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班牙历史沿革(第二期)

2022-12-07 17:53 作者:七年大乱战  | 我要投稿

柏柏尔人

(一)柏柏尔人是世居北非的民族,今主要分布于非洲西北部,绝大多数人口是穆斯林。“柏柏尔”这个称呼并非柏柏尔人的自称,而是拉丁语中的barbari(野蛮人)的变音,不过有的柏柏尔人自称为“阿马齐尔格人”,意为“高贵的人”或“自由人”。8世纪不想被阿拉伯人统治的柏柏尔人从北非逃到突尼斯南部山区的沙漠地带,绵延的山脉把他们的居住地分割成大量的、孤立的小块平原和高地,各部落散居。在北非有1400至2500万说柏柏尔语的人,他们主要集中在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少数人群最东部的可以到埃及,最南部的可以到布基纳法索。关于柏柏尔人的起源没有定论,但是不同的学科提供一定的线索。非洲北部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利比亚、突尼斯和马里等,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使用柏柏尔语,属闪含语系,多数人信伊斯兰教。柏柏尔人的起源尚无定论,但一般认为柏柏尔人的祖先一支来自欧洲,一支来自撒哈拉。柏柏尔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有不同名称,前202年柏柏尔人建立努米底亚王国,“努米底亚”一词是古代罗马人对努米底亚人居住地区的称呼。努米底亚人骑马狩猎和从事游牧,他们的活动范围东达今利比亚地域。前3世纪末马西尼萨统一国家并任国王,建都锡尔塔(今君士坦丁)。游牧部落开始转入定居,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种植大麦、小麦,栽培果树;兴建城市,发展商品生产,加强同欧洲国家的商业联系;接受希腊文化,创造本民族的文字。在马西尼萨执政期间努米底亚成为地中海地区的强国,马西尼萨对外联络罗马反对迦太基。第 2次布匿战争时期罗马在马西尼萨的支援下打败迦太基,148年马西尼萨去世,但他的影响持续许多世纪。

(二)前146年罗马打败迦太基后又入侵努米底亚王国,前118年马西尼萨的孙子朱古达领导努米底亚人进行反侵略的朱古达战争,最后失败,长期以来阿尔及利亚人民把马西尼萨、朱古达尊为民族英雄。前46年努米底亚王国被罗马灭亡,它管辖的地区成为罗马阿非利加省的一部分。639年阿拉伯人侵入埃及,在北非大力传播伊斯兰教和阿拉伯文化。在阿拉伯人影响下以及在与阿拉伯人的斗争中,柏柏尔人曾建立两个强大的王朝——阿尔摩拉维德王朝和阿尔摩哈德王朝,其势力南至毛里塔尼亚、北达西班牙、东抵利比亚,尔后则为突尼斯的哈夫斯王朝、阿尔及利亚的齐亚尼德王朝、摩洛哥的马宁王朝所取代。在这些王朝统治时期阿拉伯人大批迁入,多数柏柏尔人被同化,部分未被同化者则逃到山区和沙漠地带,至今仍保留着自己的语言和风俗习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柏柏尔人形成以农业为主的定居民和以畜牧业为主的游牧民及半游牧民,定居民主要种植小麦、大麦、黑麦、葡萄、豆类、蔬菜和油橄榄,游牧民主要饲养牛、羊、驴、马、骡和骆驼。传统手工业有制陶和编织等,能烧制各种储粮盛酒的大型容器以及各种小巧玲珑的杯盘、灯盏、烛台等,编织各种地毯、帐幕以及褡裢等用品。定居的柏柏尔人以村庄为居住单位,每个村庄选举德高望重的长者组成长老会来管理日常事务。所有柏柏尔人都实行父系大家族制,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妇女主持家务,外出不戴面纱,行动较自由,反而男人外出要戴面纱。

(三)柏柏尔人是非洲北部民族,属尼格罗-欧罗巴混血人种,要分布在摩洛哥(称里灰人、塔马齐格特人和什卢赫人)、阿尔及利亚(称卡比尔人和沙维亚人)、利比亚(称乔夫拉人)、马里(称图阿雷格人)等国家和地区。20世纪晚期摩洛哥境内约有890万柏柏尔人,阿尔及利亚约有470万,邻近国家人数较少。柏柏尔人分为若干部落,各有不同的语言,这些部落中最大的是里夫人、卡比尔人、沙维亚人、图阿雷格人、哈拉廷人、施卢赫人、柏拉柏尔人。柏柏尔人分布于非洲西北部,今天的柏柏尔人主要居住在摩洛哥(约占总人数的35%至60%)和阿尔及利亚(约占总人数的15%至33%)。柏柏尔社会相当松散,一群家庭组成氏族,几个氏族组成社区,许多社区组成部落。很多北非的阿拉伯人其实有柏柏尔人的血统,最简单的柏柏尔政治机构为贾玛赫,见于阿尔及利亚和上阿特拉斯山脉地区的一些村庄是村中所有成人的集会。完全游牧的部落选出一个常任的酋长和议会,而季节性的游牧者则每年夏季选一个首领指挥迁移。最大的柏柏尔人社会单位是部落,它仅是松散的组织。柏柏尔人大多保持父系大家族制,族长对家族中的产品分配、婚姻、对外交涉等一切重大问题有绝对权威。实行一夫一妻制,妇女社会地位较高,出门不戴面纱,行动较为自由。柏柏尔人总人口约4200万人,主要遍布地区:摩洛哥2250万人;阿尔及利亚1350万人;突尼斯70万人;利比亚约10.4万人;毛里塔尼亚8万人;埃及1万人;法国10万人;西班牙5万人;荷兰45万人;比利时45万人;以色列30万人。语言是柏柏尔语,宗教信仰是伊斯兰教(90%)、基督教、犹太教、无神论、其它,相近种族是闪含语系的闪米特人。

(四)有史以来柏柏尔人生活在非洲埃及和大西洋之间的地区,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历史纪录中经常提到他们,最早提到柏柏尔人的纪录来自于古埃及前王朝时期,在新王国时期埃及人与他们西部边境上的部落争战。许多埃及学家认为从前945年开始希沙克一世领导的柏柏尔人建立第二十二王朝,此后埃及长期受柏柏尔人统治,但也有人认为这些入侵者是努比亚人。长时期里他们是西部沙漠地区最主要的居民,拜占庭帝国的文献经常抱怨他们袭击当地偏远的修道院。在历史上非洲北部曾多次被入侵和殖民,腓尼基人(奠定迦太基)、希腊人(主要在利比亚)、罗马人、汪达尔人、阿兰人、拜占庭、奥斯曼帝国、法国、西班牙均曾入侵非洲北部,几乎所有这些入侵者都给予柏柏尔人一定的影响,始终也有欧洲人被当作奴隶贩卖给柏柏尔人(有人估计奥斯曼帝国时期有125万欧洲人被带到北非),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之间的交往也给柏柏尔人留下影响。在有史时期中柏柏尔人向南扩张,进入撒哈拉沙漠,取代当地的黑人人群如索宁克人等,尤其是在11世纪班纽希拉尔部落的入侵中在北部他们在文化上大部分被阿拉伯人同化。索宁克人是西非民族之一,有89万人(1978),主要分布在马里(55万)、布基纳法索(16万)、 塞内加尔(8万)、毛里塔尼亚(5万)和几内亚比绍(1万)等国。属尼格罗人种苏丹类型,使用索宁克语,属尼日尔—科尔多凡语系尼日尔—刚果语族。

(五)索宁克人是西非中世纪加纳王国的缔造者,11世纪末遭到来自北方的柏柏尔人的侵袭被迫南迁,13世纪初重建加纳,但却未能恢复昔日声威。柏柏尔人的入侵给索宁克人的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造成深刻影响,并传入伊斯兰教。索宁克人是西非最早从事农业的民族之一,种植谷子、高粱、豆类和薯类。同时饲养牲畜,牛是财富的象征,自古善于经商。索宁克人亦称萨拉科尔人、塞拉库勒人或塞拉胡利人,分布在西非塞内加尔境内塞内加尔河畔巴克尔地区以及其他毗邻地区,操尼日-刚果语系的曼德语。塞内加尔的索宁克人有些已移居达卡,但住在巴克尔地区的仍从事农业,其主要粮食作物是小米。索宁克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体制是曼德人诸民族中的典型,非洲北部柏柏尔人保存他们的语言和传统的地区一般是最少受到外部影响的地区,尤其是卡拜利和摩洛哥的高地上,这些地区在罗马和奥斯曼时期大多数保持它们的独立,而腓尼基往往在这些地区的海岸也没有立脚。不过这些地区也不是完全没有受到外界的影响,尤其法国的入侵也涉及到这些地区。在撒哈拉沙漠另外一个重要的外部影响是欧洲商人组织的从西非跨大西洋的劳力贸易,与此前的宗教和文化的入侵不同的是由阿拉伯人带来的伊斯兰教对非洲西北部有长久和保持的影响,伊斯兰教不同的形式渗透社会几乎所有的方面,它带来的军队、学者和神秘主义取代大多数部落的宗教,造成新的社会标准和政治教条。

(六)虽然如此但这个地区的伊斯兰化和阿拉伯化是一个漫长和复杂的过程,虽然游牧的柏柏尔人很快就皈依伊斯兰教并帮助阿拉伯入侵者,但一直到12世纪阿尔摩哈德王朝时基督教和犹太教社群才缩小到微不足道的地步。最早到达非洲西北部的阿拉伯军事远征是在642年和669年它们带来伊斯兰教,这些从埃及的基地出发的远征是出于地方军官的命令,而不是从中央哈里发明令的。哈里发的首都从麦地那移到大马士革后倭马亚王朝认识到要控制地中海的话需要集中兵力远征北非,670年阿拉伯军队在乌克巴·伊本·纳菲的领导下在今天的突尼斯以南160千米处建立凯鲁万作为下一步行动的基地,纳菲的继承人继续向西推进,进驻阿尔及利亚,最后他与信基督教的柏柏尔人联盟的统治者达成一个暂行架构。柏柏尔人同意皈依伊斯兰教,并将其首都从特莱姆森移到离凯鲁万比较近的塔基尔万,但这个和平维持不长,直到697年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交替控制这个地区。711年倭马亚王朝在皈依伊斯兰的柏柏尔人的帮助下占据整个北非,倭马亚王朝哈里发委任的总督的首府在凯鲁万,它是新建立的伊夫利卡省的省会,这个省由黎波里塔尼亚(今天利比亚的西部)、突尼斯和东阿尔及利亚组成,但是伊斯兰教在柏柏尔人当中的传播并没有保证他们支持阿拉伯人控制的哈里发国。阿拉伯人对柏柏尔人加重税、对待他们就像对待二等穆斯林一样,而且还奴役他们,这使得柏柏尔人非常反对阿拉伯人。

(七)在伊斯兰出走派的旗帜下柏柏尔人于739年至740年发生暴动,出走派伊斯兰反对倭马亚王朝,在哈里发国的东部抵抗倭马亚王朝,并且宣扬不论其民族、级别还是否先知穆罕默德的后人,任何合适的穆斯林均可以成为哈里发,这对柏柏尔人非常有号召力。暴动后出走派在当地建立许多神权的部落王国,大多数这些王国都很短命且困难重重,一些位于重要商路上的王国如特莱姆森则比较繁茂和强大。750年阿拔斯王朝取代倭马亚王朝后阿拉伯帝国的首都转移到巴格达,阿拔斯王朝重建它在北非的统治,当地驻于凯鲁万的总督虽然名义上是由哈里发派驻的,但实际上至909年为止他们形成一个世袭的王朝,享有独立的权利,他们的宫廷成为一个学习和文化的中心。在其西部从塔赫特至阿尔及利亚西南从761年至909年是一个由一位被市民领袖选举出来的伊巴迪出走派阿訇统治的地区,这位统治的阿訇必须具有诚实、怜悯和公正等名声。这个位于塔赫特的宫廷支持数学、天文学、占星术、神学和法学的学者,但是他们未能阻止一支可靠的常驻军,这个错误以及后来其统治者陷入奢侈为后来法蒂玛王朝战胜塔赫特统治者提供条件。711年进入伊比利亚半岛的穆斯林主要是柏柏尔人,他们的首领塔里克·伊本·齐亚徳就是一个柏柏尔人,不过下达命令的是大马士革的哈里发瓦利德一世和他在北非的总督。712年一支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混合组成的军队增援,据说伊比利亚半岛的穆斯林中柏柏尔人占66%,另外据说他们帮助倭马亚王朝的哈里发阿卜杜勒·拉赫曼一世征服安达卢斯是因为该哈里发的母亲是一个柏柏尔人。

