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常识午餐】
1. 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
A.《周易》
B.《中庸》
C.《史记》
D.《离骚》
【答案】A
【三级知识点】人文科技-人文历史-文学常识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第二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事,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奋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因此,选择A选项。
【拓展】
①《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是华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②《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其是儒家经典之一,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其认为“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③《史记》是由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历时14年撰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全书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④《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赋、比、兴三种修辞手法灵活穿插转换。全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下列省级行政区和其简称不相对应的是:
A.江西——赣
B.河南——豫
C.广东——鄂
D.安徽——皖
【答案】C
【三级知识点】人文科技-国情省情-国情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国情知识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广东,简称“粤”,中国第一经济大省,是太古“南海盘古国”所在地,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发源地,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湖北省,简称“鄂”,省会位于武汉,地处中国中部,因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省。
因此,选择C选项。
【拓展】
A项:江西,简称“赣”,别称赣鄱大地,是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是江南“鱼米之乡”,古有“吴头楚尾,粤户闽庭”之称,因省内最大河流赣江而简称赣。A项排除。
B项:河南,简称“豫”,古称中原、中州、豫州,因历史上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故名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是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称。河南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省份,自古就有“天下名人,中州过半”之说。B项排除。
D项:安徽省,简称“皖”,省会为合肥市,位于华东地区,清朝时安徽取安庆、徽州二府的首字而得名,简称“皖”,这是安徽建省之始。D项排除。
3.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答案】B
【三级知识点】人文科技-科技-人文地理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人文地理知识。
第二步,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日期在每年公历6月20日-22日之间。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是北半球各地全年白昼最长的一天,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
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
A项:春分,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春季第四个节气,于每年公历3月20日或3月21日交节。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此日太阳光直射地球赤道,全球昼夜几乎等长。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故春分也称“升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A项排除。
C项:中国古籍《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之“分”为“半”之意。“秋分”的意思有二:一是,昼夜时间均等,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全球大部分地区这一天的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二是,气候由热转凉。按中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C项排除。
D项: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日期在公历每年的12月21日-23日之间。冬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270°(冬至点),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D项排除。
4.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中的降水类型是:
A.锋面雨
B.对流雨
C.地形雨
D.台风雨
【答案】A
【三级知识点】人文科技-科技-自然地理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知识。
第二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中的降水是指梅雨。梅雨是典型的锋面雨,因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气候输送的西南暖湿气流和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交汇区域,形成了准静止锋和锋面气旋活动,冷热空气相遇造成长期的阴雨天气。
因此,选择A选项。
【拓展】
根据造成空气上升运动的成因,可把降水分成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和台风雨四种类型。
①对流雨,也称为热雷雨,是大气对流运动引起的降雨。因是冷暖气流呈上下对流运动而成云致雨而得名。对流雨时常出现于热带,亚热带或温带的夏季午后,以热带,亚热带地区最为常见。因日照很强,蒸发旺盛,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至高空冷却,凝结成雨。雨滴大而重,倾盆急降,且雷电交加,声势吓人,称为雷雨。
②地形雨当潮湿的气团前进时,遇到高山阻挡,气流被迫缓慢上升,引起绝热降温,发生凝结,这样形成的降雨,称为地形雨。地形雨多降在迎风面的山坡(迎风坡)上,背风坡面则因空气下沉引起绝热增温,反使云量消减,降雨减少。
③锋面活动时,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由于气温不断降低,水汽就会冷却凝结,成云致雨,这种雨称锋面雨。锋面常与气旋相伴而生。锋面有系统性的云系,但是并不是每一种云都能产生降水的。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它们中间的交界面叫锋面。在锋面上,暖、湿、较轻的空气被抬升到冷、干、较重的空气上面去。在抬升的过程中,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凝结,形成的降水叫锋面雨。
④台风雨是台风活动带来的降水现象,日降水量平均在800毫米以上,强度很大,多属阵性。台风雨是热带海洋上的风暴带来的降雨,容易引起洪涝等灾害,在中国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地区。
5.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的“海”指的是:
A.濑户内海
B.白令海
C.黄海
D.渤海
【答案】D
【三级知识点】人文科技-科技-自然地理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知识。
第二步,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的“母亲河”。其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等9个省区,最后流入渤海,干流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万平方公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出自唐代李白的《将进酒》,其中的“海”指的是渤海。
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
①濑户内海,意即狭窄的海峡,位于日本本州、四国之间,因在诸海峡之内,为地层陷落而成。多港湾。海中有淡路、小豆、江田等525个大小岛屿。气候温暖少雨,较干燥。自古航运发达。
②白令海是太平洋沿岸最北的边缘海,海区呈三角形。北以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相通,位于太平洋最北端的水域。它将亚洲大陆(西伯利亚东北部)与北美洲大陆(阿拉斯加)分隔开。1728年丹麦船长白令航行到此海域,因而以他的姓氏命名。
③黄海,在朝鲜半岛被称为“西海”。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它位于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之间,北面和西面濒临中国,东邻朝鲜半岛。中国的主要河流,如碧流河、鸭绿江,苏北灌溉总渠及朝鲜半岛的汉江、大同江、清川江等注入黄海。由于历史上黄河有七八百多年的时间注入黄海,使得河水中携带的大量泥沙将黄海近岸的海水染成了黄色,遂被称为黄海,并成为国际通称。
④渤海是中国最北的近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海,属内水范畴。渤海由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和中央海盆组成,入海的主要河流有黄河、辽河、滦河和海河,海底分布有古海岸线和古河道残迹。
6. 计划经济是一种:
A.投资方式
B.消费方式
C.经营模式
D.经济运行机制
【答案】D
【三级知识点】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和制度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经济体制和制度知识。
第二步,计划经济,或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在这种体系下,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计划。解决三个基本经济问题的是政府,所谓的三个经济问题是指: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而其中大部分的资源是由政府所拥有的,并且由政府所指令而分配资源的,不受市场影响。
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
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市场经济有时也被用作资本主义的同义词。在市场经济里并没有一个中央协调的体制来指引其运作,理论上,市场将会透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而达成自我组织的效果。市场经济的支持者通常主张,人们所追求的私利其实是一个社会最好的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