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的一步

本文写于动画《22/7》第十一话结束后,第十二话内容及三次元组合相关内容不在本文考虑之内。因不敢说了解偶像文化或22/7,如有偏误还望海涵。
先说结论。以11话的水准来看,片子本身在7分/3-4星水准,不过五单质量很高,个人又尤其喜欢听祖母绿,所以给5星好评。
尽管动画本身的问题并不少。
其实我一贯不喜欢在一部动画没播完之前对其做过多评价,更别说打分写评论了。但22/7从三次元组合、到综艺、到短篇动画、到LIVE,可以了解到的东西比一般原创动画更多,所以在动画仅剩一集的时候基本已经可以窥见全貌,便趁有空陋评一番。
作为二次元宅,我对三次元偶像的兴趣不大,无论是宅系偶像或是非宅系偶像,我的了解也基本停留在听说过、知道几首歌这种程度。谈偶像文化那自然是不够格的。即便如此我也能说,22/7的动画与真实偶像活动还是有巨大不同的。这种不同不是说动画中体现出的一些细节不真实,而是动画根本没打算展现偶像的真实生活。所有练习、走场、商业会、甚至LIVE基本都是一笔带过。这是商业偶像动画常见的手法,毕竟制作组明白这类动画的受众是对偶像多少有所耳闻的宅群体,而不是想看偶像事业纪录片的求知者。虽然22/7是个2.5次元企划,其中不少现实故事没有被搬上荧幕有些遗憾,但考虑到篇幅问题,制作组还是完全放弃了现实派偶像成长路线,直接将故事和背景都以原创架空的方式来体现。
之所以强调非真实这一点,就是想说:别再纠结墙了,就当成背后有个神P不就好了么?

事实上,从弹幕看来,墙这个设定还是有不少人感到难以接受的,但它恰恰是我决定看下去的重要因素——这种神棍设定说不定之后有超展开——虽然到目前为止墙本身也没有发生超展开就是了……不过墙这神棍的存在,反倒映射出偶像活动背后的一些现象,即偶像只是外壳,背后存在着许多不为人知,甚至不为人理解的事物。资本、策划、利益冲突、派阀,这些远比偶像本身的花边新闻更直接地影响着偶像的活动。否则好好的22/7怎么说解散就解散了呢?
好歹动画没有现实那么复杂,只是树了一堵墙就完事了。
那么抛开墙,再来看看22/7动画讲了些什么。
第一话在中日两边都受到了不少质疑。个人看来,第一话的观感就像开口向上的抛物线一般两头好中间差。因为知道这是偶像番,所以美羽这个形象一出来,无疑便会勾起观众兴趣:这样一个阴暗女生,是怎样蜕变成能唱能跳的偶像的?这个悬念设置并没有问题,配合OP,一股黑深残丧的气氛就出来了。然而这气氛竟到此为止,从五分钟左右的动物园开始,到十五分钟左右美羽离开事务所,其间的故事、演出、节奏,只能说是神经、神棍、神烦,加上当时CV就算奉承也说不上好的演绎,我几乎以为这是《迷家》再世了。好在之后美羽的遭遇和反抗又把阴暗的气氛与成长的主线拉了回来,让人多少对“之后会发生什么”感到有些期待。

结果这期待在第二话就落空了。仅一话时间,美羽就从立志成为第一偶像被打回逃避责任的原形。最后也还是考虑到有众人支持,自己才能再试着努力一下(当然他们给的也太多了)。这种转变最初给人观感是很糟的,上一话结尾时的勇气和决心哪里去了?不过转念想想,这世上绝大多数人何尝不是“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因为经济、心理环境等支持将本不愿意做下去的事坚持做着,才是最普遍的生活状况。鉴于动画可能就是想要表达这一点,我也就姑且没当回事,想看看之后是否会顺着这个想法发展下去。
而第三话,美羽的心境再度转折,既没有第一话的决心,也忘了第二话的钱和友情,仅仅是在面对着“各种情况暴露给母亲”这一问题时便六神无主。直到LIVE出了问题,她才做出了应有的举动。和许多追番至今的观众一样,我也是被美羽钢琴伴奏那一段打动的;但可能和许多观众不一样,我所关注的不是美羽的成长和勇气,而是制作组所想要表达的内容以及表达的方式。前三话中,美羽不止一次表现出了自己对于弹琴的喜爱以及对弹琴不能产生现实利益或说物质利益而不甘。而当她在舞台一片寂静,坐在钢琴前的那一刻,她想做的事(弹琴)、重要的事(同伴)、不得不做的事(偶像)第一次结合在了一起。没有什么世界第一偶像的豪情,也不单是被逼无奈,亦不只是想要为哭泣的同伴做些什么。她只是如十一话中所说,为了不让自己重要的东西被破坏,所以挺身而出。
我已经很久未见动画在如此短的篇幅内以这样现实的方式传达出自我内驱力这个主题了。尽管墙壁神棍地谋划了包括故障在内的一切这一点是浪漫主义,但美羽的表现则无比现实。在这广阔的世界中,哪有那么多为了正义的英雄,哪有那么多为了友情的热血?驱使人成功的,只是那些不起眼的,自己想要去做的事情,自己能去做的事情,自己不得不做的事情;推动人前进的,也只是做到这些事情之后的成就感。导演和编剧对于这种现实、微小、重要的心理把握大大提升了我对本片的印象。曾经白岩松在接受采访时谈到关于媒体人跳槽和境遇问题,说现在年轻新闻人最需要的不是工资涨多少,而是一点卑微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多种多样,美羽在这舞台上所获得的就是其一。制作组将这种“卑微”,同大屏幕C位、一单歌词、美羽的表现细节、谢幕台词等演出形式结合起来,着实相得益彰。从这开始,我是确实期待起之后这个组合的故事会怎样发展,而不是期待有没有什么神奇的超展开。