(八)泰法时期的众多小王国的来源各不相同,但是一些是柏柏尔人统治,比如格拉纳达的兹里德王朝就是柏柏尔人。来自今天的西撒哈拉和毛里塔尼亚的柏柏尔人的阿尔摩拉维德王朝征服安达卢斯,结束这个混乱时期,此后源自摩洛哥的阿尔摩哈德王朝统治安达卢斯。在这段时期里安达卢斯非常兴旺,在安达卢斯的阶层中柏柏尔人的地位介乎阿拉伯贵族和平民阶层之间,民族之间的竞争是安达卢斯政治的因素之一。哈里发国分裂后托莱多、马拉加、巴达霍斯和格拉纳达的国王均是柏柏尔人,9世纪以前非洲西北部主要是柏柏尔人地区,班纽希拉尔的到来促使阿拉伯化进展迅速。埃及的法蒂玛王朝派遣班纽希拉尔进入这个地区作为对柏柏尔人放弃什叶派的惩罚,很快大多数平原地区都被班纽希拉尔占据,柏柏尔人只剩下少数海岸城市。他们的入驻也导致过去许多农业地区被放弃,游牧被推广。北非国家独立后很快就设立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来取代法语(利比亚是唯一的例外),今天用阿拉伯语取代法语的过程依然在进行,大多数柏柏尔人必须学和懂阿拉伯语,他们在学校和大学里无法使用他们的母语,这可能会加速柏柏尔人的阿拉伯化,尤其在使用双语言的地区这个过程非常迅速。非洲西北部国家独立后长时间里政府忽视或者故意缩小柏柏尔文化的存在以及其文化的特殊性,但是在有些国家情况有所好转,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改变它们的政策,阿尔及利亚将自己定义为“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的穆斯林国家”。

(九)在阿尔及利亚中柏柏尔语被定为官方语言之一,在一些柏柏尔人居住区里它是学校里的必修语言。在摩洛哥中柏柏尔语虽然不是官方语言,但在全国是必修语言。柏柏尔人在北非国家中并不因为他们的民族和语言而被歧视,只要他们同意政府政策,他们可以在社会上获得很高的地位。在阿尔及利亚军队中柏柏尔人的比例也比较高,甚至公开支持柏柏尔民族主义的政治家也有机会在政治中获得比较高的地位。一些柏柏尔人部落(尤其卡比尔人)与北非的政府之间爆发矛盾,部分由于语言和文化问题,比如在摩洛哥孩子不能使用柏柏尔语名字。虽然许多人以为柏柏尔人是游牧民族,但实际上大多数柏柏尔人是传统的农民,他们住在地中海岸附近的山里或者沙漠的绿洲里。南萨哈拉的图阿格雷部落和泽纳加部落是游牧民,也有些部落是半游牧民。 柏柏尔人的经济生活方式现已不统一,有的是以农业为主的定居民,有的则是以畜牧业为主的游牧民或半游牧民。曾有过制陶、编织等较发达的手工业,但在殖民时期衰落了。虽然大多数柏柏尔人是定居农民,但是有些部落冬天在低地耕种,夏天在山区草原牧羊,其他则是常年牧民。其种植的主要作物是小麦、大麦、水果、蔬菜、坚果、油橄榄,家牛、绵羊、山羊成群,与牛、骡、骆驼和马一起用来拖拉和运输。定居农民住单层石屋,季节性迁徙部落立起防御性和储藏用碎土造据点,放牧时住在山羊毛帐篷。制陶、编织等大部分家庭工业由女人来做,现代许多柏柏尔人是在西班牙、法国打工的流动劳工,其他人则移居大都市找工作。

(十)柏柏尔人是非洲较古老的民族,7世纪阿拉伯人进入北非后开始归信伊斯兰教,接受阿拉伯文化,经过十几个世纪的发展变化后大部分柏柏尔人都接受伊斯兰教和阿拉伯文化,而成为穆斯林民族之一。大部属逊尼派,但有少部分山区和沙漠绿洲地带的柏柏尔人仍保持原有的语言和风俗习惯。柏柏尔人在接受伊斯兰教的过程中还保留本民族的许多古代宗教残余,如对岩石、高地、树木等物进行祭祀,并把它们看作守护神,许多部落还都有自己的圣徒。部分柏柏尔人的清真寺建筑亦与阿拉伯人有所不同,尖塔不是圆形的,而是四角形或六角形的。柏柏尔语是闪含语系的一支,至今为止关于柏柏尔语与闪含语系中的哪个语言最接近还有争议,但一般语言学家认为闪米特语族或乍得语族是与柏柏尔语最近的。柏柏尔人主要是逊尼派穆斯林,主要是马里奇学派,撒哈拉沙漠北部的柏柏尔人则主要是伊巴底穆斯林。在西部中苏非主义比较普及,在东部比较少见。在大多数地区传统性的崇拜马拉布隐士非常重要,在他们皈依伊斯兰之前一些柏柏尔人皈依基督教(往往是多纳图派)或犹太教,其他则继续信仰传统的多神教。在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下当地产生一些短暂的混合宗教,最后这些宗教全部被伊斯兰教取代。对于饮食柏柏尔人有独特的见解,他们认为生吃雄性山羊的睾丸可以壮阳,这个观点十分的奇特(这个也很难吃)。而且他们认为骆驼的纯粹脂肪在生吃的时候更是难得的美味佳肴,但是实际上却足以让站在食物链顶端的男人。

(十一)在沙漠中极度缺水时柏柏尔人常将骆驼杀死,从而获得骆驼瘤胃内的水,以此可以推断他们的饮食状况令人担忧。图阿雷格人是柏柏尔人的一个分支,他们尊重妇女,酷爱音乐和诗歌。以牧驼为主,兼养绵羊和山羊,惯用剑、矛和匕首。他们过着流浪生活,住在用羊皮或毛织物做成的红色帐篷里,没有固定的住所。图阿雷格人有个独特的习俗,男子带面纱,女子不戴面纱,所以人们把图阿雷格人称作“戴面纱的人”。同时由于面纱是蓝色的,故又把他们称为“蓝色的人”。这种面纱当地土语叫做“伊勃恩·巴多特”,又名“达格里”。面纱是一块宽为25厘米、长为3米、绣有褐色花边的毛织物,披头盖脸,只露眼睛,在脖子上绕一圈后下垂到胸前或背后。男子们无论何时都不能不戴面纱或任意揭开面纱,连睡觉时也必须戴上,只有吃东西时才将面纱揭开一部分,但还需用手遮住嘴。男人若当着女人的面露出脸嘴时则被认为是一种不可原谅的失礼行为,即使陪着客人喝茶也要小心翼翼地把嘴巴藏在面纱里。图阿雷格人的另一独特习俗是尊重女性,妇女社会地位很高,可以参加公共活动与部落会议并拥有财产。她们不从事经济活动和家务劳动,有充分时间倾注在文艺创作上。她们学识广博,精通本民族的传统,而男子识字的人却不多,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放牧和劳动。图阿雷格人尊重女性的习俗集中体现在婚俗上,以求婚为例,若姑娘看不上男方则可用手指按在求婚者手腕处表示拒绝,此时男方不得再次强求。

法蒂玛王朝

(一)法蒂玛王朝(909——1171)是北非伊斯兰王朝,又译法提马王朝,以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之女法蒂玛得名。中国史籍称之为绿衣大食,西方文献又名南萨拉森帝国。909年奥贝德拉伊斯兰教什叶派首领在突尼斯以法蒂玛和阿里的后裔自居,自称哈里发,建都马赫迪亚。攻打摩洛哥的伊德里斯王朝,征服摩洛哥,并进而占领整个马格里布。969年哈里发穆伊兹派部将乔海尔征服阿拉伯帝国统治下的埃及,973年迁都开罗。第六任哈里发哈基姆(996年–1021年)放弃前任的宗教宽容政策,残酷迫害犹太教徒和基督徒,并于1010年拆毁耶路撒冷的圣墓教堂。1171年法蒂玛王朝大臣萨拉丁在近卫军支持下发动政变,推翻法蒂玛王朝的哈里发阿迪德,建立阿尤布王朝,法蒂玛王朝灭亡。伊德里斯王朝是中世纪北非阿拉伯人建立的第一个伊斯兰什叶派王朝,创始人穆莱·伊德里斯是什叶派伊玛目哈桑的曾孙,785年因在麦地那参加阿里党暴动遭阿拔斯王朝镇压,率部分追随者经埃及逃到这里。788年创建伊德里斯王朝,793年被阿拔斯王朝派来的奸细毒死。伊德里斯王朝是中世纪北非西部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兰教什叶派王朝(788~974),主要城市有麦地那,信仰的宗教是伊斯兰教。785年什叶派伊玛目哈桑的曾孙伊德里斯·伊本·阿卜杜拉在麦地那参加阿里派的暴动,遭阿巴斯王朝镇压失败后率部分追随者经埃及、巴尔卡、特莱姆森,逃到摩洛哥北部的瓦利利。因其为阿里和法蒂玛的直属后裔故得到柏柏尔族部落穆斯林的崇敬和支持,被拥戴为伊玛目。

(二)788年伊德里斯在柏柏尔族部落酋长的推举下正式宣誓就职,建立伊德里斯王朝,修建穆莱·伊德里斯作为首都。他创建柏柏尔人组成的穆斯林军队,开始向外征服,先后占领东起特莱姆森,西至萨累河的广大地区,迫使一些信奉基督教、犹太教的柏柏尔人改宗伊斯兰教。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哈伦·拉希德派人毒死伊德里斯后他的遗腹子伊德里斯二世(804~828在位)继位,在柏柏尔部落酋长的辅佐下励精图治,建立行政制度,发展农业和商业。实行宗教宽容政策,对逊尼派穆斯林的宗教活动不加干预,允许基督教和犹太教徒在缴纳规定赋税的前提下各行其是,倡导基督教徒和穆斯林互相尊重、友好相处,使社会秩序安定。他在非斯河左岸修建新都非斯城,后发展成为一座宏伟而繁华的阿拉伯城市,对传播伊斯兰学术文化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希贾兹、安达卢西亚和突尼斯等地阿拉伯人迁入王朝各地定居,非斯城成为来自安达卢西亚和凯鲁万阿拉伯学者、商人、贵族的聚居区,从而加速摩洛哥的阿拉伯化。828年伊德里斯二世去世后其长子穆罕默德·伊本·伊德里斯继为伊玛目,他兴建清真寺和宗教学校,奖掖伊斯兰学术文化,特莱姆森和首都非斯发展成伊斯兰学术文化中心。他的继任者于859年在非斯城内兴建卡拉维因清真大寺,后发展成马格里布地区著名的伊斯兰高等学府,培养大批穆斯林学者。王朝后期实行封建分封制,王室为争权而发生内讧导致兄弟阅墙、王朝衰微,974年西班牙后伍麦叶王朝哈里发哈凯姆二世趁王朝内乱率兵灭伊德里斯王朝。

