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如何坚持看完一部电影·兼谈如何选片

2019-01-05 02:23 作者:Dear_Cosmos  | 我要投稿

在过去的2018年呢,回顾自己干过的事情,唯一能说一直坚持在做的就是看电影吧,虽然没有做到每天一部,但确实花了不少时间在上面(如果都拿来读书该多好,落luì)。尽管我自诩是一个影迷,但我的片量实在太低,所以想成为一个合格的cinephile,坚持看电影的习惯是必须要养成的。

However, some films can be hard to finish. 在这一年的观影体验当中,我发现不少电影我需要花两倍甚至三倍于电影时长的时间才能看完,有时候是因为要暂停,有时候是因为睡着了...当一些电影实在是不对你胃口的时候,要如何坚持把它看完呢?(前提是你愿意把它看完)

那么接下来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应对方法,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1.去电影院

你需要去电影院。电影院有一种独特的“宗教气质”,当影厅里的灯光熄灭,放映机亮起之时,观众们会陷入一个只与银幕世界沟联的通道,这会让人能够平心静气地去享受电影,这也是电影院存在的意义。而且你花了钱,所以在得到足够的观影愉悦之前,观众们应该不会提前离场,这是一种来自经济的压力(倒是很实际厚)。

在今年的北京电影节和欧盟电影展上,我看了许多自己从来没有涉猎过的欧洲电影,包括希腊电影《怜悯》(英文译名Pity,另译《哭上瘾》)、去年的戛纳金棕榈《方形》(英文译名The Square)、法国电影《开战》、波兰电影《冷战》等等。要是放在平时,这些电影我可能很难看下去,但是在电影院里我会很享受那个过程。

鲸鱼放映室(可惜在今年6月末停运了)

这个“电影院”的概念其实可以理解得比较宽泛,一些专门的放映会和放映活动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电影院”,而且这种放映会大家的兴趣交集会比较多,观影体验就会更有感觉。我曾在一个名叫“鲸鱼放映室”的地下室用一个下午刷完了汤浅政明的《恶魔人Crybaby》,老实说,那真是我最酣畅淋漓的一次看片了。在学校的电影社放映会里,我看完了《燃烧》《大象席地而坐》,后者的篇幅有整整四个小时,我不知道如果自己看的话会分多少次才能看完。

其实自己看电影,也是可以营造出“电影院”的感觉的。你需要一副耳机,一个坐着感觉很舒服的椅子/沙发,一段没有什么事儿也没有什么人的清净时光。对于我而言,就是晚上熬夜在被窝里戴着耳机拿手机看。我至今都记得自己看完《2001:太空漫游》的那天晚上,仿佛自己处于无穷无尽的时空中漂泊无依,那种被空虚彻底湮没的恐惧实在是难以摆脱。

所以,或许与地点无关,或许也与屏幕大小无关,只要你有一颗随时都想进入电影的心,那么不论哪里,都可以是电影院。

2.如何坚持看完一部文艺片:动用你的知识

我不得不承认我在电影院里睡着过。有些时候是因为困顿交迫,早起没吃饭骑自行车去赶《银翼杀手2049》的场子,结果我在最后的15分钟没有坚持住睡着了...Shame on me...有些时候则是因为电影实在是让你如堕云雾之中,想不睡着都不行,而这些影片大部分都是所谓“文艺片”,举最近的例子就掀起舆论波澜的《地球最后的夜晚》。多数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依旧是为了一个“故事”而去的,但是“文艺片”之所以文艺就恰恰是因为它不关注故事,而是关注电影的其他方面,例如摄影、剪辑亦或是整体的氛围和美感。因此,在看这些电影的时候我们也需要适当地把重心从故事放到其他层面上,这就需要动用我们的电影知识了。

