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韧性管理——以“水-能-粮”系统为例

56期: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韧性管理——“水-能-粮”系统为例
主讲人:刘蓓蓓——南京大学副教授
“在评估文明创新和其他历史变迁的时。至少需要两把尺子:生产率和风险应对力”——陈志武《文明的能力》
系统耦合角度,刻画气候风险下特征韧性管理
一:粮食安全地位
农业与其他可持续性发展目标的权衡和协同


气候变化对现有”水-能-粮“系统的冲击
农业部门对气候的高度敏感性和脆弱性
自然资源消耗之间的协同与平衡
土地利用率与总体水资源和能源消耗之间的相关性:负相关
灌溉需求增加导致地下水抽取比例增加,增加了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


升温——主要农作物减产
极端天气——谷物赤字
气候变化影响谷物贸易波动
气候变化对小麦单产编辑影响(平均气候及极端气候变化均存在影响,程度不同),小麦种植面积适应气候变化趋势(面积调整对平均气候变化更敏感)
**气候变化导致小麦(类比其他农作物)生产的质心偏移,进一步与实际地理位置条件下的水资源条件产生的相互影响,此类因气候带来的质心便宜随后导致的能源利用情况的变化与实际的区域地理情况相关


根据气候变化情况,预测未来区域性农产品的产能变化:东北地区在温度变化一定范围内,温度高一些,利于增产


南方电力系统未来受到气候变化影响更大,水电损耗增大

气候变化风险管理,降低影响的方案:
主粮中,土豆被纳入占比,可以在粮食安全方面增加抗风险协同效应

土豆对水资源利于,土地利用方便占据优势,随着优良品种的土豆育种进行——多样化主粮调整——气候变化抗风险能力调整

居民消费模式转变:饮食行为干预,推动可持续性转变
增加食物热量标签在男性群里中,出现两端占比增大的情况

过度秸秆还田不是很好的韧性管理状态
机遇&挑战

Q&A
1、韧性理解:系统被改变后恢复到原有状态的能力;波动是否会变得更加可控,更加小,不同的研究背景下理解存在差异,通过指标进行表征,指标不是唯一或者合适的方式来进行度量,主要指冲突的降低
2、调水工程对水-能源-粮食的影响:南水北调,北粮南运——调水影响环境问题转移;调水所引起的水资源,光伏资源进入电力系统对整体的调水系统和灌溉系统的影响,打破了系统边界
3、水-能-量的耦合程度和边界程度如何进行评估:基于不同研究背景下的目的,进行评估,例如进行某些单一指标进行关注后进行整体的风险评估
4、西南地区的多选协同:南方地区受到气候变化影响大
5、土地利用面积的规模化增加有利于水资源利用:节后技术等情况进行综合考虑;规模化指是否有主粮产区,是否有更好的技术或者种植背景;土体规模越大,管理能力越强,排放情况及产量情况也有优于其他的同基础条件下的其他地方
6、水-能-粮中的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接续性排放情况水稻>小麦
7、粮食生产与生态系统的互惠关系,较好的度量方式:涉及土地使用性质转化(生态服务的度量)
(笔记基于视频及个人理解,如有错误的地方感谢老师们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