(三)距梅克内斯27公里且距罗马古城沃吕比利斯不到3公里是圣城穆莱·伊德里斯,就坐在梅克内斯前往罗马古城沃吕比利斯的公路旁一座小山头上。小城不大,至多也就是一座小镇,据说居民不到1万人。但是在穆斯林心目中它却有着至高至尊的地位,这是一座圣城,摩洛哥第一个阿拉伯王朝的缔造者穆莱·伊德里斯就安葬在这里,小城也因此而得名。穆莱·伊德里斯为什么会安葬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山坳里?也许一直要追溯到公元8世纪中东穆斯林围绕先知穆罕默德的继承人“哈里发”的权力之争。“哈里发”是阿拉伯语“继承人”的意思,632年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去世后麦地那的穆斯林们便在“哈里发”的问题上分裂成逊尼派和什叶派,前者认为哈里发应该由被推选出来的人担任,而后者则认为真正“合法的”哈里发只能是出自穆罕默德“神圣家族”中的“伊玛目”(在阿拉伯语中它原来只指“祈祷主持人”,可是在什叶派的教义中他却代表真主和世人之间的中介,就像先知穆罕默德)。第一位伊玛目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堂弟阿里,他娶了穆罕默德的女儿法蒂玛为妻,接下来的是阿里的儿子哈桑,而穆莱·伊德里斯则是哈桑的曾孙。785年穆莱·伊德里斯在沙特阿拉伯的麦地那参加反对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的阿里党起义,遭到镇压后不得不逃亡到北非,最后来到瓦利利(这就是圣城以前的名字)。在这里穆莱·伊德里斯重整旗鼓,他不仅得到什叶派穆斯林的支持,而且受到当地皈依伊斯兰教的柏柏尔人的拥戴,他被尊为“伊玛目”。两年后的788年创建伊德里斯王朝,这也是摩洛哥历史上第一个阿拉伯王朝,据说最初的都城就设在罗马古城沃吕比利斯。

(四)793年穆莱·伊德里斯去世,被安葬在瓦利利这座小山头上,而他的信徒则围绕他所安葬的陵墓建起这座小城,并用穆莱·伊德里斯的名字为小城重新命名,这就是今天所看见的圣城穆莱·伊德里斯。当伊德里斯二世于807年将都城迁往菲斯后沃吕比利斯便逐渐冷落起来,最后竟成了一座空城,但是距它不到3公里的圣城伊德里斯却始终是一片兴旺,至今仍保存着它中世纪的古老风貌。747年阿巴斯的后裔阿布·阿巴斯利用波斯籍释奴艾卜·穆斯林在霍拉桑的力量,联合什叶派穆斯林于750年推翻倭马亚王朝统治,建立阿巴斯王朝(750~1258年.)。阿巴斯王朝建立后什叶派屡遭统治者镇压迫害,一部分人集体迁往北非。893年也门什叶派伊斯玛仪派宣教师艾布·阿卜杜拉·侯赛因在麦加朝觐时接受北非柏柏尔人部落朝觐者邀请,并受伊斯玛仪派总部派遣,随这批朝觐者到达突尼斯,开始在基塔麦部落中传播伊斯玛仪派教义。宣称“马赫迪”即将复临人间,号召穆斯林起来摧毁现存秩序,建立公平正义的伊斯兰社会。艾布·阿卜杜拉·侯赛因在宣教过程中赢得众多信徒拥戴,遂趁机组建一支武装力量,成为当地著名政教领袖。不久伊斯玛仪派伊玛目赛义德·伊本·侯赛因为逃避哈里发迫害,乔装商人从叙利亚北部赛莱木叶伊斯玛仪派总部赴突尼斯同艾布·阿卜杜拉会合,但被艾格莱卜王朝的埃米尔齐亚达图拉二世捕获入狱。

(五)902年艾布·阿卜杜拉率柏柏尔军发动起义,向艾格莱卜王朝各地军队发动猛烈进攻。909年3月艾布·阿卜杜拉率柏柏尔军攻占首都拉卡达(今凯鲁万城),推翻艾格莱卜王朝,将赛义德·伊本·侯赛因从狱中救出,并被拥戴其为哈里发。赛义德自称是先知穆罕默德女儿法蒂玛的子孙,什叶派第七代伊玛目伊斯玛仪的后裔,号称伊玛目乌拜杜拉·马赫迪,故立国名为法蒂玛王朝。初建都拉卡达,920年迁都马赫迪亚城(今凯鲁万东南海岸)。赛义德(公元909~934在位)即位后在政治上与巴格达的阿巴斯王朝相抗衡,在宗教上奉什叶派伊斯玛仪派为国教,在聚礼日祈祷词中为阿里和哈里发祝福,遂成为伊斯玛仪派的宗教领袖。赛义德东征西战,对内镇压艾布·阿卜杜拉的反叛,对外将版图扩张至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利比亚及西西里岛,为法蒂玛王朝奠定基础。934年赛义德殁后其继任者仍奉行向外扩张政策,第四代哈里发穆仪兹(952~975在位)执政后期派昭海尔·绥基利率海陆军多次发动西征,967年肃清科尔多瓦后伍麦叶王朝在马格里布的影响。968年昭海尔率10万大军东征埃及,969年昭海尔占领埃及伊赫什德王朝首都福斯塔特,遣其副将进占原属伊赫什德王朝的领土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希贾兹,随将之并入法蒂玛王朝版图。970~972年穆仪兹在弗斯塔特北郊营建新首都开罗,973年哈里发穆仪兹迁都于此。

(六)972年建筑最大的清真寺是爱资哈尔大清真寺,其后吞并麦加和麦地那,王朝统治中心遂转到埃及。在第五代哈里发阿齐兹(公元975~996)统治时期国势极盛,成为版图横跨亚非两大洲的强大伊斯兰国家,同巴格达的阿巴斯王朝和西班牙后伍麦叶王朝形成鼎足之势。996年阿齐兹去世,其子艾卜·阿里·曼苏尔·哈基姆(996—1021年)十一岁继位,他在位期间乱杀大臣,毁圣陵教堂等基督教堂,歧视基督徒和犹太人。其后哈基姆自称真主化身,一个新教派奉之,即为德鲁兹派,此派尚行于黎巴嫩。1021年哈基姆被暗杀,其子扎希尔继位(1021—1035年)年十六,与东罗马国王君士坦丁八世签约。罗马国王许以东罗马境内各清真寺中提念哈里发名字,许重建君士坦丁堡清真寺,而哈里发许重建圣陵教堂。1035年麦阿德·穆斯坦绥尔(1035—1094年在位)以十一岁登基,其母是犹太人所卖犹太女奴,与该犹太人摄政。在位六十年,国势迅速衰落。1043年失叙利亚于塞尔柱土克曼人,北非西部、西西里岛亦失,唯1058年原巴格达将军白萨西里强迫阿巴斯王朝哈里发卡伊姆把职位的各种象征(包括先知的斗篷和别的遗物)转到开罗,各地穆斯林开始奉开罗哈里发为正宗。11世纪后期法蒂玛王朝开始衰落,大权落于亚美尼亚军人巴德尔·贾马里手中。

(七)1094年穆斯坦绥尔死,巴德尔之子麦列克·艾弗德勒立其幼子穆斯台阿里,其后宫廷政变频繁,军人擅政,幼主频立。国家掌握的土地日趋缩小,财政收入窘迫,王朝军政大权落入大臣和马穆鲁克禁卫军军官手中。军队统帅控制国家大权,官制发展为世袭制,哈里发处于被保护的地位。各地总督割据,税收锐减,国库空虚。伊斯玛仪派内部分裂,波斯、伊拉克和中亚地区的伊斯玛仪派断绝与法蒂玛王朝的联系,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相继脱离王朝控制。1096~1144年间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大部分属地先后被塞尔柱王朝和十字军占领,1071年诺曼人占领西西里岛并蚕食非洲大陆一些土地,十字军入侵埃及后西亚赞吉王朝苏丹努尔丁应法蒂玛王朝末代哈里发阿迪德之请派部将希尔库及其侄子萨拉丁率军往援。1171年库尔德人萨拉丁推翻法蒂玛王朝哈里发阿迪德(1160~1171)自立为苏丹,灭法蒂玛王朝,建立阿尤布王朝,从此在埃及恢复伊斯兰教逊尼派地位。法蒂玛王朝继承和发展阿拉伯东方伊斯兰文化,奖励科学研究,发展教育事业,文化发达,学术繁荣。972年在开罗创建爱资哈尔清真寺,并发展成宗教大学。世界各地学生来此求学,人才辈出,成为伊斯兰教什叶派宗教及学术文化中心。哈里发阿齐兹在开罗建立皇家图书馆,藏书达20万册,收藏有大量各种文字珍本,仅用金泥书写的《古兰经》就达2400册。1005年哈里发哈基姆为传授和宣传什叶派教义,弘扬伊斯兰学术文化,创办科学馆,延聘各地著名学者进行学术研究,其领域包括宗教、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各学科。

(八)并附设学校、图书馆和天文台,其附设的学校专门培养什叶派宗教学者和官吏,除宗教各学科外还设有医学、天文学等,天文学家伊本·优努斯、光学家伊本·海赛姆等皆在此取得科学成就。王朝文化名城开罗、凯鲁万、非斯与巴格达齐名,在宗教上伊斯兰教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发展,王朝在各地修建大量清真寺,均附设宗教学校,派出传教师和法官到各地传播什叶派教义、教法,主持宗教事务。哈里发下令在各地清真寺聚礼日为阿里和哈里发祝福,并严禁饮酒、音乐和娱乐。在经、训研究上强调其隐义,并按什叶派观点阐释教义和教法形成巴颓尼叶派(内学派),在王朝末期从伊斯玛仪派中分化出阿萨辛派。对基督教及其他异教徒多采取宽容政策,法蒂玛王朝的政治制度与阿巴斯王朝相似,哈里发是政治、军事、宗教的最高领袖。在王朝极盛时期工商业及城市都很发达,物产丰足,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开罗为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中心,亚历山大、迪米亚特、的黎波里、凯鲁万等城市和港口商贾云集,成为连接亚、非、欧对外贸易的枢纽。法蒂玛王朝的主要赋税是货币地租和非穆斯林的人头税,工商业者也必须交纳人头税。哈里发注重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对外贸易。11世纪埃及城市工商业发达,为地中海区域最繁华的国家,同地中海其他国家有着频繁的贸易关系,同印度间的贸易也有发展。为传播什叶派教义,哈里发关心文化教育。

(九)艾格莱卜王朝是突尼斯历史王朝,8~9世纪时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帝国政治较为稳定,生产力发展较快,经济和贸易繁荣,此时是帝国的鼎盛时期。此间帝国的科学文化也获得许多重要成就,对东西方文化交流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为了维持国家的运转,帝国一直不断加强对农民、手工业者和奴隶的残酷剥削,致使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处于不断激化之中。进入9世纪之后人民起义遍及帝国全境,其中声势最为浩大的有巴贝克起义、黑奴起义和卡尔马特起义,阿拔斯王朝因此国势日衰。帝国内部经济基础的差异和由军事封土制造成的强大地方势力促使割据局面的形成,各地总督和军事统帅因封土制的推行而逐渐获得的强大的经济基础和军事力量,对阿拔斯王朝统治构成严重威胁。东西各地几十位总督、军事统帅皆乘机自立,相互攻伐征战,并力图染指中央政权。800年大将易卜拉欣·伊本·艾格莱卜在获得突尼斯封土之后,当年便在北非东部易弗里基叶地区建立艾格莱卜王朝(800年—875年)。艾格莱卜王朝一译“阿格拉布王朝”,奠基人为易卜拉欣·伊本·艾格莱卜(800~811在位)故名。易卜拉欣为台米姆族,其父艾格莱卜曾任易弗里基叶省总督。他生于突尼斯,后参加埃及穆斯林军,795年被任命为阿尔及利亚扎布地区总督。