首先我们需要动用的是我们的自己的电影库,尤其是那些经典电影中的经典段落,在文艺片中我们常常能够看到类似的片段出现(也就是常说的“致敬”),发现这种被埋在电影中的梗会给影迷带来猜破谜语般的观影愉悦。我们就以《地球最后的夜晚》为例,这里面出现了非常多前苏联电影大师塔可夫斯基的作品中的意象,包括水草镜头、轨道车镜头、水杯从桌子上被震落旋转的房子、苹果散落一地等等,它们取自塔可夫斯基的《潜行者》《镜子》《伊万的童年》等作品;连核吃掉一整个苹果的固定长镜头来自蔡明亮《郊游》中的李康生吃高丽菜;罗紘武和万绮雯的亲吻镜头来自王家卫的《蓝莓之夜》……如果你看过这些作品,再去看这部电影的话,或许就会兴奋许多。

《蓝莓之夜》剧照 上述段落摘自豆瓣影评: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861981/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尝试着用导演思维去看文艺片,用行话讲叫作“拉片”。一个电影从业者看电影和一个普通观众看电影他们的思维是不一样的,他们看到的东西、想到的东西要比我们多得多,所以他会看得更认真、更仔细并且会反复地看、逐帧逐帧地看,只为寻求到更多的解读、学习到更多的技巧。电影专业的学者“拉片”会看镜头的内部:摄影、打光、布景、构图、空间、运动、场面调度;镜头的外部:长镜头、剪辑、摄影机调度等等。因此,他们看到的电影文本就更有厚度、更有嚼头、更有意思。

所以,当我们在看一部比较难理解的片子的时候,我们不妨减少一些对故事本身的关注,而却尝试着用“拉片”的方式对电影做解读,这样的话你就会被电影镜头的选取、构图的营造、运动的调度、时空的接续、演员的表演等电影元素所吸引。而也正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你会感受到导演的意图,你会真正地开始与导演对话。

只有开始用这种方式看电影,才会获得进入更多电影的权利。

3.参与进去

大多数情况下,一部电影是不会让观众感到理解上的困难的,它们总是用浅显易懂的视觉冲击让观众保持状态,观众是被动的接受者。而许多电影则将理解这部电影的主动权交还给了观众,但观众却不知道如何使用。举例来说就是大卫·芬奇的《十二宫》(Zodiac),这部长达两个半小时的电影,看不进去的人说它冗杂繁琐,看进去的人却说它有着深渊般的吸引力。

《十二宫》这部悬疑片打破了类型常规,它是一部“没有答案的电影”。这部电影通篇讲述的是追查“十二宫”连环杀手这件事情的过程本身,而影片的结局也和现实一样没有找到凶手。这部影片将所有的信息尽数呈现给了观众,每一个证据、每一次猜测、每一次联想、每一次怀疑,织成了一张巨大的盘根错节的信息网络,让观众在主角的带领下自己去选取。这是一部真正属于“推理迷”的电影。

在看这种电影的时候我们需要时刻保持大脑的运转,积极地去参与到这部片子当中去。这才是真正的“烧脑”电影。去年大卫·芬奇的最新作品美剧《心灵猎人》(Mind Hunter)延续了他的悬疑片拍摄思路,电视剧的时长能够给他更广阔的空间去进行布局,让这部美剧拥有了更加幽暗的深度。

记得不要一味被动地接受,要主动地去探索。

4.抽离出来

有些电影没有那么强的故事性,剧情也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而呈现出更多的纪录性质。比如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拍的都是一些稀松平常的琐事,却包纳了一种小温馨、小确幸,蕴含着对生活的思考与探索,与之相似的还有小津安二郎的许多作品比如《东京物语》。这些作品我们需要用更高一层的命理高度去进行思考,去考量导演在电影里传达的那种生命哲学。

《这时对那时错》海报

一个更有针对性的例子是韩国导演洪尚秀的《这时对那时错》。洪尚秀以忠实地记录各种场景哪怕有很多是让人感到难堪的“尴尬美学”而闻名,比如两个陌生人在聊天时会沉默良久、避开对方的眼神挠着头找话题,亦或是一个人醉酒之后把自己的衣服一件件脱掉。当时我在看的时候真的特别想按快进,因为真的太、尴、尬、了。但其实这就是洪尚秀导演想要达到的效果,这是他想要传递的真实,而这种真实又与整部电影虚构的两段式重复时空产生了互动。因此,在欣赏那些片段的时候,我们要试着从电影中抽离出来,在更高的层面上着眼去审视这部电影。

