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不够,屁股来凑——浅谈“媚宅”问题

如果我们按照浅色在之前文章里“媚宅”定义来说,实际上有不少番都可以算得上媚宅了。
首先,什么是媚宅呢?
媚=刻意取悦,宅=目标用户。
换言之,媚宅就是刻意取悦目标用户群
如果《调教咖啡厅》这种日常系的卖“老婆”算是媚宅的话,那么《斩赤红之瞳》这种卖惨的算得上媚宅吗?伊藤润二那种诡异的风格算得上媚宅吗?
即使你按照“把里所谓的‘媚’系元素去掉什么都没有就是媚宅。”这种说法
那么我把《斩赤红之瞳》里的死人去掉,让所有人都活下来。或者我把《白色相簿》里三个主角之间的纠葛去掉,把《Lovelive》里九个小姐姐扭屁股跳舞去掉,把伊藤润二作品集里的诡异元素去掉。

这作品还剩下什么?
做一部黑深残到极点的剧情推动番,专门取悦这方面用户算不算媚宅?
做一部音乐舞蹈水平超一流的偶像番,专门取悦这方面用户算不算媚宅?
做一部格斗戏和BGM超一流的动作番,专门取悦这方面用户算不算媚宅?
如果这些算媚宅。
你们为什么要批判“将妹子们的可爱和属性深化到极致”的所谓的“媚宅”番?
因为这些也一样是“取悦目标用户群”的作品。
如果这些不算媚宅,是不是又要把一群人开除宅籍?

如果按照这个定义的话,市场上几乎所有作品都可以算得上是媚宅,甚至扩大化以后,连一部分神作也可以算得上媚宅。
毕竟即使是《龙珠》这种神作依旧避免不了因为市面反响良好,出版社逼着作者继续画最终甚至又画了近百话,搞的鸟山明画完龙珠以后直接封笔,到现在也不想再画新作品。
无他,龙珠好卖啊!

所有的商业作品在一开始都是有目标用户的,包括ACG作品在内,或许手工业阶段的作者是可以“想做动漫就做什么”,但一旦到了工业阶段,就不可能存在这种事情。
即使你不想动,也会有无穷无尽的观众意愿推着你向前走,逼着你制作一部又一部的作品。
不仅仅是ACG,电影方面也是如此。
在今年几乎同步上映的两部片子《银翼杀手2049》和《雷神3》就是这样的对比,如果感觉《雷神3》段位还是太高的话,甚至我们可以拿早一点上映的《变形金刚5》来对比一下。

毕竟按不少人的说法,《变形金刚5》是一部除了爆炸和特效以外毛都没有的片子,然而这样的电影,票房依旧超过了《银翼杀手2049》的两倍。
究其原因其实并不复杂,因为如果按照
首先,什么是媚宅呢?
媚=刻意取悦,宅=目标用户。
换言之,媚宅就是刻意取悦目标用户群
这个原则的话,其实两者都是“媚X”作品,那为什么变形金刚票房多呢?
因为他取悦的目标用户群更大。
简单的说,就是选择了方向更广的一群人。
所以,绝大多数人的“媚宅”其实并不是媚宅,本质上是一个屁股问题,从另一个方向来看,也就是鄙视链问题。
这就是所谓的“观点不够,屁股来凑。”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才是比较支持“媚宅”的,因为这其实本质上不是“媚宅”,而是更多的取悦其他观众。
“作品有深度”并不代表好。
“作品没深度”也并不代表坏。
《龙珠》有深度吗?《哆啦A梦》有深度吗?
没有
好吗?
好。

《EVA》有深度吗?《来自深渊》有深度吗?
有。
好吗?
也好。
但如果我们谈起《机动战士高达V》之流的作品的时候,不管有没有深度,我们都会谈一句“烂”,因为深度+烂的双重作用,绝大多数有深度而又烂的作品只是被埋没了而已,并不是没有。
“有没有深度”和“作品好不好”是两个问题。