(十)799年突尼斯城军事将领泰玛姆·伊本·台米木率呼罗珊和叙利亚军发动叛乱占据凯鲁万城,易卜拉欣奉命率部协助易弗里基叶总督穆罕默德·伊本·穆卡齐勒击败叛军有功,800年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哈伦·拉希德任命他为易弗里基叶总督,并将该地区赐封予他治理。后他自称埃米尔,名义上承认哈里发宗主地位,实际上独立行使行政、军事、司法和税收权力,每年只向哈里发缴纳4万第纳尔的贡赋,成为独立王朝。艾格莱卜王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埃米尔为最高行政和军事领袖。王朝奉伊斯兰教逊尼派教义为国教,实行伊斯兰教法,遵奉马立克法学派学说。居民大多为柏柏尔人,阿拉伯人占统治地位,还有基督教徒和犹太人。王朝派出大批宣教师到各地传播伊斯兰教,使该地区逐渐阿拉伯语化和伊斯兰化,并将伊斯兰文化传播到西西里岛。王朝奖励学术,保护学者,重用艺术家,使伊斯兰文化得到发展。首都凯鲁万为马格里布的学术文化中心和伊斯兰教第四圣地,该城学者荟萃,学术研究昌兴,建有近百座清真寺及宗教学校,其中经该王朝重建后的欧格白大清真寺宏伟庄丽,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该王朝以凯鲁万为首都,其疆域东起的黎波里,西迄阿尔及利亚的安纳巴港。

(十一)易卜拉欣建立行政管理机构,任命各地行政和军事长官,改建旧军队,招募黑人充实新军,并在凯鲁万南部建新城阿巴西亚来作为宫廷和兵营驻地。在埃米尔齐亚德·阿拉一世(817~838在位)执政时期进一步扩张领土,他以优势的海上舰队并借助穆斯林海商力量,袭击法兰西、意大利、科西嘉和希腊海岸。从827年起派海军侵占西西里岛、马耳他岛和撒丁岛,派总督管理。他兴修水渠,发展农业,鼓励商业和对外贸易,控制着地中海的商业。在埃米尔易卜拉欣二世(874~902在位)时期除继续向外扩张外,修筑宫殿、清真寺、宗教学校和浴室,使城市建筑和伊斯兰文化有较大发展。他还一度亲自坐镇西西里岛,阻击外来的侵袭。末代埃米尔齐亚德·阿拉二世在位时(903~909在位)因王室生活奢侈,对外征服耗巨资,从而加重赋税,激起柏柏尔人的反抗,导致王朝衰落。他将从叙利亚到北非的伊斯玛仪派首领、法蒂玛人赛义德·伊本·侯赛因捕获,投入地牢。909年艾布·阿卜杜拉·侯赛因率柏柏尔人起义,推翻艾格莱卜王朝,建法蒂玛王朝。凯鲁万城位于突尼斯中部,距首都突尼斯市155千米,凯鲁万城在历史上曾是北非的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是伊斯兰教四大圣地之一。凯鲁万城始建于670年,面积0.54平方千米。起初是征服北非的阿拉伯名将欧格白·伊本·纳菲厄建立的军营,以此作为继续西征的据点,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阿拉伯帝国征服非洲的基地和传播伊斯兰教的中心。

(十二)800年阿拉伯帝国阿巴斯王朝驻北非(当时被阿拉伯人称为“易弗里基叶”)总督易卜拉欣·伊本·艾格莱卜受封不久便开始建立名义上承认巴格达哈里发的地位,而实际上把北非作为自己的独立王国的艾格莱卜王朝,他在首府凯鲁万城以南兴建新城阿巴西亚作为行宫。艾格莱卜王朝(800~909)在凯鲁万城修建宫殿、浴室、清真寺及蓄水池等,欧格白清真寺经过齐亚德特拉一世和易卜拉欣二世(874年~902年在位)的扩建成为北非最著名的大清真寺和传播伊斯兰文化的灯塔,凯鲁万城成为仅次于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的第四大伊斯兰圣地和北非的政治、宗教、商业和文化中心。909年法蒂玛王朝攻克凯鲁万城,灭艾格莱卜王朝,凯鲁万城仍为北非的宗教和文化中心之一。12世纪中叶凯鲁万城成为穆瓦西德王朝的辖区,11世纪至16世纪期间凯鲁万城由哈夫斯王朝(1229—1574)统治,哈夫斯王朝时在凯鲁万城修建数十座清真寺和宗教学校等。凯鲁万城后来被奥斯曼帝国军队占领,19世纪又沦为法国的殖民地,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重新回到突尼斯人民的怀抱。凯鲁万城历经沧桑,但许多古建筑(特别是清真寺)保存尚好,至今仍被穆斯林视为北非伊斯兰教的圣地。凯鲁万城现有大大小小的清真寺100多座,其中始建于670年的欧格白清真寺最为有名。

(十三)欧格白清真寺是阿拉伯人在北非建立的第一座宏伟的大清真寺,由伍麦叶王朝驻北非总督欧格白于670年一675年间兴建凯鲁万城时同期兴建,并以其名字命名。870年艾格莱卜王朝苏丹齐亚德特拉一世在历代修葺的基础上进行扩建,修建4米高的围墙,易卜拉欣二世(874年一902年在位)执政时再次大规模修缮欧格白清真寺。欧格白清真寺长130米,宽80米。寺内庭院用大理石铺砌,院中心有一口水井,三面由300根石柱顶托的拱形长廊环抱。寺西北耸立着由三层方形塔楼构成的宣礼塔,宣礼塔高35米,是凯鲁万城最高的建筑物。寺的四角设有岗楼,大门的门楼上有防卫设施。礼拜大殿宏伟壮观,大殿正面有15扇大小不同的木门,每扇门有400块雕,雕由各种图案的嵌板组成。殿内花岗岩、斑岩和大理石圆柱林立,计20排,共300根,与长廊的石柱数相等。大殿内可容3000人,殿外大院及走廊可容5000人同时做礼拜。该寺附设有宗教大学和图书馆,至今仍是突尼斯的伊斯兰教育中心之一。凯鲁万城保存至今的著名建筑物还有建于866年的“三大门”清真寺;装饰精美的赛义德·沙阿伊斯兰经学院;直径128米、呈48边形、池中有一座八角亭的艾格莱大蓄水池;古老的穹顶室内市场。长达3千米的古城墙。曲折的街巷和精致的王室陵墓等。

(十四)哈夫斯王朝(1228~1574)是13~16世纪柏柏尔人在突尼斯建立的王朝,13世纪柏柏尔人的阿尔穆瓦希德王朝分裂为3个国家,统治今突尼斯地区的长官阿布·扎卡里亚·叶海亚于1228年宣布独立建立哈夫斯王朝,其疆域除今突尼斯外还包括的黎波里塔尼亚和阿尔及利亚的部分领土。哈夫斯原是部落名,建立国家后沿用该名。哈夫斯王朝初期屡遭外来民族的入侵,阿布·法里斯国王统治时期击败入侵者,发展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生产,经济比较繁荣。凯鲁万、突尼斯城、加贝斯和斯法克斯等成为当时著名的城市,贸易相当活跃。突尼斯同北非、中非和东非,甚至同欧洲的意大利、西班牙建立贸易关系,首都突尼斯城新建许多宫殿和清真寺,开办新的学校。哈夫斯王朝的政治影响扩大到北非的大部分地区,成为马格里布3个国家中最强盛的国家。1270年哈夫斯王朝打败法国国王路易九世发动的十字军侵略,1390年再次打败法王查理六世发动的侵略战争。14~15世纪马格里布各国间不断发生掠夺战争,削弱各自的力量。1535年突尼斯沦为西班牙的藩属,西班牙人任意侵占突尼斯人的土地,垄断贸易,排挤当地人的商业活动,强制信仰基督教等,激起突尼斯人的强烈愤恨。土耳其人乘机向突尼斯扩张,十六世纪该王朝被西班牙和奥斯曼帝国所支持的海盗所夹击,1574年该王朝被海盗灭亡。

穆拉比特王朝

(一)穆拉比特王朝又译作木兰皮国, 是11世纪由来自撒哈拉的柏柏尔人在西非所建立的王朝。“穆拉比特”一名来自阿拉伯语,意为“武僧”。在这个王朝的鼎盛时期其势力范围包括现今的摩洛哥、西撒哈拉、毛里塔尼亚、直布罗陀、阿尔及利亚的特莱姆森,南面囊括大部分的塞内加尔及马里,北面则包括大部分的西班牙及葡萄牙。穆拉比特王朝在南宋赵汝适《诸番志》称作“木兰皮国” ,西班牙语称“阿尔摩拉维德王朝”,原是由西撒哈拉南部的桑哈贾部族3个柏柏尔人部落组成的联盟。11世纪中叶穆拉比特人发起纯洁伊斯兰教的圣战运动,其创始人为摩洛哥伊斯兰教学者阿卜杜拉·伊本·雅辛,他提出“纯洁伊斯兰教”的口号,提倡严格遵奉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时期的原旨教义,实行马立克学派教法学说,强调穆斯林虔修苦行、遵守教律。指责统治者背离伊斯兰教原旨教义和教法,生活奢侈,反对强加给穆斯林的沉重赋税,主张建立武装,向统治者进行“圣战”。1035年伊本·雅辛应朱达拉部落首领叶海亚·伊本·易卜拉欣之邀进行传教,但进展甚微。1042年伊本·雅辛带领少数信徒隐退到塞内加尔河附近的一个岛上,在那里建立宗教、军事合一的设防修道院“里巴特”,故被称为“穆拉比特”(即驻在修道院中的人)。他们组成军事性的宗教兄弟会,向各部落传播其教义,使当地居民改宗伊斯兰教,并秘密积蓄军事力量。

(二)伊本·雅辛得到柏柏尔桑哈贾部落拉姆图纳部族首领叶海亚·伊本·欧麦尔的支持,许多下层群众亦纷纷参加兄弟会,队伍日益壮大。穆拉比特王朝的埃米尔(即国君)集行政、军事、宗教大权于一身,实行军事集权统治。王朝统治者自称“穆斯林的长官”,名义上承认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的宗教领袖地位。王朝推崇逊尼派马立克学派的教法学说,各清真寺教长和法官均由马立克学派学者担任。教法学家经埃米尔核准发布“法特瓦”(即教法决定),明令穆斯林严守其教律。曾因安萨里的学说与其教法学家的意见相左,凡遵从安萨里学说的人被斥为“异教徒”,安萨里的著作被列为禁书,在科尔多瓦当众销毁。王朝的艺术以朴素和谨严著称,1082年修建的特莱姆森清真大寺是建筑艺术的代表作。从1053年开始穆拉比特人开始对在沙漠的柏柏尔人及撒哈拉以南的黑人实施正统及禁欲的宗教,虽然Yahya ibn Ibrahim于1056年的战役中被杀,但阿卜杜拉·伊本·雅辛任命其兄弟阿布·伯克尔·伊本·奥玛为新的军事领袖。在其麾下穆拉比特人开始以武力扩展他们的领土,侵袭沙漠以外阿特拉斯山脉的种族,他们接着与在中摩洛哥的Berghouata交战,Berghouata勐烈的抵抗,在战事中阿卜杜拉·伊本·雅辛被杀。但是Berghouata却被阿布·伯克尔·伊本·奥玛所完全征服,并娶其族长的寡妇为妻子,于1061年阿布伯克尔·伊本·奥玛将其领土分开。