《着魔》海报

另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是类似于安德烈·祖拉斯基的《着魔》(英文名Possession,另译《迷恋》)这种恐怖片。祖拉斯基是出了名的变态,拍片更是以疯狂著称,这部《着魔》中的许多段落让人直觉生理不适,视觉上的侵.犯和听觉上的强.暴都让人直想关掉播放器。面对这种影片,我们需要用理性去驱逐感性上的体验,试图去分析这个故事的主题,试图去重组这个故事的时间线,试图去分析这个电影中的人物,总之,转移注意力。

还有一些电影直接做成了论文体,比如拉斯·冯·提尔的《此房是我造》让-吕克·戈达尔的《影像之书》,看这种电影记得要多做笔记(扶额)。既然进入不了,干脆就当作研究对象好啦……

《影像之书》海报

那么以上就是我通过对自己观影体验的分析得出来的方法啦,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能够坚持看完一部电影,并能够有所思考、有所感悟,这自然是极好的。但是未必所有电影都有这样的质量,有些电影是你在电影院都看不下去的,宁愿赔掉票钱也要逃离(比如过年陪父母去看了《祖宗十九代》,真是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所以我们要看好片,要多看好片,才能够建立一个真正有用的电影库,才能不浪费自己的观影人生。因此如何选片就是一个问题了。

我这里提到的方法是根据一些从业人员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主要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进行。

横向1:电影榜单

电影榜单是大家评选出来的公认的经典电影集合,对于迅速建立对电影的感受力有很大帮助。比较好的榜单就是各大网站的Top250啦,在这里主要推荐豆瓣和IMDb的。

两个网站的Top250重合率应该蛮高的,所以大概看下来是300多部。在此基础之上,各个类型片的榜单Top50也可以试着补全,看下来是400多部。

需要注意的是上榜的电影其实和现实社会的状况有很大关系,比如纪录片《二十二》就在豆瓣Top250里,这些榜单对当代电影的反馈程度要远远高于历代电影。

横向2:电影节/获奖电影

世界上最受瞩目的电影奖项,无疑是奥斯卡金像奖(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Academy  Awards),所以历届奥斯卡获奖影片也是重要的片单,对于建立电影的理解体系和批评框架都是很有用的。

除了奥斯卡之外,还有著名的“三大电影节”: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和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这三个电影节在世界的认可度也是相当之高,而且比起中规中矩的学院派,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和活力,充分展现了电影艺术的魅力。这其中的电影大都来自欧洲,但集合了世界各地的好片,并且艺术性、作者性比较强,需要有一定的观影经验才能够比较好的理解。


横向3:电影史

读电影史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高效的,因为载入史册的电影绝对都是有突出贡献的电影。读电影史会让你得到一个巨大的片库,而且是一个认可度极高的、共享的片库,这对于影迷而言是一个极大的利好。

推荐大卫·波德维尔夫妇《世界电影史》,按照时间顺序,从电影诞生日开始慢慢地看着走吧。

《世界电影史》(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纵向:导演作品序列

在横向的电影选择中,你一定会注意到一些你比较喜欢的导演,于是我们不妨把他的作品给补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加深对这个导演电影风格的认识,也能够逐渐分辨出他作品序列的发展轨迹,对于我们加深电影艺术理解力是很有帮助的。

在以导演作品序列为轴进行纵向推进的过程中,要记得多做总结:技法上的、风格上的、理念上的——也就是要多拉片,如果你真的是喜欢那个导演的话。表达对一个导演喜爱之情的最佳方式,就是看完他的作品,并且看懂他的作品,以及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

汤浅政明作品序列

通过这几个维度的选片之后,不需要多久你就能够建立自己的审美体系了,就能够摆脱评分体系进行自主的观影选择了。随着你的片库愈发的充实壮大,你的品位也一定会不断提高,你对电影的热爱也就会不断加深。

2019年,也要继续看下去哦!



如何坚持看完一部电影·兼谈如何选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