刘海伦老师的积极的生活态度的影响,也更加深入的了解了枣阳非遗物质文化遗产,明白了作为新青年,我们仍需坚持传承非遗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学会用自己自考去享受这个过程,以青年之力汇聚成力量,去传承,去学习,去创新,坚持创新与发展齐头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