(三)他任命其堂兄弟优素福·伊本·塔什芬在最稳定的部分为副族长,他本人则去平定沙漠的内乱,但当他平定内乱后才发现优素福·伊本·塔什芬的权力已太大,他唯有回到沙漠中,于 1087年的战事中被毒箭所伤而死亡。优素福·伊本·塔什芬于此时攻取摩洛哥、西撒哈拉及毛里塔尼亚。1062年他兴建马拉喀什,1080年他攻取阿尔及利亚的特莱姆森,疆界延至奥兰。1075年穆拉比特人侵略加纳帝国,持续的战火摧毁加纳,其于1100年前的商业及军事力量汤然无全,只能以族长及酋长形式生活,有些则被穆拉比特人所同化。穆拉比特人侵略时期的伊比利亚半岛于1086年,优素福·伊本·塔什芬被西班牙穆斯林亲王的邀请对抗莱昂的阿方索六世,同年优素福·伊本·塔什芬渡过阿尔赫西拉斯海峡,在萨拉卡战役中重创基督教国家。但因非洲的问题,他要亲自回国处理,故未能乘胜追击。当他于1090年回到西班牙时他公然罢免穆斯林亲王,并占据其领地,此举得到一直被受这些挥霍无度的穆斯林亲王徵税而被欺压的群众的支持。他们的伊斯兰教导师们以及东方的其他老师(如波斯的艾黎·嘎哈泽利)非常厌恶这些穆斯林亲王在宗教上的不同,并发给优素福·伊本·塔什芬一种宗教裁判令,证明他这样罢免拥有道德及宗教上正确,因为优素福认为这些被罢免的穆斯林亲王动不动就寻找基督教国家的帮助,直至1094年优素福·伊本·塔什芬除了萨拉戈萨之外完全罢免所有穆斯林亲王。尽管除了华伦西亚外他只取回较小的地方,他重新联合穆斯林力量,再次向基督教国家挥军。

(四)经过与巴格达的哈利发联络后优素福·伊本·塔什芬于1097年被封为穆斯林长官,他卒于1106年,死时达100岁的高龄。穆拉比特王朝在优素福·伊本· 塔什芬死时最为兴盛,其领土包括直至阿尔及尔的西北非洲,整个塔霍河以南的伊比利亚半岛,东至厄波罗河,并且包括巴利阿里群岛。在优素福·伊本·塔什芬的儿子阿里·宾·优素福继任的三年里辛特拉及圣塔伦区同告失守,他遂于1119年及1121年再次侵略西班牙,不过由于法国协助阿拉贡王国占领萨拉戈萨,战情开始有变。1138年阿里·宾·优素福被莱昂的阿方索七世打败,在1139年的奥里基战役中亦被阿方索一世所败。1147年里斯本被基督教徒占领。同时在摩洛哥发生阿尔摩哈德人的动乱,阿里·宾·优素福禁食并祈祷。在1142年阿里·宾·优素福死后他的儿子Tashfin ibn Ali面对阿尔摩哈德人的侵略而失去大量土地,并于1146年在奥兰败阵后逃难堕崖身亡,他的其后两个继承者Ibrahim ibn Tashfin及伊斯哈克·宾·阿里都只得名份而没有实权。马拉喀什后来于1147年被阿尔摩哈德人攻陷,宣告王朝的末落,其馀党在巴利阿里群岛及突尼西亚仍有活动。奥里基战役爆发于1139年7月25日,是收复失地运动中的一次发生在今葡萄牙南部的战役。交战双方中力图使葡萄牙摆脱莱恩王国的葡萄牙伯爵阿方索·恩里克斯率领的基督教军队在数量上处于严重劣势,但是穆斯林军队因为内部领导权的问题使实力大大削弱,最终1139年7月25日在葡萄牙南部奥里基中基督教军队以少胜多战胜穆斯林军队,并击毙五位摩尔人泰法。随后阿方索·恩里克斯在军队的支持下宣布为葡萄牙国王,即阿方索一世。

穆瓦希德王朝

(一)穆瓦希德王朝是中世纪柏柏尔人在北非及西班牙南部建立的伊斯兰教王朝(1147~1269),西班牙语称“阿尔摩哈德王朝”。伊斯兰教神学家伊本·图迈尔特提出要维护伊斯兰教的基本信条,其门徒称穆瓦希德,西班牙语转作阿尔摩哈德,意为“信仰独一神的人”。12世纪初在北非柏柏尔人部落中掀起反对穆拉比特王朝的宗教政治运动,在摩洛哥前阿特拉斯山区马斯穆达部落的柏柏尔人伊本·图迈尔特自称马赫迪(救世主),承受天命将推翻阿尔穆拉比特王朝。他宣扬以古兰经和圣训为根据的原始伊斯兰教,坚持一神观念,除安拉外别无神灵,他指责阿尔穆拉比特王朝信奉神人同一说和多神论。伊斯兰教的宗教用语是阿拉伯语,他却用柏柏尔语传教,这一创举使他容易地取得当地人民的支持。1121年当阿特拉斯山区部落首领宣誓皈依后建立阿尔穆瓦希德王朝,并宣布进行推翻阿尔穆拉比特王朝的圣战。阿尔穆瓦希德王朝早期势力范围仅限于阿特拉斯山区,1128年图迈尔特死后他的继承者阿卜杜勒·穆明1147年占领马拉喀什城,推翻阿尔穆拉比特王朝的统治。辗转作战多年后建立一个庞大的帝国,包括西班牙南部和整个北非(从大西洋到的黎波里塔尼亚)。穆明把帝国划分成为几个总督管辖区,自立为哈里发,并确立王朝世袭原则。在他的后继者统治期间遭到西班牙和北非被征服地区人民的反抗,加上统治阶层的腐化和争权导致阿尔穆瓦希德王朝日趋衰落。1269年柏柏尔人巴尼-马林部落占领马拉喀什建立马林王朝,阿尔穆瓦希德王朝遂亡。

(二)运动的领导者是摩洛哥西南部苏斯的伊斯兰教义学家穆罕默德·伊本·突麦尔特自称“马赫迪”,提出要恢复伊斯兰教的纯洁性和正统性,信仰独一无二的安拉,严格遵守《古兰经》、圣训和教法,反对当时盛行的圣徒圣墓崇拜和把真主拟人化。在政治上他谴责穆拉比特王朝统治者背离伊斯兰教认主独一基本信条,反对朝廷奢侈腐化和对人民的压榨,号召穆斯林起来用“圣战”推翻穆拉比特王朝,建立公平和正义的社会。追随他的信徒被称为“穆瓦希德(即信仰安拉独一的人),他先在特莱姆森和马拉喀什等城市宣传其主张,遭到拒绝后又到阿特拉斯山麦斯木达部落进行宣传获得成功。1121年各部落首领推举他为苏斯地区政教领袖,并在拉菲斯河发源地附近的廷·麦拉勒建立第一座清真寺,作为运动的领导中心,后其他柏柏尔部落也相继拥戴他。他设立由其门徒组成的10人会议和由柏柏尔各部族组成的50人会议,协助他领导运动,并由各部落组建武装作“圣战”准备,为穆瓦希德王朝奠定基础。1130年伊本·突麦尔特逝世,他的门徒阿卜杜勒·穆敏·伊本·阿里(1130~1163在位)被选为领袖,他经过长期征战于1144~1146年先后攻占特莱姆森、非斯、休达、丹吉尔和艾格马特。1147年占领马拉喀什,灭穆拉比特王朝,自称哈里发,号称“穆斯林长官”,以马拉喀什为王朝首都。1152~1160年占领整个马格里布,他派往西班牙南部的远征军,攻占西班牙的全部穆斯林地区。

(三)该王朝在叶尔库白·优素福(1163~1184在位)和叶尔库白·曼苏尔(1184~1199在位)两任哈里发执政时期国势强盛、经济繁荣,伊斯兰学术文化得到很大发展。1170年迁都塞维利亚,王朝统治中心北移。在政治上哈里发实行世袭制,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朝廷设首席大臣和大臣会议处理国务,各行省总督、军事将领和法官直接由哈里发任命。在宗教上新建清真寺和宗教学校,尤以马拉喀什的清真大寺和塞维利亚的伊斯兰大学负有盛名,传播逊尼派艾什尔里派的学说。在教法上遵从罕百里法学派,主张以《古兰经》和圣训立法,反对教法学家的创新。在学术文化上王朝赞助和奖励学术研究,倡导对希腊哲学和科学著作的翻译,马拉喀什、科尔多瓦、塞维利亚成为王朝的伊斯兰文化中心,东西学者云集,著书立说蔚然成风。宫廷招贤纳士,著名医学家、哲学家伊本·图菲利和伊本·鲁希德均在朝廷任大臣和御医,并在学术上取得卓越成就,哈里发曼苏尔在马拉喀什等地兴建的医院驰名于世。对外曾派遣海军船只支援萨拉丁抵抗侵略的十字军,13世纪初穆瓦希德王朝国势变衰,王朝后期横征暴敛,各地不断爆发反抗运动。1212年在科尔多瓦东面的托罗萨战役中被莱昂、卡斯提尔等4个基督教王国联军所败,王朝数十万军队溃散,哈里发穆罕默德·纳希尔逃往马拉喀什,西班牙被各基督教国和穆斯林小王朝所瓜分。

(四)北非领土的各地总督宣布独立,相继分裂为许多穆斯林王朝。1269年摩洛哥柏柏尔人扎纳塔部落的马林族人攻占马拉喀什,灭穆瓦希德王朝,建立马林王朝。马林王朝(1213~1554)是13~16世纪北非柏柏尔人建立的穆斯林王朝,马林人原属柏柏尔人中扎纳塔部族的一个部落。1058年马林部落被希拉勒入侵者赶到马格里布南部地区,后在阿特拉斯山另一侧的撒哈拉沙漠边沿定居。1213年穆瓦希德王朝把马格里布东部边疆大片土地划归他们,马林人在反对西班牙军队的阿拉尔科斯战役中取得胜利使马林王朝迅速崛起。1248年马林统治者阿布·叶海亚攻占非斯城并定都于此,当时王朝已占有摩洛哥东部、北部地区和塔菲拉勒大片领土。1269年第二任君主阿布·优素福攻占马拉喀什,灭穆瓦希德王朝,此后王朝领土不断扩大,至1276年后已波及摩洛哥全境。马林人曾在西班牙进行“圣战”,一直持续到14世纪中叶。1213~1464年间历经27代君主,执政251年。从1471年开始马林人的旁支瓦塔斯人当政,仍称马林王朝,历经5代君主,执政85年。1549年萨阿德王朝军队攻占非斯,马林王朝最后一位君主阿布·哈松死于战场。1554年其子率部在逃往西班牙途中横渡海峡时遇难,马林王朝遂亡。

(五)格拉纳达王国是西班牙历史上的一个以格拉纳达为首都的王国,也是泰法诸国之一,格拉纳达12世纪被穆瓦希德王朝征服。格拉纳达于1238年建立奈斯尔王朝,亦译“莱赫米王朝”。格拉纳达王国是伊比利亚半岛最后的伊斯兰王朝,存在250年。1482年格拉纳达战役开始。1491年11月25日格拉纳达合约签订。1492年1月2日格拉纳达埃米尔国苏丹穆罕默德十二世向伊莎贝尔一世和斐迪南二世献城投降,格拉纳达王国被卡斯蒂利亚王国阿拉贡王国共主联邦灭亡,格拉纳达战役结束。1212年穆瓦希德王朝战败退出西班牙,基督教的各小公国和穆斯林的小王朝瓜分安达卢西亚。1230年原麦地那海兹拉吉部落的后裔穆罕默德·本·优素福·本·纳斯尔(1232~1273在位)与伊斯兰教泰法小王国结盟,重新组合穆斯林力量集编军队,设法在哈恩周围建立穆斯林王朝。1232年他率军攻占格拉纳达城,并定为首都,自称“嘎里卜”(即胜利者),建立奈斯尔王朝。辖有格拉纳达周围地区,成为西班牙穆斯林反抗基督教势力的最后根据地。他建立国家行政管理制度,制定法律,扩建军队,发展生产,奖掖学术。采取灵活的外交政策,向卡斯蒂利亚王国称臣纳贡,利用基督教小王国同其他穆斯林小王朝间的斗争,发展自己的势力,奠定王朝的基础。