回到一开始的《埃罗芒阿老师》身上,《埃罗芒阿老师》主要问题在于剧情略有混乱,但其实除去这些以外,这是一部主线明确(推妹),人设饱满,制作精良,配乐优秀,声优演出也非常出色的优秀作品。
仅从质量上而言,将《埃罗芒阿老师》列为2017年前十甚至前五,也没什么难度。
是,他没什么深度。
但换一个思路来想一想,如果是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ACG领域的人来看动画作品。
他是会选择热血的鸣人,可爱的纱雾,能变大变小的萌仓鼠小埋。
还是会选苦大仇深的塔兹米,两边跳墙的北原春希,亦或者是碇真嗣?要知道,即使是在“凌波丽”和“明日香”身上,依旧是有所谓的“媚宅元素”。
我想答案已经很明显了。
说一句略有不客气的话,一个漩涡鸣人的粉丝,可能比中国真正的死宅加一块都要多。

动画进入工业化时代其实是好事情,工业化意味着人数增加,产业规模扩大,动画制作数量增加。
而在任何时候,只有产量真正起来了,市场上的产品质量才是可控的。
工业化的制造即使相对于手工业时期“精品率”低一些,但完全可以通过数量来堆高成品率。
即使精品率下降80%,也完全可以用10倍的数量来达到之前两倍的精品数量。
因此在我看来,如果这就是你们想要的媚宅,那我只能说日本现在还“媚”的不够,至少《埃罗芒阿老师》里,还牵扯到了业界一些事情。
而在《调教咖啡厅》中,就完全抛弃了这一思路,完完整整的卖人设。
就像是之前的《骑士&魔法》死卖女装大佬和机甲一样。
拿同为7月番《来自深渊》,无论是中国的播放量和日本的小圆盘,《骑士&魔法》都没有比《来自深渊》差到哪里去。
虽然最终《调教咖啡厅》未必会达到相当出彩的销量,但相对于之前寡淡的名声和更加稀烂的原作(无雾)比,已经是非常出色了。
而深度作品也并非没有生存空间,只是要求会更高一些。

在大家都开始“媚宅”的时候,谁即“媚宅”又做的“有意思”自然就是大赢家,比如B站在本月购买的《干物妹小埋》和《少女终末旅行》就是例子,市场会逼你去做出这个选择,大家都媚宅的话,质量就是优势。
就像是在都“吃饱”的时候,“吃好”就成为了最大的追求。
近年来的电影市场也反应了这一点,虽然“爆米花电影”是可以大卖,但不是所有的“爆米花电影”都会大卖,比如《变形金刚5》和《星际特工》就濒临完蛋边缘。
当然,“只有深度”又不够“爆米花”的也不会大卖。
只有“既有意思”而又“观感上佳”的作品才会真正成为大赢家。
之前的日本动画虽然满足了不少人“吃好”这个需求,但却很难满足绝大多数观众“吃饱”的需求,而真正意义上能扩散出去让大众“吃饱”的作品又太少,因此ACG圈一直都是小众,像《火影忍者》《海贼王》之类神作不但少之又少,即使是能扩散出去类似《干物妹小埋》和《埃罗芒阿老师》数量也相当少。
偶尔吃上一两口,是根本谈不上“吃饱”的。
只有能满足各种口味,各种需求,各种层次的观众,让大多数人都“吃饱”,人才会真正意义上去追求所谓的“深度”。
电影市场的饱和,让这两年电影赚钱难度越来越大,只有特效不行,只有演技也不行,只有剧情更不行,只有特效出色,演技上佳,剧情合理的作品才能真正爆的大名,赚的盆满钵满。
就像是这两年的起点小说一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层出不穷的各种小说才让现在的成为起点文大佬的难度都非常高,像早期那些靠着一两个点子就行吃一辈子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只有同时把握住质量、速度和新鲜度的人才能活到最后。
还有直播行业等亦是如此,大浪淘沙,观众看腻了只喊666的时候,该死的人都会死。
因此在我看来,媚宅只是一个起点而已,日本人的脑子转向,或许才是ACG的另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