之后从第四话到第九话,故事把重心放在了一个个成员的背后与现在上,通过数个小故事一面对成员进行人设补全,一面推进组合整体发展。倒不是说这样做有什么问题,此前爱马仕也好拉拉一季也好都用过这样的模式,最典型的就是72失声到复出那几话。但比起美羽篇的铺垫过程,一人一话显然太过局促,人设补全显得过程单薄,整体进度又节奏太快,说不上精彩。加上每一话的步调都一致,现实——故事——现实——故事……KANON听多了也是会累的。好在其中几话有一些出色演出,也不算完全乏味。至于第十话的解散风波也在预料之类,毕竟有着墙壁和绝对服从这种神棍设定在,要是没有超展开可太浪费了。
如果本片就这样单元剧到结束,或是以友情团结之力重新开始活动,我也就不必在这费口舌了,因为那样的片子相信观众已见得太多。而在前十集的剧情之下,倒数第二话,即第十一话的表现便尤为重要。而这一话的表现也确实没令我失望。前半段是尼克尔的个人故事,先把天降青梅怎么输这种事放一边,单看尼克尔自身的表现,可以发觉她是想要改变自己的,并且为之付出了努力。而在美羽的影响下,她一直没有放弃,走到了现在这一步。后半段则是22/7重聚首,各自回想起自己在22/7的经历,感到不舍。这两部分看上去分离,其实正是制作组有意放在一起的,因为它们实际上都讲述了一个母题:契机、努力与价值的关系。天降美羽,和天降GIP一样是契机;尼克尔在努力,22/7成员也在努力;尼克尔收获了勇气,成员也各自收获了重要的事物。这也算得上是巧妙的安排了。表现形式固然重要,表现的内容更应该被关注。大老师说:“努力是不会背叛人的,梦想才会背叛。”我们时常记得后半句,忘了前半句,而第十一话所展示的便是前半句。尼克尔的自信并不是因为她得到了多少赏识——事实上她一直面对着外界的拒绝——而是因为她一直在努力,为了变成那个有勇气的、闪耀的自己,这就是她的收获。其他诸如丽华打破自己心防、茜感受到的感动、美羽的成就感等也都如此。可能现实些来看,如果没有GIP,可能他们也不会有之后的收获,可能就被梦想背叛了。不过至少,从第三话的美羽弹琴和这一话的尼克尔的努力可以看到,梦想随时可能不讲道理地背叛,但之前的努力,至少能让他们拥有与梦想博弈一番的资格,这资格就是努力与契机的价值。我之所以在第十二话播出之前写这些,就是想说,哪怕动画中的22/7没能复活,他们各自也收获了迈向新台阶的动力。那种内驱力,就是美羽所说的,不愿自己重要的东西被破坏。回头来看,前面几话成员们各自的故事和经历,也就是在向观众们展现她们所寻找、所追求、所保护的重要事物是什么,以及在那过程中各自的收获。这样一来,那些略显枯燥的单元剧全部成了这一话的铺垫,比原先以为的铺陈更上一个台阶。虽然不能掩盖前几话的平庸,但整体结构和观感确实提升了一个档次。

时间有限,剧中一些细节象征或隐喻就不多说了,只单独聊一下OP和ED。这OP可谓年度丧曲了,直白到近乎暴力地诉说“太难了”。这不是绝望,因为觉得“太难了”,至少说明还在思考,还在犹豫。而对抑郁症有所了解的人都多少知道,抑郁症患者感受到的是绝望,或者说无望,典型表现语是“没兴趣”、“不知道”。然而“太难了”距“不知道”也就一步之遥,放弃思考,也就不知为何而活,便会觉得“人生太过漫长”。整个OP都弥漫着这样消极的气氛。ED(仅指《天空的祖母绿》)开始也很消极:“我们的道路在何方”;“梦想其实距我千里之外”;“手忙脚乱地成为大人”……副歌用了破晓前的地平线、云缝中的光辉等意象比喻希望,却又说这希望如梦幻的今日,似乎说不上是鼓励还是叹息。其实这极其贴合动画想要表达的思想本身。如我刚才写第三话美羽的表现时所说,外界对她确实太难了,好不容易的演出还要把母亲叫来公开处刑,又遇到音响故障。但她依然抱着那重要的东西——一点点向善、向前的希望——多努力了一下。也如十一话的尼克尔,即使舞台失败、应聘受挫,她也还是向着儿时记忆中美羽的背影多迈了一步。他们所着眼的,只是眼前认定的一点点希望,甚至不明确到像云缝的光那样朦胧虚幻,并非常在热血漫或励志漫中看到的那种“目标希望一直线”。可她们还是多做了一次努力。这多出来的一次,便是动画想要体现给观众的,微小而确实的鼓励:我不会告诉你们社会生活十分容易,怀抱希望就行;但至少,再尝试一下。
ED第二段副歌唱道:“你看到只属于这美丽时刻的色彩了吗?那是全新的境界线。”失败并不可耻,不努力也无可厚非,但若非在黎明前还在挣扎,便不会看到只属于此刻的色彩。所谓希望,也就是过好这由美丽晨光开始的今天罢了。
虽然现实依然是大部分人死在了第二天晚上,可若能看到破晓之光,起码在闭眼时也能微笑吧。

以上便是关于动画《22/7》的胡言乱语。要说它比少歌之类的拍得好显然不现实,毕竟遗憾和两点同样明显。但就凭它有着一些亮眼演出以及直面现实的思考,我也觉得算是一部值得看看的作品。若能在看完之后想一想“太难了”的原因以及“丧系希望”的理由,那也不枉制作组一番苦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