(六)在苏丹艾布·哈贾吉·优素福(1333~1354在位)和穆罕默德五世(1354~1391在位)统治时期励精图治、整顿朝纲,利用良好的自然资源使农业经济、城市手工业和商业得以发展,国家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格拉纳达继塞维利亚后成为科学和艺术的中心,在某种程度上复兴西班牙穆斯林的荣耀。从14世纪末起王室因争权内讧加剧,苏丹更位频繁,战乱迭起。曾3次向卡斯提尔王国进攻而战败,力量大衰。1479年基督教的阿拉贡和卡斯提尔王国合并,发动大规模的收复失地的战争,利用穆斯林内部的分裂先后夺取穆斯林占领的马拉加、木尔西亚,使格拉纳达陷于孤军无援的包围封锁之中。1492年由于卡斯提尔王国重兵包围和进攻格拉纳达,末代苏丹艾布·阿卜杜拉被迫投降,奈斯尔王朝灭亡,穆斯林统治西班牙的历史结束。奈斯尔王朝实行政教合一的中央集权制,苏丹掌握最高权力,设大臣会议协助素丹管理国务。王朝在仅据格拉纳达一隅统治的250年中,成为西班牙穆斯林的避难地。王朝继承和发展伊斯兰文化,建造的艾勒哈卜拉宫(红宫)是伊斯兰建筑和装饰艺术高度发展的象征。创建的格拉纳达大学聘请著名学者任教,教学内容新颖,开设有宗教和自然科学课程20多门,除穆斯林学生外还吸引大量基督教学生来校学习。王朝赞助学术文化,鼓励学者著书立说,著名的学者被苏丹擢升为宫廷大臣。如哲学家伊本·巴哲和伊本·图菲利、历史学家伊本·海推布均在宫廷担任过御医和大臣,在学术上做出贡献。

莱昂王国

(一)阿斯图里亚斯王国是西哥特王国灭亡后在伊比利亚半岛兴起的第一个基督教王国,它的王室是西哥特王国的后裔。为日后的“再征服运动”留下了基督教在伊比利亚最后的堡垒,阿斯图里亚斯后来分裂成莱昂和卡斯蒂利亚等几个部分。莱昂王国存在时间为910年–1301年,原位于伊比利亚半岛的西北部。1139年西部的大西洋沿岸诸省(葡萄牙郡,即葡萄牙伯国)成为葡萄牙王国,1296年至1301年莱昂王国一度重新独立。1230年国王阿方索九世之子卡斯蒂利亚王国国王费尔南多三世在父亲死后入侵莱昂夺取王位,将该国东部并入卡斯蒂利亚王权之下,两国成为共主邦联,但实质由卡斯蒂利亚控制。之后卡斯蒂利亚先吞并莱昂,再跟阿拉贡王国合并为西班牙。1978年原莱昂王国的核心地区成立卡斯蒂利亚-莱昂自治区,莱昂省为其中一省。早在722年一支穆斯林征服军北上的分队在科法敦加山下遭佩拉约领导的阿斯图里亚斯人伏击,标志着基督教的势力复兴的漫长道路的开始,即使在阿卜杜勒-赖哈曼三世的黄金时代科尔多瓦军队依然在阿尔汉德加被莱昂和纳瓦拉联军歼灭。彻底征服北方的失败保留下基督教国家的根据地,使得基督教对西班牙的再征服成为可能。科法敦加的英雄佩拉约(718-737)死后他的女婿哥特的康塔布里亚公爵阿方索一世(739-757)被选为首领,开创阿斯图里亚斯王国,这个新生王国由哥特人、加利西亚的苏维汇人和剽悍的巴斯克山民构成。8世纪末另一个巴斯克人建立的纳瓦拉王国也出现在半岛的东北端,9世纪初在加利西亚还产生又一件值得关注的大事,即圣詹姆斯-圣地亚哥墓的发现。圣詹姆斯很快成了阿斯图里亚的保护圣者,并且在11世纪耶路撒冷朝圣运动兴起之前圣詹姆斯墓成为整个西欧的宗教中心,而随之兴起的宗教热情无疑会对西班牙的局势产生影响。

(二)随着基督教王国的复兴,莱昂王阿方索三世(886-911)开始自称皇帝,他自视为全西班牙基督徒的君主,并大力支持科尔多瓦帝国内的反对派。此时他的王国已经推进到杜罗河和萨莫拉以南的整个莱昂,阿斯图里亚从此改成莱昂王国。莱昂王国信仰海神波塞冬,多用海浪做为图腾。后来扫平诸侯后的科尔多瓦新王阿卜杜勒-赖哈曼三世挥师北上,920年在苇谷打败莱昂王奥多诺二世和纳瓦尔王桑乔的联军,两个王国扩张的势头被有效遏制。939年莱昂王拉米罗二世与纳瓦尔摄政王后托塔的联军在阿尔汉德加歼灭阿卜杜勒-赖哈曼三世的军队,莱昂进而占领萨拉曼卡。但基督教王国的实力毕竟与进入鼎盛时期的科尔多瓦帝国相差悬殊,不久后当纳瓦尔与莱昂发生内争时这些基督教君主就又跑到科尔多瓦宫廷去向伍麦叶哈里发求援。十世纪半岛东部的卡斯提尔的形成对基督教国家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卡斯提尔是由抵御穆斯林入侵的城堡防线自发演变而来的国家,由一些独立的伯爵统治。卡斯提尔的政治结构虽然松散,但却顶住这一时期穆斯林的猛烈进攻,这使它不久后将在西班牙的政治格局中扮演重要角色。莱昂王国在十世纪晚期开始衰弱,难以抵挡这一时期科尔多瓦的名将穆罕默德-阿米尔-曼苏尔的进攻,于是基督教国家的领导权转入纳瓦尔手中。纳瓦拉王桑乔三世通过巧妙的政治手段相继将阿拉贡、卡斯提尔(1017年)、莱昂(1034年)兼并,桑乔三世死后他的三个儿子瓜分王国,加西亚占有纳瓦拉本土,拉米洛占有阿拉贡,费尔南多占有卡斯提尔,这样桑乔成了西班牙好几个长久王朝的创始人。

(三)但偏僻的纳瓦尔本身只能是昙花一现,不久就退回到次要地位。桑乔的次子费尔南多重新征服莱昂(1037年)并击败他的兄长(1054年)后,开始继续已经停顿半个世纪的反击穆斯林的事业。然而他死后王国又被分给三个儿子,桑乔二世分得卡斯提尔,阿方索六世分得莱昂,加西亚分得加利西亚。接着又爆发内战,1072年桑乔死后阿方索复位,并取得卡斯蒂亚的王位。此后阿方索排斥加西亚,很快又取得加利西亚并迫使纳瓦拉国王桑乔五世投降。1077年阿方索六世加冕“伊比利亚皇帝”,阿方索六世积极参加收复失地运动,他两次率军侵入塞维利亚攻占一些城市。他向其他穆斯林的附庸索要贡赋,作为保护他们不受侵略的代价,事实上他是想通过这种办法来削弱穆斯林国家的实力,以便将来吞并他们。结果大量的穆斯林财富流入基督教国家,阿方索都用来打仗和向教会捐献,致使穆斯林小国不得不加重人民的负担,引起不断的起义暴动。1085年5月25日阿方索六世把西班牙伊斯兰教地区最重要的城池之一托莱多也并入自己的领土,将基督教国家势力推进到半岛中部的塔古斯河,阿方索随即将都城迁到托莱多,准备继续南下统一半岛。阿方索六世在西班牙中南部的胜利进军,使他得以征服巴伦西亚和阿尔梅里亚的广大地区,并且围困萨拉戈萨。面临基督教国家南下的压力时塞维利亚穆斯林国家阿巴德王朝不得不请北非摩尔人增援,1086年北非的优素福·伊本·塔什芬登陆西班牙,在萨拉卡战役大败阿方索六世,重新统一伊比利亚穆斯林国家,建立穆拉比特王朝,阿方索六世统一西班牙的努力遭受重大挫折。

(四)他被迫放弃巴伦西亚,但仍得以保存其它征服的地区。这时阿方索与西班牙民族英雄罗德里戈·迪亚斯·德·比亚尔(即熙德)言归于好,原来阿方索六世因为熙德一向支持他哥哥桑乔二世而疏远他,这时让他重新领导卡斯蒂利亚军队,阿方索六世因此在史诗《熙德之歌》中占有一个重要位置。可是在1108年阿尔摩拉维王朝的军队再次打败阿方索六世,并且在战斗中杀死他唯一的儿子和继承人桑乔。由于阿方索三世面对摩尔人的顽强和不屈的精神,他被后人认为是影响西班牙民族特性的重要人物。阿方索六世娶了勃艮第公爵罗伯特一世的女儿康斯坦丝,这是西班牙王室第一次迎娶半岛以外的强国公主,说明此时的卡斯蒂亚已成为欧洲列强之一。他把女儿乌拉卡嫁给阿拉贡国王阿方索一世,以使抗击摩尔人的斗争继续下去,虽然这样一来卡斯蒂利亚落入阿拉贡王国手里。十一世纪的欧洲开始进入中世纪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的恢复发展,封建制度的茁壮成长和克吕尼教会改革运动的兴起构成这个时代的显著标志,伊比利亚半岛也不例外。作为西班牙统一基督教王国的君主,阿方索六世与有着重要政治影响的克吕尼派教士们和伟大的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建立关系,教皇授予他“全西班牙国王”的称号。1085年阿方索攻占西哥特王国的旧都托莱多,同时另一个杰出的基督教将领罗德里克-迪亚兹-维瓦尔控制东部的瓦伦西亚,看来形势对基督教王国相当有利,半岛南部柔弱的穆斯林君主、塞维利亚的阿巴德王朝自身已经对来自北方的威胁束手无策。

(五)阿巴德王朝是11世纪西班牙科尔多瓦哈里发倾覆后的诸王国时期,在塞维利亚兴起的安达卢西亚的穆斯林阿拉伯王朝(1023~1091)。塞维利亚原为后伍麦叶王朝行省,1023年塞维利亚伊斯兰教法官穆罕默德·伊本·阿巴德(1023~1042在位),趁科尔多瓦哈里发国分裂之机脱离哈里发统治而独立,建立阿巴德王朝,奉行逊尼派教义和教法。其子阿巴德·穆尔台迪德(1042~1069在位)继位后称“埃米尔”,进一步扩张疆土,健全政治制度,发展经济,倡导伊斯兰文化。此时为王朝的鼎盛时期,他先后兼并梅尔图拉、涅夫拉、韦尔瓦、萨尔特斯、锡尔维什、德阿尔加维、阿戈斯、莫龙、龙达等小国和穆斯林酋长国,用巧计同基督教卡斯提尔和莱昂王国国王谈判,以免遭到他们的进攻。阿巴德·穆尔台米德于1071和1078年两次从哲赫沃尔人手中夺取科尔多瓦,其大臣伊本·欧麦尔征服穆尔西亚。为抵御基督教卡斯提尔王国军队向阿拉贡和巴伦西亚的侵入,1086年向北非的穆拉比特王朝埃米尔伊本·塔什芬求援出兵,在萨拉卡战役中穆斯林联军打败基督教军队,从此阿巴德王朝沦为穆拉比特王朝的臣属。1091年伊本·塔什芬再次率军攻占塞维利亚并作为陪都,王朝灭亡。穆尔台米德被俘后解到摩洛哥艾格马特囚禁,在狱中写诗,生活悲惨,于1095年死去。在末代埃米尔阿巴德·穆尔台米德(1069~1091在位)执政时创建塞维利亚宗教大学和图书馆,赞助学术研究,庇护学者和诗人,塞维利亚继科尔多瓦后成为安达卢西亚伊斯兰学术文化中心。

