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西方历史上的9大重要改革梳理(历史背景+主要内容+改革评价)[上篇]

2023-02-28 16:12 作者:歆屿可以比哥哥更厉害  | 我要投稿

一、梭伦改革

1、时间:公元前594年

2、背景:

(1) 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矛盾尖锐,雅典政局动荡不安。

(2) 随着工商业发展,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反对贵族专权,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强烈。

(3) 梭伦当选为首席行政官,立志改革,振兴城邦。

3、性质:奴隶主阶级为巩固统治而进行的改革

4、内容:

(1) 颁布“解负令”,下令取消一切债务,禁止以土地和人身作抵押。

(2)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按财产的数量将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力越多,应尽的义务也越多。

(3) 改革国家机构。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执掌最高统治权;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

(4)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大大推动了雅典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5、  特点:改革存在“中庸”的色彩,企图用妥协的办法来求得斗争方的和解,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

6、  意义:

(1)     大大促进了雅典的繁荣与发展。

(2)     奠定了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3)     开启了西方权力划分的先河。

(4)     改革中的“中庸“精神为雅典民主政治和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价值基础。

7、  局限性:

(1)     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2)     下层公民没有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力。

(3)     允许贵族报留祖传地产,氏族制度的残余仍得以存续。


二、商鞅变法

1、  时间:公元前356年开始

2、  背景:

(1)     战国时期,秦国政治、经济、文化落后于中原各国。

(2)     秦孝公为富国强兵,任用商鞅实行变法。

3、  性质: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

4、  指导思想:法家思想

5、  内容:

(1)     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     政治上:普遍推行县制;制定秦律;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3)     思想上:“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控制。

(4)     军事上: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5)     风俗上: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6、  特点: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重农”和“法治”。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实行最彻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7、  意义:

(1)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较为彻底的一次改革运动,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致后世的发展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2)     经济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为秦国农业发展带来生机。

(3)     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4)     军事上,积极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使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重掌握了主动权。

8、  局限性:

商鞅变法处在一个新旧历史交替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阶级属性决定了此次变法的局限,表现为:

①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②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③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④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导致了秦朝的暴政;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时间:公元477~499年

2、背景:

(1)     北魏统一北方,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

(2)     北魏统治者重视学习汉文化,成为孝文帝改革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

(3)     北魏民族矛盾激化,阶级矛盾尖锐。

(4)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孝文帝实行改革。

3、  性质: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4、  过程及内容

l  前期:

(1)     时间:公元471~490年

(2)     主持:冯太后

(3)     重点:建立新制度

(4)     措施:①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②推行均田制;③推行新的租调制;④设立三长制,健全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

l  后期:

(1)     时间:公元490~499年

(2)     主持:孝文帝

(3)     重点:汉化

(4)     措施:①迁都洛阳;②推行汉化政策和移风易俗,促进民族融合。

5、  意义:

(1)     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了鲜卑族柚木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型,增加了国家收入。

(2)     使北魏进一步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与制度,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巩固了封建统治/

(3)     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为隋唐时期结束分裂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四、王安石变法

1、  时间:公元1069年。

2、  背景:

(1)     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造成冗官、冗兵和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

(2)     农民起义和兵变相继爆发,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引起严重的社会危机。

(3)     要求改革的势力同守旧势力斗争激烈,出现朋党之争,统治阶级矛盾突出。

(4)     庆历新政昙花一现,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

(5)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王安石主持变法。

3、  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4、  内容:

(1)     理财之法:推行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2)     强兵之法:整顿军队,推行保甲法、将兵法、保马法,设军器监等。

(3)     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唯才用人等。

5、  失败的原因:

(1)     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改革充满了阻力。

(2)     下层官吏没有很好地执行变法的措施,危害了百姓的利益。

(3)     支持变法的组织机构不够健全,赏罚不够公正。

(4)     变法的重要支持力量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

(5)     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被废除。

(6)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没有给农民更大的利益,因而不可能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也不可能很好地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

6、  意义:

(1)     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     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7、  局限性:

(1)     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2)     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8、  启示:

(1)     改革使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2)     改革使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3)     改革必然涉及到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要注意用人。


五、欧洲的宗教改革

(一)丁·路德宗教改革

1、  时间:1517年开始

2、  背景:

(1)     15~16世纪,德意志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     罗马教廷对德意志进行神权统治和经济搜刮。

(3)     导火线:1517年,罗马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

3、  内容:

(1)     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称义”。

(2)     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

(3)     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

(4)     减少教堂和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

(5)     俗权高于教权,并最终支配教权。

4、  影响:

(1)     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天主教会和封建势力。

(2)     使德国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形成了一种新教——路德宗。

(3)     有利于德意志民族的发展。

(4)     为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二)加尔文宗教改革

1、  时间:1536年开始

2、  背景:

(1)     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2)     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

3、  内容:

(1)     坚持《圣经》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

(2)     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3)     主张“先定论”,宣扬“选民”思想。

(4)     主张自由、平等、个人主义。

(5)     主张选民要有奋斗精神。

(6)     主张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度。

(7)     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

4、  影响:

(1)     打击了天主教会的势力。

(2)     净化了社会风气。

(3)     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4)     影响力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5)     国际性影响广泛,日内瓦也由此成为“新教的罗马”。

(三)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1、  时间:1532年开始,1534年国会通过了著名的“至尊法案”。

2、  背景:

(1)     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要求宗教改革。

(2)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社会各阶层反教会情绪不断高涨。

(3)     日益强大的王权力图摆脱罗马教权的桎梏。

3、  内容:

(1)     实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运动。

(2)     断绝了英国教会在行政和经济上与罗马教廷的关系。

(3)     规定国王为英国最高首脑,拥有任命教职、召开教会、审查教规的权力。

(4)     报留天主教的教阶制度、教义和仪式。

(5)     没收修道院财产归王室所有。

4、  影响:

(1)     摆脱了罗马教权的桎梏,巩固了日益强大的王权。

(2)     使英国基督教成为英国国教,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3)     天主教会被剥夺的大多数财产落到新兴资产阶级手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4)     在宗教信仰和神学思想方面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不利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这里歆屿,与你相遇很幸运🌾🌾

立志做一名对学生有帮助的up

内容不是很多,是因为怕文章太过冗长影响读者阅读体验

素材来自北岳如行(宝藏公众号)

→说明:全文由本人辛苦整理,可以转发,但请不要复制粘贴,有稍作改动,搬运若侵犯原作者权益可私信联系删除

啾咪💖~ 


中西方历史上的9大重要改革梳理(历史背景+主要内容+改革评价)[上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