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到最后了,大家都喜欢读史?
为什么到最后了,大家都喜欢读史?
2021-09-06
记得很早之前,我做过一个流程,先是杂学,然后是哲学,然后是文学,然后是历史,我感觉读书就按照这个来的。那个时候开始明白了书籍的意义,再对比多个书店以及线上之后,有了这样的一个感悟。
是的,不是看书看出来的,是通过结果理论的价格来推演的,然后才是推过看书,证实了我的看法是正确的罢了。
当然,这个“正确的”也是我自己的看法!
我从小就很喜欢历史,但是一开始看的书是那种上学的历史,没有什么具体价值,毕竟那个都是总结和事件,并不会真的对于历史有多么深的了解,仅仅只是知道罢了。我记得我第一次对历史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是成吉思汗,当年的“攻打花剌子模”声响一直回荡在我的脑海里,那个时候我对于蒙古,对于成吉思汗都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而且这个了解还很清晰。所以在那之后,我看了《拿破仑传》、《元朝》、《成吉思汗》等等,这一类型的历史和人物。
那个时候我开始真的明白,原来书中会有如此的想象和恢弘,书中居然可以把一个人或一个军队就是如此清晰的摆放在你的脑海里。那种感觉和看小说的时候完全不一样,那种血液的澎湃无以言表,但是却有如此真实的影响着我。

其实读书就是如此,以前我就说过,读书其实读的更多的是人,也就是人性的东西,不管是读书、读故事、读人,其实都是人性。通过历史的沉淀,人性又是很难进化的,所以我们可以很轻松的区分一群人,他们的人性是如何的。
其实读故事、读名著、读历史,其实就是把古代的一些人物性格(人性的一些东西)给归类出来,或者说是总结下来,然后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话,因为底层代码是一样的,所以说,你就大概了解这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一个性格和发展,虽然它是有片面性,但是他的总结性会在短期之内,甚至在较长时间内对在很多事情上以及人上有很大的帮助和提升。
当然,不是要让你死记硬背,因为故事、名著和历史书不会告诉你这个人物性格是如何的,这些只会在语文书上出现,所以我们不要去背诵,而是去归类,去推衍,毕竟人是复杂的,怎么可能随便就说清楚一个人。
就像是星座一样,其实很多人看星座介绍感觉都会说的是自己,因为他们用词用的就是那些比较模糊定义的词,而这些是不足让你去归类的。
所以不要记,重点是算法,也就是之前说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就是推理以及整理的能力,而不是单纯的积极背诵,重点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毕竟当你的过程明细之后,以后任何事情的过程也都不会有什么太大的误差了,就像是之前的几何逻辑推理,衍变成现在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几乎所有的学科都有涉足。
毕竟名著的人和历史上的人不会跟你说他是什么类型的人,他就是一个人,需要的是你把他归类出来,然后遇到的时候,或许是某一类人,或许是某几类人的结合,但是都是可以让你快速了解一个人,更主要的是快速知道如何对和这样的人打交道,而人所涉及的事,也就变得简单的多了,当然,也不能说是简单,而是变得没有那么复杂了,至少知道该如何去办了……
————完————
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
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来无知无识。
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
观上观下,观他人总是有高有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