(六)克吕尼运动是10世纪末~11世纪天主教会内部的一次重大改革运动,因以法国克吕尼修道院为中心故名。10至11世纪罗马教廷势力衰微,教会私有化,教士堕落腐化。克吕尼修道院倡导改革,主张实行严格的禁欲主义,教士须过集体生活,教士不得婚娶,以防止教产私有化。禁止买卖圣职,要求独立,反对世俗统治者任命主教和对修道院的叙任权等。该运动得到西欧各国修道院的响应并接受克吕尼修道院的领导,克吕尼运动得到罗马教廷的积极支持,教皇格里高利七世亲自指导运动。该运动加强教会,尤其是教皇的势力,从而引起神圣罗马帝国和教皇的冲突,主要表现为主教叙任权之争。克吕尼运动始于克吕尼修道院第一、二任院长伯尔诺(910~927在任)和圣奥多(927~942在任)之时,他们提出僧侣必须遵守西欧修道院原有的本笃法规,强调守贫(不置私产)、守贞(独身)、服从(服从修道院领导)。主张严格隐修生活,整肃宗教礼仪,反对世俗势力控制修道院及侵蚀其地产。克吕尼修道院取得特恩权,除接受教皇领导外不受主教和世俗领主的管辖。克吕尼修道院的主张赢得不少教俗人士的支持,许多旧的修道院陆续按照克吕尼的模式进行改造,新的克吕尼派修道院不断兴建,形成克吕尼派。该运动最大时得到2000多所隐修院的响应,11世纪前半期当圣奥迪洛任克吕尼院长时克吕尼派运动已形成有组织有领导的修会,在修会中克吕尼修道院院长成为名副其实的领袖。其他修道院称下属修道院,其负责人称分院长。所有下属修道院除隶属于克吕尼外不受任何主教与世俗诸侯控制,各分院长由克吕尼院长任命并听命于他。

(七)11世纪中叶以后教会改革运动迅速展开,以罗马教廷为核心的改革派提出神职人员严守独身,不得婚配;各地主教由教皇任命,不得由君主叙任;禁止买卖神职;宣称教皇权力至上,可废黜君主。于是引起教皇与神圣罗马帝国的长期斗争,主要表现为主教叙任权之争。克吕尼派支持教皇,在提高教皇权力和反对教会世俗化的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不少改革派教皇出身于克吕尼派修道院,如大力推行改革运动的格列高利七世曾为克吕尼派修道院僧侣; 加里斯都二世(1119~1124 在位)在克吕尼院长任内当选为教皇等。12世纪中叶克吕尼派修道院分布于今天的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英格兰、苏格兰和波兰,总数达314个。12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克吕尼派权势显赫和财富激增,以反对僧侣世俗化起家的修道院本身也世俗化,克吕尼运动遂丧失其历史作用而逐渐衰落。确立起教皇政体,使教皇权势不断攀升,形成中世纪盛期西欧独特的社会面貌。1049年克吕尼派的神职人员利奥九世成为教皇,从此改革派掌握教廷实权。利奥九世登台后对罗马教会进行一系列改革,主要内容为挑选一批支持他并有改革热情的高级教士进入罗马教廷,形成一个紧密的改革派集团。这个教廷核心集团的人选不再限于罗马地区,而是扩大到整个西方教会,教廷由此成了一个国际性的机构。依靠罗马教廷的改革派摆脱罗马贵族对教廷事务的控制和干预,利奥九世认为教会问题的症结在于世俗权力凌驾于教权之上,夺回主教叙任权的第一步是反对买卖圣职。

阿拉贡王国

(一)阿拉贡王国是1035年-1707年时伊比利半岛东北部阿拉贡地区的封建王国。因阿拉贡河而得名。9世纪法兰克人驱逐阿拉伯人,建立阿拉贡王国。9世纪法兰克人驱逐此地的阿拉伯势力,建立阿拉贡伯爵领,925年并入纳瓦拉王国。阿拉贡王国在中世纪是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主要天主教国家之一,1035年纳瓦拉王国国王桑乔三世死后拉米罗一世获得阿拉贡,成为独立王国。1104年阿方索一世当政,王国疆界向南扩展,直达格拉纳达。1137年拉米罗二世将其女儿与巴塞罗那伯爵拉蒙·贝伦格尔四世联姻,导致阿拉贡和加泰罗尼亚合并。1229年海梅一世进占马略卡岛,不久又征服巴伦西亚。1276年佩德罗三世继位后征服西西里与撒丁岛,使阿拉贡王国成为地中海的强国。1416—1458年阿方索五世在位时阿拉贡王国征服那不勒斯,王国的版图扩大到意大利半岛。后来阿拉贡的斐迪南二世与卡斯蒂利亚王国的继承人伊莎贝拉结婚,通过卡斯蒂利亚王位继承战争排除葡萄牙人的干预使两国合并,从而形成当代西班牙的主体部分,但仍然保有部分政治权力。伊莎贝拉去世后斐迪南成为西班牙帝国的惟一统治者,1516年卡斯蒂利亚女王疯女胡安娜和王夫菲利普一世的儿子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西班牙文名卡洛斯一世)以特拉斯塔马拉家族的外孙资格继承卡斯蒂利亚、莱昂、阿拉贡、纳瓦尔等国的王位,是为卡洛斯一世,建立欧洲最早的统一中央王权的共主联邦的国家。1707年《新基本法令》实施后阿拉贡王国的残余机构解散,阿拉贡王国正式走入历史。

(二)佩德罗三世(1239年-1285年11月11日)是阿拉贡国王(1276-1285)西西里国王(1282-1285),海梅一世之子。1262年与西西里国王曼弗雷德的女儿科斯坦扎二世结婚,但是1266年曼弗雷德战死,西西里王国被安茹的夏尔夺取,称西西里国王卡洛一世。1282年西西里晚祷事件后安茹的夏尔被放逐,佩德罗接受西西里人们的邀请前往西西里就任国王,但是教皇只承认夏尔是西西里和那不勒斯的国王。夏尔也借机向佩德罗提出在波尔多决斗的挑战,佩德罗准时到达决斗地点,而夏尔却缺席不到,佩德罗自然赢得胜利。法兰西籍教皇马丁四世将佩德罗开除教籍,并给阿拉贡停止圣事的处罚,废黜他的王位,解除臣民对他的效忠宣誓。马丁还将阿拉贡的王位交给法兰西国王菲利普三世的次子瓦卢瓦的查理,瓦卢瓦的查理发动对阿拉贡的战争,佩德罗在西西里的冒险行动在阿拉贡也不得人心,贵族们利用这一机会组织联盟来保卫自己的特权。1283年佩德罗授予他们所谓的广泛特权,即承认他们的习惯法,每年在萨拉戈萨召开一次御前会议。法兰西国王菲利普三世一心想让他的儿子当阿拉贡国王,派军队入侵阿拉贡,但是因为战败和瘟疫等原因不得不撤军。佩德罗三世身材高大、臂力过人,而且精力充沛,至死仍在治理西西里。但是他死后关于西西里的归属却模糊不清,两个儿子阿方索三世和海梅二世分别继承阿拉贡王国和西西里王国。阿方索五世是第一个同时统治西西里和那不勒斯的西班牙君主,在获得那不勒斯王位后他也被称为两西西里国王。

(三) 阿方索五世为阿拉贡王国的费尔南多一世之子,母亲为阿尔布开克女伯爵莱昂诺尔。由于在继承王位之后阿方索五世当众销毁一份写有反对他即位的阿拉贡贵族的名单,他得到“宽宏的阿方索”这个称号。觊觎意大利的领地的阿方索五世于1420年入侵科尔西卡,但在接到那不勒斯女王乔万娜二世的求援请求后他随即挥师进军那不勒斯。乔万娜二世的国家接连受到法国的安茹公爵路易二世及其子路易三世的进攻,又面临着雇佣军的不忠诚,在这种情况下她以让阿方索成为其继承人为条件向阿方索五世求助。阿方索五世愉快地接受邀请,并于1420年成为乔万娜二世的养子,但是在那不勒斯的危险暂时解除之后女王突然又转变心意,原来的敌人安茹的路易三世开始受宠。路易于1423年被女王收养而成为那不勒斯王位继承人,但却先于女王去世,其弟安茹的勒内声称继承父亲的权利。1435年乔万娜二世去世,阿方索五世和勒内都宣称有权获得那不勒斯王位,从而引发一场长期的战争。在战争中教皇和意大利主要城邦热那亚共和国都宣布支持勒内,这使得阿方索五世举步维艰,尤其在1435年的海战中阿方索本人被俘。热那亚人将他交给米兰公爵菲利波·玛丽亚·维斯康蒂,出人意料的是维斯康蒂释放阿方索并与之结盟。在公爵的协助下阿方索五世打了许多胜仗,最终于1442年攻陷那不勒斯,迫使安茹的勒内放弃王位,阿方索五世将整个阿拉贡宫廷都搬到那不勒斯并在那里定居。他招揽许多文人、学者和画家,其中很多是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后的避难者,阿方索五世被认为是西班牙在意大利牢固势力的奠基人。

西西里王国

(一)西西里王国是一个在1130年至1861年曾存在于现意大利的国家,创立者为西西里的罗杰二世。西西里王国领土不仅只包含西西里岛还包括整个南意大利,1530年以前还包含马耳他岛和戈佐岛,半岛那块土地在很多时候是与西西里岛分开统治。西西里国王的头衔经常是附属于其它王朝,例如西班牙国王或神圣罗马皇帝,西西里王国在1861年两西西里王国的弗朗切斯科二世统治时被并入新成立的意大利王国。普利亚公爵威廉二世在1127年去世,公爵领和伯爵领间矛盾激化并趋于分裂,欧特维尔家族的罗杰二世登基。他相信古代的巴勒摩是由国王统治,他向对立教宗安那克勒图二世提供支持,并在1130年圣诞节被正式加冕为西西里国王。从1130年加冕为王到1140年订立阿里亚诺法条为止的十年间罗杰二世击退一个接一个的入侵者,并平定许多诸侯的叛乱,如巴里的格里莫阿尔德、卡普阿的罗伯特二世、阿莱夫的瑞诺夫、那不勒斯的塞尔吉乌斯七世等等。1139年通过米格那诺条约罗杰二世的王位得到正统教皇英诺森二世的承认,之后通过西西里海军大将安提阿的乔治,罗杰二世攻占非洲的马地亚,取得非正式称号“非洲之王”。1154年罗杰二世的儿子“恶王”的威廉一世继承王位,不过他的名号主要来自于不喜欢他的编年史家,因为威廉一世击溃他们支持的男爵阶层叛乱。他的统治在和平中结束,他的长子罗杰先前在叛乱中丧生。1166年他的小儿子“善王”威廉二世即位时只有11岁,因无力掌权由太后摄政,于是西西里经历几乎推翻统治家族的动荡,不过最终王国稳定下来。

