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材党的原始且低级的乐趣
所谓物件,设计上确实能感受到思路的不同,相机在胶片时代,是一种需要设计师绞尽脑汁的塑造差别性的商品,胶片的大小是固定的,只能靠电池、电路板、人体工程学的设计一点点的抠细节,这让我在不同时代的相机之间穿梭时,感受深刻。
最近买了一堆相机,回归了某种器材党的原始且低级的乐趣之中。
因此可以说两句只关乎舒适度和拍摄体验,无关画质,只关设计的事。
一开始买相机,主要是想解决数码相机无法解决的问题,但预算不想花太多,这就有了可以纠结的空间(因为预算无限的话,可以把名机都买一遍)
因此就想到了防水,雨天带着昂贵且脆弱的数码相机去淋湿,维护成本是巨大的,硬朗的三防相机,在数码领域,通常画质不佳,底太小,要不,就是昂贵的徕卡X-U、徕卡Q2这样的机器,显然超过了我的预算。
现场监督是名机系列了,一路搜索,便是买了最便宜的DD双焦机,三个对焦传感器导致对焦极其迅速,操作极其傻瓜,唯一的缺点就是太重。
遂又想,即便不能解决防水问题,能解决轻便问题也不错,毕竟目前用的C幅数码机,也要近500克,这方面,胶片机优势巨大。
要说名机,那一定是离不开康泰时T3、美能达TC1、理光GR1的。
但价格都太贵了,轻薄出发,一定离不开GR1的前身R1,但液晶屏问题是苦恼的,价格也有虚高现象,就开始搜索衍生机型,一路跟着机型年表找到了F4.5的R100和F7的MY-1,R100是自动对焦机器,长得丑光圈小,提及的人不多,较为晚期,也算价格合理。
MY-1更是廉价到极致的“玩具相机”,只保留了最基本的功能。
这些廉价相机给人一种极其轻松的感觉,仿佛相机损坏也不会心疼太久。
至于康泰时,历史有得一说,便查到了平替款的雅西卡T4/T5,其中T5具有的腰平取景功能令人产生了巨大的好奇心,期待街头拍摄的实战表现,但价格几千元,也超过了一台胶片机该有的正常价格,同样一番搜索,便买了台Twintec解馋,有腰平取景,也有双焦功能。
可惜,双焦机通常都很重,长得也圆圆胖胖,负担还是有的。
我想,该买点名机了,自动对焦的廉价相机确实不错,但碰到特殊场景,通通抓瞎,至于黄斑对焦,在凤凰205上并不能给我多好的体验,甚至觉得缓慢至极。
于是,便看上了兼顾便携、稍大光圈、区域估焦的名机姐妹机XA2,确实如同种草文写的那样,在拍摄时能够带来一种兼顾快捷方便和手动操作的快乐。
随后不多久,刷到了价格合适的R1e与U2,果真还是老老实实买了名机,将廉价平替一一卖出。人们不断的纠结于物件之间,说到底,还是价格合不合适吧。