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雄心4] 承受伤害与宽度(陆战)


预设场景是90宽、135宽、180宽。平原1个方向、2个方向、3个方向。
假设输出伤害的一方是27宽蓝色(或45宽橙色)。玩家是承受伤害的一方,简称防御方。协同率X主动性设置为40%。
仅考虑PVE,简化设定双方皆为0%装甲率,伤害均为软攻伤害。
进攻方每单位宽度实际贡献10软攻,支援连共计贡献35软攻,即实际战斗为10*27+35=305软攻(未算堆叠/超宽以前)。
突破属性是进攻战时使用的闪避,防御属性是防御战时使用的闪避。
防御方每单位宽度实际贡献15突破/防御,支援连共计贡献35突破/防御,即实际战斗为15*防御师宽度+35突破/防御。比如如果横轴是20,防御方是20宽,它的属性就是15*20+35=335突破/防御。
攻方和防御方都有足够的师填满战场宽度。计算含超宽惩罚、堆叠惩罚、破防四倍伤害。
实际游戏里可能会出现单位宽度属性不一致的情况,比如14步4炮和6步4炮明显在每单位宽度攻/防属性差异很大,实际如果要类比,可以取营比例比较相近的不同宽度编制来进行比较,但为了避免冗长不逐个分析,比较后整体结论是不变的。
虽然AI很好对付,入门玩家随便用一个编制都能打赢,讨论如何最优化的对付AI还是有一定乐趣的

仅看橙色线,在90宽平原的战场,
如果玩家使用42宽,仅承受了100个伤害骰的总伤害,而
如果玩家使用21宽,则承受了159个伤害骰的总伤害,
总体上,玩家使用大的宽度比使用小的宽度承受总量更小的伤害,当然更大的宽度意味着同战场下能够放入的师的数量更少,总组织度更少。
如果以总【组织度损失】/【可投入战场宽度的编制数量】X【每个师的组织度】来衡量“相对承伤能力”,呈现出的函数是宽度越小越好,函数的突点是4宽,无限投入4宽的步兵营理论上是最能耐打的,也承受最大的战损,当然纯步营的战损只有步枪和人力,对于特定势力并不昂贵,但是只有纯步兵也会因为堆叠惩罚输出极大下降

对比不同颜色的线,虽然都完全填满战场,
玩家同样使用21宽,
攻方为橙色45宽,玩家承受159个伤害骰的伤害
攻方为蓝色27宽,玩家承受117个伤害骰的伤害
在这种情况下,伤害差了36%之多,
(原因主要是27宽对90宽平原沙漠的适应性不好,超宽惩罚吃得多)


在上图基础上,加入2条线,分别为14宽和21宽

仍然符合上面的结论

27宽(比如9步3炮)为什么是打AI时很不合适的宽度
将地形扩展到最常见的,平原沙漠森林丛林,这样就包括了地图上绝大部分的合适战斗的地形

以玩家使用同一宽度(横轴)对比,无论横轴怎么变化,在大多数地形、战斗方向,27宽总是靠下或者最下,
也就是攻方为27宽,玩家随便一个编制大多数情况都承受最少的伤害骰。


虽然使用图像不好表现,但是根据上上上个函数图的超宽、堆叠问题,可以类推和想象的,
混合使用宽度优势是更加灵活和可以专攻某一方向,比如10宽填线配42宽主力,填线负责增加组织度和防御属性吃伤害,42宽主力负责输出,
但在使用混合宽度对付AI时,这总输出函数线必倾向图中绿色线吃更多惩罚方向向下平移,相对于统一宽度的师,
即使单位宽度的攻击没有变化,
混合宽度的师也会降低总输出(粗略估算少10-40%的输出,如果还出现了堆叠惩罚输出会更少一点)
所以在对付AI时更推荐统一宽度编制

特殊地形:东亚战场的主流地形变成了山地、丘陵为主,其次才是森林和平原,AI会使用9步1炮的编制


在这种特殊地形,山地+丘陵里,玩家使用21宽或42宽都是承伤最小化的编制。
而AI使用的9步1炮实际上是个相当适合当地地形的编制
(未计算河流的桥梁战术导致的宽度-25%变化)

陆军战术


战斗每隔12小时抽一次卡,
围攻本身是很优秀的战术,但是触发的前提是要“恰好”填满战场,比如84宽的森林战场,玩家必须要填满84(比如2个42宽,或者2个43宽)才能够达成围攻的前提条件。并且突然多出的42宽(这个42是基础单个方向的84x50%,那些增加战斗宽度的战术都最好有高增援率),玩家必须要有足够高的增援率才能利用上,有时候会是帮倒忙(AI数量多,增援上了)。
为了增加增援率,可以考虑带通信连,因为四分之一的主动性会转化为增援率,还是很有用的,尤其是划线。
突破是个相当好的战术,增伤25%,在军官团、元帅、将军都点偏好战术时有36%的几率触发

前面说到了极小宽度师在承受打击时的效果,
而在极端情况下,把支援连软攻增高,看看极小宽度的师在输出伤害时能做到什么程度

这是1941年科技,优火右左,步兵版本
小宽度师的输出强度来源是支援连(的软攻),支援连的强度决定了小宽度师的上限,
支援连也不便宜,极小宽度HP因为太低也会很容易遭到严重损失

从曲线可以看出输出非常高,如果用这种编制需要玩家清楚知道这种编制的长处和短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