(二)又因为威廉二世的统治被记载为长达20年的稳定与繁荣让他被称为“善王”,不过他在1189年绝嗣病故使王国陷入混乱。威廉二世生前唯一有王位继承权的是他的姑妈罗杰二世的遗腹女康斯坦丝,为了和德意志结盟的她嫁给当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在世长子亨利,并且嘱咐贵族在自己无嗣而亡的情况下支持康斯坦丝继位。但西西里上层并不希望被德国人统治,在上层支持下威廉二世的堂兄莱切伯爵坦克雷德(罗杰二世已故长子罗杰的私生子)成为新的国王,但必须面对他的远房堂弟安德里亚的罗杰的叛乱和不久继位成为德意志国王的姑父霍亨斯陶芬家族的亨利六世的入侵。初期坦克雷德诱杀安德里亚的罗杰,亨利六世进攻无果被迫撤军,连康斯坦丝也被坦克雷德俘虏(1191年),次年在教皇塞莱斯廷三世压力下才被释放。1194年坦克雷德病逝,其幼子威廉三世很快被霍亨斯陶芬家族推翻,亨利六世和康斯坦丝分别加冕为西西里国王和女王,西西里王国的诺曼王朝就此灭亡。不过通过康斯坦丝让欧特维尔家族的血缘传给神圣罗马皇帝腓特烈二世,西西里王国的未来年幼的统治者腓特烈在1197年的即位,强烈的影响西西里的未来。对于一块如此惯于接受皇室集权的土地,国王的年幼导致严重的权力中空,他的叔叔菲利普为了保护腓特烈的继承权在1198年指定安科纳的侯爵马克尔德·冯·安维勒为摄政,同时教皇重申教庭在西西里的权限,但承认腓特烈对之的继承权。教皇往后10年将看着教庭在西西里的势力不断萎缩,并在许多时刻难以决定支持对象。

(三)不过霍亨斯陶芬家族对权力的掌控仍未稳固,布里安的沃特三世与坦克雷德的女儿结婚并在1201年来到南方索取此王国。1202年西西里大臣波利维亚的沃特和艾瑟勒伯爵迪波特率领的一只军队被沃特击败,马克尔德战死,腓特烈落入比萨人的盟友卡培隆的威廉的控制下。迪波特在这之后继续与沃特在大陆上争战,直到对方在1205年死亡。迪波特在1206年终于从威廉手中夺回腓特烈,并将监护权交给大臣沃特,沃特和迪波特不久后闹翻,后者占领王宫并被围于此,最终在1207年被沃特俘虏,过了十年后争夺摄政和王位的战争终于结束。腓特烈在他外祖父罗杰二世的阿里亚诺法条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并在1231年颁布麦尔菲宪法,它是一套对那个时代而言极为杰出的法律,并在往后很久起到启示作用。此套法律使西西里王国成为君主专制国家,是欧洲第一个由封建制度转为中央集权的国家。相对早期版本时未经过大修改,麦尔菲宪法此后一直是西西里法律的基础至1819年。腓特烈二世在西西里的继承人是他的嫡子康拉德、嫡孙康拉丁和庶子曼弗雷德,霍亨斯陶芬的其他后裔在德国忙碌时曼弗雷德统治西西里15年,霍亨斯陶芬家族对西西里的统治最后因1266年安茹人入侵和最后一位男性继承人康拉丁的死亡而告终。霍亨斯陶芬家族和教庭之间的冲突在1266年导致安茹公爵查理一世对西西里的入侵,1282年对法国官员与税制的不满引发西西里晚祷暴动并致使亚拉冈的彼得三世的成功入侵,结果导致的西西里晚祷战争持续到1302年签订科特伯勒特和约才停止。

(四)和约将老西西里王国一分为二,西西里岛被称为“超过灯塔的西西里王国”或称特奈科里亚王国,归腓特烈三世所有并已在他统治下;半岛的那一块领土在当时称西西里王国,但被现代学者称为那不勒斯王国,归查理二世所有并也已在他统治下,因而此和约是对不稳定“现状”的正式承认。西西里岛在1409年以前由阿拉贡王国的亲属作为独立王国统治,然后被并入阿拉贡王国,那不勒斯王国则由安茹人统治,直到阿拉贡的阿方索五世在1443年2月26日攻陷那不勒斯将两王位强行合一。不过阿方索死后又将它们分割,传给儿子那不勒斯的费迪南一世,阿拉贡和西西里岛则传给弟弟亚拉冈的约翰二世。在1494年至1503年间安茹王朝的法国国王查理八世和路易十二接连入侵试图征服那不勒斯,但以失败告终。西西里国王的头衔由阿拉贡国王持有至1516年,接着是西班牙国王持有至1707年,神圣罗马皇帝在1707年至1735年间持有王位,直到帕尔马公爵查理入侵拿波里并成为拿波里和西西里的查理七世,他的后裔一直统治两地直到1861年的意大利统一,1816年至1861年间两王国被统一在两西西里王国名下。1530年为了避免奥斯曼帝国从南方入侵罗马,神圣罗马皇帝同时也是阿拉贡国王的查理五世将马耳他岛和戈佐岛永久封与医院骑士团,做为年费每年收取一只马耳他猎鹰,在万灵节时交与西西里总督。马耳他群岛自1127年起就是西西里公爵领和其后的西西里王国的一部分,两者间的封建关系在骑士统治时期形式上仍存在,直到他们在1798年被拿破仑逐出马耳他。

那不勒斯王国

(一)那不勒斯王国是一个位于亚平宁半岛南部的君主制国家,统治时间从1282年至1816年。那不勒斯王国的创立是西西里晚祷战争的结果,当西西里岛的起义以及被阿拉贡王国镇压之后西西里分离成为西西里王国、那不勒斯(仍然在官方称为西西里王国,这个是先前王国的名称),1816年那不勒斯与西西里王国重新联合成为两西西里王国。12世纪初诺曼人已在南意大利和西西里把原由拜占庭人、伦巴第人和穆斯林们所据有的地区划为一个国家,1130年使用西西里与阿普利亚国王的称号,但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不予承认。12世纪后期这个王国归属霍亨斯陶芬家族的皇帝,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盛极一时。在霍亨斯陶芬的合法承袭断绝后法王路易九世的弟弟、安茹的查理应教皇之请取得这个王国的控制权(1266年),查理将都城由西西里的巴勒莫迁移到那不勒斯,这反映出他的北向政策。他在北意大利是归尔甫党(教皇党)的领袖,但他的残暴统治和重税激起被称为西西里晚祷的暴动事件(1282年),结果使西西里政治上与大陆分离,并由西班牙的阿拉贡王室取得该岛的王位,这一事件对那不勒斯和西西里的历史均具有重大影响。那不勒斯在国王安茹的罗伯特统治时期(1309~1342年)曾一度繁荣,在意大利的事务中居重要地位。但从14世纪中叶到15世纪安茹王室内部各朝代之间纠纷无已,那不勒斯最后在1442年败于西班牙的统治者阿拉贡的阿方索五世。阿方索于1443年使用“两西西里国王”的称号,指西西里与那不勒斯,其子斐迪南一世和其孙斐迪南二世亦沿用此称号。

(二)15世纪末那不勒斯王国继续卷入争夺统治意大利的斗争中,法国国王查理八世曾短时期地占据过这块土地(1495年)。1504年西班牙人占领那不勒斯和西西里,在西班牙统治时期这个国家仅被视为财政来源,其经济不断衰落。中下阶层由于捐税负担沉重,于1647年7月起来造反(马萨尼埃洛起义),但遭到镇压。马萨尼埃洛起义是意大利那不勒斯人民反抗西班牙统治的武装斗争,意大利南部于16世纪初沦为西班牙的领地后当地人民一直受到异国和本国封建贵族的盘剥而生活困苦,1647年青年渔民马萨尼埃洛带领那不勒斯的手工业者、小商人以及附近地区的农民举行起义。1647年7月7日起义者焚毁税局,占领那不勒斯,并推举马萨尼埃洛为市政首脑。被迫出逃的西班牙总督,随后答应与起义者举行谈判,取消几种捐税。7月16日马萨尼埃洛被贵族收买的刺客暗杀,西班牙总督随即撕毁已达成的协议,不久那不勒斯城以及邻近地区又出现反对贵族和西班牙人统治的新暴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年)使那不勒斯王国处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皇帝查理六世的影响之下(西西里曾短时期为皮埃蒙特所占有),1734年西班牙王子波旁王室的唐·卡洛斯(后为国王卡洛斯三世)征服那不勒斯和西西里,后来作为一个单独的王国由西班牙波旁王朝来统治。拿破仑控制意大利后那不勒斯成为帕特诺培共和国(1799年),1806年又成为一个王国。拿破仑妹夫若阿尚·缪拉被封为那不勒斯国王后进行一些改革,如取消封建制度和采用统一的法典,在此期间波旁国王斐迪南四世(后来是两西西里的国王的费迪南多一世)两次因拿破仑施压被迫逃亡西西里。

(三)到1815年的复辟时期王国正式称为两西西里王国,与欧洲的保守国家联合一起。两西西里王国是意大利统一之前意大利境内最大的国家,占据整个意大利南部,由历史上的那不勒斯王国和西西里王国组成,王国的首都是那不勒斯。波旁-两西西里王朝从1738年统治两地,但它们形式上被分为“那不勒斯王国”和“西西里王国”。1806年在拿破仑战争期间那不勒斯王国被拿破仑占领,费迪南多一世屈居西西里岛,拿破仑让自己的哥哥约瑟夫·波拿巴成为那不勒斯国王。1808年约瑟夫·波拿巴被扶上西班牙王位,拿破仑让自己的妹夫若阿尚·缪拉成为那不勒斯国王,直到1815年拿破仑兵败。1816年重回那不勒斯的费迪南多一世合并两个王国加冕成为两西西里国王,建立两西西里王国。1860年4月加里波第率“千人远征军”在西西里登陆,在不到12天的时间里就占领两西西里王国的大片领土,9月7日那不勒斯被攻占。11月7日撒丁王国国王维克托·伊曼纽尔二世在加里波第的陪同下进入那不勒斯,不久正式加冕为意大利国王,意大利统一,两西西里王国宣告灭亡。拿破仑战争之后意大利统一已成趋势,随着意大利北部的统一,1860年4月意大利最顽固的封建堡垒——两西西里王国发生人民起义,这给加里波第提供千载难逢的机会。他决定组织志愿军去支援当地人民,彻底摧毁那里的封建统治。由于加里波第的声望,同时也是出于政治筹码的考虑,撒丁王国对这次远征未加阻拦,但却没有给他一兵一卒。加里波第于是自己招募一千多名志愿军,义无返顾地出发,去完成加富尔认为是“疯子的事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千人远征军”,因为这支队伍全部身穿红衣又称“红衫军”。

(四)国王弗朗切斯科二世虽然专横无能,手下却拥有一支10万人的军队,敌我力量对比如此悬殊,加里波第所依靠的只有高昂的士气和巧妙的指挥。5月10日加里波第率“红衫军”在西西里岛南部的马尔萨拉登陆,当地的群众热情迎接远征军,不久以后这支队伍就扩大到2.5万人。加里波第明智地决定不作停留,而是以骑兵和精锐的热那亚宪兵为先锋直捣首府巴勒莫,守岛司令兰迪将军做梦也没想到加里波第会有这一招,只好命令部队死守城池。但是巴勒莫全城爆发起义,守军在内外交困之下迫不得已只好投降,7月西西里岛全部解放。胜利的消息很快传到那不勒斯地区,那里的人民也纷纷起义,盼望加里波第远征军的到来。8月加里波第挥师北上,在各路游击队的配合下势如破竹,在不到12天的时间里就占领两西西里王国的大片领土,王国军队大多不战而降。9月7日那不勒斯被攻占,10月1日临时政府宣告成立,加里波第被人民拥立为两西西里国家的元首。以大局为重的加里波第并没有选择坐地为王,而是毅然将两西西里交给有能力实现意大利民族统一大业的撒丁王国。11月7日埃马努埃莱二世在加里波第的陪同下进入那不勒斯,不久正式加冕为意大利国王,意大利基本实现统一。 两西西里王国宣告灭亡两西西里灭亡后波旁-两西西里王朝成员被迫流亡他乡,1894弗朗切斯科二世把家族领袖的位置给他唯一的儿子阿方索,直至1934去世,家族领袖是他的儿子费迪南多。1960年费迪南多去世后波旁-两西西里王朝领袖出现争议,除了费迪南多的直系后代外西班牙波旁王朝的一支也有此宣称。




西班牙历史沿革(第二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